抓住新机遇 推进西部大开发

时间:2022-10-01 03:10:23

抓住新机遇 推进西部大开发

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加快我国东西部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惠民工程。近年来,陕西抓住这一机遇不放松,不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以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为着力点,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壮大特色产业,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当前,西部大开发又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如何持续有效推动西部大开发向纵深发展,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课题。

陕西区域经济的新格局、新特点

在西部大开发推动下,陕西省不断深化对省情的认识,使经济格局由初期以线串点的单极重点开发向以点带面的整体推进转变;由以单纯追求产能扩张的物质资源消耗向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的科学发展转变,突出表现为五个特点:

1.四大产业基地,是三大区域协调、互动和错位发展的强大动力。这些年来,陕西通过不断探索实践,提出了“关中率先发展、陕北跨越发展、陕南突破发展”的新思路,发展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关中先进制造业、陕北能源化工、陕南绿色产业、渭北果品业”等四大产业基地,为实现西部强省建设目标奠定了基础。目前,关中已被国家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列为重点发展的三大经济区之一,又被国家确定为四大装备制造业基地之一。加快发展高新技术、装备制造业,尽快改造和提升以医药、食品、纺织业为重点的轻工业,做大做强金融、旅游、文化、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以果业、畜牧业和都市农业为重点的现代农业的良好机遇和率先发展的现实条件已经成熟。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已进入“加快推进、科学发展”新阶段,一批企业集团的迅速成长,特别是煤制油、MTO、MTP技术的成熟,为加快实现“三个转化”创造了条件,推动园区化、大型化、国际化发展的势头很猛。陕南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突破发展现代中药、绿色食品、旅游和水电等特色产业的条件已经具备。渭北绿色果品基地,搞好苹果原产地标识认证,强化果业技术创新,做大做强一批龙头企业,使“陕西苹果”成为驰名国内外名牌产品前景看好。充满活力的四大基地,在新时期有力地推动着三大区域协调发展。

2.高新技术开发区中产业集群的迅速形成,成为成果转化、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带上集中了西安、宝鸡、咸阳、渭南和杨凌等六个高新技术开发区,成为科技成果研发、转化和科技产业的发展基地,也成为陕西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西安高新区初步形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先进制造、汽车四大产业集群。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已形成集飞机设计制造、航空发动机、机载设备等产业集群。宝鸡高新区已初步形成新材料、先进制造业等产业集群。咸阳高新区初步形成了以彩虹集团公司等为龙头的电子器件产业集群,以及新型机械产业集群和医药及生物技术产业集群。渭南高新区大力发展精细化工、现代医药、机械电子等产业集群。杨凌示范区依托农林科技大学的智力资源优势,初步形成了以环保农资、农牧良种、食品加工和生物制药等为特色的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发挥着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辐射的示范作用。

3.西咸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正在发挥产业辐射和经济带动作用。西安咸阳两市,产业聚集度高,资源互补性强。正在形成总部和研发基地在西安、生产制造基地在咸阳的新格局,为两市经济一体化构建了产业基础。西咸一体化后形成的西咸为主体的大经济圈,辐射宝鸡、铜川、渭南及周边县市和小城镇,带动整个关中地区经济全面发展,从而实现西安带动咸阳、咸阳壮大西安、西咸辐射关中、关中带动全省的战略目标。

4.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向投资、消费和出口等多类型多模式转变,发展步子更加稳健。随着国家对西部地区政策倾斜和投资力度的加大,较快地拉动了陕西经济上新台阶。据统计,“十五”期间,陕西投资年均增长20%,超过了经济年均增长11.5%的水平,投资拉动经济增长高达8.65个百分点,贡献率超过65%,呈现出投资拉动态势。进入“十一五”以来,陕西强基础、调结构的力度不减,投资增长但结构更加科学合理,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10.2亿元,其中,国家预算内资金占9.5%,比2004年减少1.14个百分点,但自筹资金量却增加了4.3个百分点,达1482亿元。说明陕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的态势向依靠投资、消费、出口等内生力量转变。目前,在投资增长的同时。居民消费也成为热点,当全省人均GDP在2004年超过1000美元、达到1038美元后,消费结构从温饱型向小康型逐渐升级,住房、交通、通信、旅游、文化等消费推动经济持续增长。外贸进出口增长加快,利用外资、银行信贷持续增加,多种因素共同推动经济快速增长。

