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智慧教育化为语文课堂的流动音符

时间:2022-10-01 11:20:41

让智慧教育化为语文课堂的流动音符

拾起童心,使课堂智慧流动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经常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已有的生活经历给学生讲授所谓高深的语文知识时,可曾想过“拾起童心”站在学生角度研读语文文本?可曾想过要尊重和欣赏学生的独特感受和多元见解?可曾欣然接受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天马行空”?

语文智慧课堂应该是老师拾起童心,点亮学生的一盏盏心灯,让学生们在心的指引下进行智慧的碰撞、情感的融合、心灵的交汇。在这样的语文智慧课堂中,学生的心灯大放异彩,思绪得以飞扬,灵感得以激发,语文学习更具挑战,更有创新。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并积极创设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文本的情趣,接着顺理成章,学生迫不及待地走入文本,想了解文本的最动人之处。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学生乐学的情绪,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探究学习,在合作探究中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倾听他人的建议和意见,从中质疑、发现、解决问题。体会文本中的思想感情,建立自己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

例如:在《夏夜多美》的语文教学中笔者先出示多媒体课件:夏夜公园里的池塘,来了几位朋友,有睡莲、蚂蚁、蜻蜓、萤火虫等。老师在学生观看课件的同时,进行旁白:“夏夜,池塘里静悄悄的。这时来了几位朋友,有睡莲、蚂蚁、蜻蜓、萤火虫。可是小蚂蚁哭了,同学们是否想知道小蚂蚁为什么哭?”

接着在学习文本的过程中,笔者采取了“导演和演员”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首先,笔者以“谁想表演小故事?”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明确演员要演好要注意“动作、语气、表情”,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并以“演好先要读好课文”导入1-7自然段的学习。然后,以1-3自然段为切入点,师生共同参与,进行合作表演。在表演中,老师还可以故意出点小错,或者没有感情地朗读,这样引导学生进行指正,并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的课文,感悟夏夜的美景。而后对两位小演员,学生就能在此基础上以欣赏的眼光看别人,发现优点,诚恳地指导。

学习小蚂蚁这一危险处境时,先由导演评论,到课件展示危险处境带动全班进入情境,再到演员读得进步了,这一细节充分展现了一种由学生发现问题――合作解决问题――全班共识这样实实在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这个过程即借用“导、演”的形式,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读的入情入境并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

前面的基础打好了,学生们在文本后面的学习就能一直处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进行交流、探究。

激扬生命,使课堂智慧发光

在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是充满活力的、不断生成的、开放式的教学。并且它还要求教师一方面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去体验,感悟文本和生活。

真正的语文智慧教学,就是要求老师要巧妙地引导,要善于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领会文本所蕴含的情感,去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再通过朗读外化表达,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从而使整堂课都充满着激情,使他们的学习充满智慧的挑战。

例如:在进行《望庐山瀑布》教学中,笔者想方设法实现《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 “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这一目标。

自主吟读、领悟诗意 在进行《望庐山瀑布》教学时,通过形式多样的吟读、讨论,让学生理解诗意。

在本课设计时,“吟读讨论古诗”是贯穿全课的主线。首先引导学生多次试读古诗,要求读准生字字音,达到初步感知诗意的目的。接着让学生自主合作根据诗句想画面,因势利导学生逐句品读古诗,准确把握诗意。最后在学生充分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再创设情境,让学生换位思考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中的意境,再次深情吟诵。当学生对这首古诗有了较深刻的感悟,再引导学生向传统的吟诵形式挑战创编其它新颖的古诗朗读形式,既可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又在潜移默化中习得背诵古诗的方法。

探究难点、体会意蕴 教学中想方设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在学生的探究中使他们达到身临其境的妙感,去体会古诗的意蕴。

叶圣陶先生说:“入境始于亲。”首先教师创设情境,把学生带进了风景优美的瀑布所在地庐山,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学生的心弦被扣动,思维被激活,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紧接着老师声情并茂地范读,让学生浮想联翩,心驰神往。他们对于古诗中的画面都能根据自己的感悟在合作小组中说出一二。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合作,让他们边读诗句边想画面边理解诗意,过渡无痕,如行云流水,学生对诗意的探究却是水到渠成,高品位的审美情趣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

智慧是桥,架起通向成功的坦途;智慧是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智慧是歌,激起人们实现理想的自信和坚强。只要教师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点燃他们的心灯,激扬他们的生命,语文课堂必将呈现璀璨夺目的光彩,折射出智慧的永恒的光辉。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科学城小学)

上一篇:理性看待“互联网+” 下一篇:论中国画色彩和西方画色彩在表现中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