5.发展环境更加优越,经贸合作领域宽泛。截至2007年上半年,陕西外资企业从2002年初的1700余家猛增到近3000家。已有近百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及落户西安,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业务占全省90%以上。初步形成以西电、西航、西飞、陕汽、标缝、西玛等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出口集团,出口增幅保持在20%以上。外贸企业由2003年的532家迅速增加到现在的2000多家。出口市场实现由港澳台向欧美高端市场的转变。以西洽会、欧亚经济论坛、农高会为主形成的会展经济大大提升了陕西乃至西安的国际知名度,确立了陕西在中西部乃至欧亚大陆桥上的战略地位。

新时期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

西部大开发战略已从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阶段向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新阶段迈进。这是提高综合国力、加快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撑。对陕西来说,既面临着发展的诸多有利条件,也还存在着不少新挑战。

(一)加快发展的新机遇

1.新一轮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浪潮为陕西加快西部大开发带来了重大机遇。当前,世界三大经济体和全球500强企业以及东南亚许多国家的企业,都纷纷将生产基地迁往我国,来华投资办厂的步伐不断加快。在国际产业向我国转移的同时,国内东部沿海省区产业升级加速,一些缺乏竞争优势的企业,也纷纷转入内地寻求新的发展空间。陕西势必成为国内外投资者的乐土,也将成为“中国制造”的基地。

2.国家加强社会建设,为陕西社会和谐提供了机遇。我国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继续保持中央财政支持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进一步增加对西部地区财力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规模。中央政府投资继续向西部地区倾斜,在义务教育、基础科学、公共事业、社会保障等方面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入力度。这对夯实陕西发展基础,提升发展空间,促进社会建设,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宽松的生存环境和发展基础提供了新机遇。

3.国家把陕西关中列为装备制造基地,为实现由装备制造业弱省向装备制造业强省转变提供了机遇。在《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若干意见》的支持下,陕西以航空航天、汽车制造、输变电设备、工程机械、数控机床、电子通信设备等重点突出的装备制造集中地和产业集群快速发展,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部级重大技术装备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重大技术装备、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基础装备、一般机械装备等专业化合理分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装备制造业新格局已经形成。为陕西装备制造、高新技术、能源化工、现代物流等支柱产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4.国家延长退耕还林政策有效期限,为进一步强化陕西生态环境建设和绿色产业发展提供了机遇。今年国务院决定继续对退耕农户直接补助,并建立退耕还林专项资金,这对于陕西来说,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继续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后续产业,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致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面临的新挑战

1.建设西部强省的压力加大。近年来,西部各省(区)市竞相发展的势头很好,特别是与陕西接壤的周边省份发展的更好更快。2006年陕西GDP总量为4384亿元,居全国第二十位,西部第四位;人均GDP为11762元,仅是全国人均GDP的73.8%,与排在西部首位的内蒙古相比人均低8285元。农村人均纯收入仅比云南、甘肃、贵州高,处于全国倒数第四,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在倒数第八位。新疆、内蒙古的区域资源和边贸优势推动新兴产业迅速发展。甘肃、宁夏、青海经济总量虽比陕西小,但人均水平却高于陕西。

2.区域统筹和城乡协调发展的难度加大。据统计,2006年陕西关中、陕北、陕南三大区域生产总值之比是1∶0.31∶0.18,地方财政收入之比是1∶0.73∶0.12,陕南年生产总值不及关中的1/5、陕北的60%,财政收入不及关中的1/8、陕北的16.4%,差距一目了然。从全省城乡居民收入增幅看,也低于经济和财政收入增长。2002年~2006年陕西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3%,低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1%的速度,使城乡居民收入之比进一步拉大,由2002年的3.96∶1扩大为2006年的4.1∶1。预计今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10660元和2560元,与全国的差距还在拉大, 60%以上的农民消费还处于低层次阶段。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难度加大。随着人口增加和工业化及城市化进程加快,耕地减少、人地矛盾突出。农业基础脆弱、科技水平低、抗风险能力不强的问题依然存在。节能减排形势严峻。一些地方污染排放远远超过环境容量,过度开发的后果逐渐显露。陕西面临着既要加快工业化进程,又要防止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高产出;既要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又要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较多劳动力就业;既要推进城镇化,又要防止过多圈占农田导致可耕地减少和农民失地等问题。协调处理好这些问题,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重大课题。

推进西部大开发新选择、新路径

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快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是陕西在新时期的一项中心任务。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强基础、调结构、增效益,开创西部大开发新局面。

(一)继续解放思想,振奋精神,以饱满的热情加快推进我省西部大开发进程

要从根本上实现三个转变:即从“小富即安”意识向“大富不自满”的思想转变;从追求政绩的“盲目决策”向和谐发展的“科学决策”转变;从“只做表面文章”向“求真务实”的作风转变。

(二)积极实施以西安为中心的大关中区域发展战略,构筑我省经济发展新活力

依托关中科技、教育和产业等资源优势,打造西部战略经济区。关中被国家确定为全国主体功能区划中五个重点开发区之一,在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中又提出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构想,我们应不失时机地组织力量,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搞好跨省区综合协调,制定大关中经济发展战略,以陇海线关中段轴线上的西、宝、咸、渭、铜五个大中城市为主体,西接天水市,东联运城、三门峡、洛阳三市,连接陕西关中米字形公路上的若干中小城镇为轴线,辐射面北至延安,南至商洛、汉中、安康等地区,搞好产业布局,拓宽延伸高中低端产业链,带动城镇群和产业集群发展,形成多种类、多形式的区域经济增长极。

(三)强基础、调结构、增效益,努力实现陕西经济发展新跨越

强基础就是要挖掘基础产业现有存量、培育未来增量,是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增强产业发展的后劲,使产业发展具有可持续性。对陕西而言,就是要继续高质量地建设公路、铁路、机场、水利、电力和城市基础设施等重点项目。全面启动引汉济渭工程,从根本上改变关中地区长期缺水的局面。强化农业基础,巩固完善支农惠农政策,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用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夯实新农村建设的基础。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调结构就是加快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当前,要抓住国企改革和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的大好机遇,推进国有资本向重要行业、关键领域和优势企业集中。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支持企业到国内主板、创业板和海外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今年完成工厂制企业公司制改造,完成100户国有企业政策性破产和一批企业依法破产任务。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一步明确和落实促进全民创业的公平准入原则,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和政策未禁止的一切行业和领域,放宽股权比例限制等条件,对非公有制企业与国有企业实行同等待遇。支持和引导有实力的非公有制经济通过参股、控股、兼并、收购、联合等方式参与国有、集体中小企业改革,形成一批新的中小企业。各级政府要改善金融环境,搭建信息平台,促进银企合作。推动金融机构创新信贷方式,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结算、财务咨询、投资管理等服务。要建立和完善全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立以省、市财政资金为主,社会资本参与的信用再担保机构,作为中小企业的融资平台。要不断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增加风险投资基金。同时,要做好上市资源的培育工作,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加快改制,争取上市融资。

增效益就是要提高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在转变发展方式中,要以建立节能减排、提高环境质量和效益为重点,抓好第一批确定的杨凌示范区、西安经济开发区、韩城龙门生态工业示范区、神木锦界工业园区、宝鸡高新开发区等5个循环经济生态示范园区和20个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建设,支持一批重点项目,推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要积极改革现行经济发展核算体系,建立省市县绿色经济核算制度,从体制和制度上确保生态效益的提高。

(四)发挥科教优势,努力建设创新型陕西

科教优势是陕西的最大优势。陕西实施的13115工程(即在装备制造、能源化工、新材料等10个重点领域,组织30个重大科技专项;在重点行业和企业建设支持建设100个产学研相结合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扶持100个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重点支持建好50个科技产业园区)为整合陕西科技资源,实现体制机制创新,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构筑了新平台。通过政府加强引导,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合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及地方经济合作,实现产业资本与知识资本的联动、经济优势与科技优势的互补,加速成果转化。充分发挥陕西四个技术研究院的作用。陕西工业技术研究院、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要在完善提高、成果转化上实现大的突破,新组建电子工业技术研究院和农产品加工技术研究院,建设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一批企业技术中心。使科技资源成为创新的力量。以产业园区建设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和产业集群,提高产业集聚能力和技术扩散能力,加快创新型陕西建设步伐。

(五)积极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和谐社会建设,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

要把社会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优先发展教育,是把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和加工服务业增加就业,努力提高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要加大财政对社会低收入和弱势群体扶持力度,把更多财力用到解决民生问题上来。扩大社会保障范围,提高保障标准,增加对社会公共事业的投资。建立健全城乡医疗救助体系,整顿药品生产和流通秩序,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便捷的医疗服务。要整合文化资源,发掘历史文化、民俗文化、革命文化等优势特色资源,构建以完善价值体系、服务于经济发展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及时协调各阶层利益关系,注重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共建发展、富裕、文明、和谐的新陕西,为人民群众塑造幸福快乐和谐的新家园。

(六)加强组织领导,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政治基础

各级党委、政府要继续以西部大开发总揽工作全局,改进工作方式,加大工作力度,不断推进西部大开发工作向纵深发展。各级领导干部要以十七大精神武装头脑,学会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开展工作,用新思路、新机制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真抓实干,把主要精力放在抓各项工作的落实上。同时,要深入调研,掌握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高化解不和谐因素的能力,使西部大开发向着健康的目标快速推进。

(作者系陕西省委政策研究室经济处副处长)

上一篇:合作 东中西 共看西洽会 下一篇:为陕南谋划四大新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