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分析

时间:2022-10-01 10:44:40

陕西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分析

【摘 要】 本文以陕西上市公司2007-2012年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为例,分析和研究了陕西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实施情况和相关的披露情况。认为,首先,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应该着重披露企业在进行内控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其次,从评价的可操作性上看,不具有可操作性;最后,从评价的结果来看,很少关注如何提高和改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关键词】 陕西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评报告

一、引言

我国要求上司公司披露内部控制自评报告的目的是为了让市场投资者和利益相关者发现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不足和设计上的缺陷,有些比较重要的设计缺陷不仅影响到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甚至会影响到公司本身的决策。会计把内部控制设计上的缺陷按照它的重要性进行分类,分别是一般设计缺陷、重要设计缺陷和重大设计缺陷。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一般从内部控制的环境、相关风险、实施活动、信息和沟通等各个方面进行设计,因此我们习惯把内部控制在设计上的缺陷分为内部环境、风险评价、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以及内部监督等五种类型。

二、陕西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分析

本文从陕西2007年到2012年上司公司的年度财务报告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作为研究样本,按照设计的缺陷为研究依据,对陕西上司公司内部控制在披露方面存在的缺陷进行汇集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出结论:

首先从上司公司的数量上,陕西上市公司从2007年公开了5项缺陷,2008年则公布了4项缺陷,以后各年也有公布缺陷,但是很多公司只是在表面上描述缺陷,因此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公布缺陷。尽管如此,从这个层面上开,陕西上司公司还是十分重视内部控制在设计上缺陷的披露的。

其次从陕西上市公司在自我评价报告披露的描述方式上看,很多对内部控制的描述还是停留在了一般性的理论阐释面,可以说描述依然比较空白,基本上没有太多涉及内部控制实质的东西。比如有的描述“公司还规范了实物资产管理环节,仓库每季度进行盘点,财务部参与监盘,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并给以解决,做到账实相符,确保公司资产的安全。”这样类似的描述很多,但是这样的描述可以使用任何企业、任何情况,比较不具有可以操作性。

再次从对披露信息的改进措施上看,每一年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都提出了一系列的改进方法和意见,但是这些意见往往也是比较笼统,没有具体的实施计划和方案,比如:“如实填写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底稿,研究、分析、识别内部控制缺陷,提出整改建议和要求”。而且对相关建议和意见的实施的结果不进行披露,也就是下一年的自我评价分析报告中没有见到上一年改进的结果。

最后,如果我们只看其中一个企业的一年的自我评价报告,陕西上市公司都是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相关《配套指引》来编制了自我评价报告并且十分符合相关的要求和格式,而且各个上市公司在请会计师事务所对自己的年度报告进行审计的时候也审计了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会计师事务所也基本上都出具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但是我们通过分析发现有的公司没有某些年份的自我评价报告、有的了内容比较单一的报告,有的公司出具了比较完善的自我评价报告,但是内容和形式都比较单一,很少公司披露中说了下一年内部控制的工作重点和改进计划。

从总体上看,陕西上市公司都在积极响应国家财政部的要求在进行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并且严格遵守了《企业内部评价指引》等相关规范,这样有利于市场主体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予以监督,并可以更好地保障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这是个好的开始。但是从我们对陕西上司公司的分析可以看出很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没有真正起到作用,甚至有时候还停留在应付面上,我们希望上市公司能考虑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加强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重视,不要让它流于形式、过于简单。

三、建议

企业内部控制规范是企业有效实施内部控制、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分析的基本依据,同时它也是企业自我评价的标准和方法,但是通过分析我们认为在当前强制要求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披露的情况下,企业依然有待从几个方面来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撰写和披露。

从评价的目标上看,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应该着重披露企业在进行内控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里包括在控制制度设计上的缺陷和制度运行中的不足。

其次从评价的可操作性上看,目前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时候,用的许多都是很客观的字眼,不具有可以操作性,或者可操作性差。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撰写的时候,更应该结合企业的时机和操作流程,提出和企业操作流程实际相关的,可以量化和便于操作的评价。

最后从评价的结果来看,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但是从目前我们看到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很少关注如何提高和改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刘永泽,唐大鹏.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几个问题[J].会计研究,2013(01)59-64、98.

[2] 陈汉文,王冲.内部控制管制之变迁――基于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描述与分析[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1)35-42.

[3] 方红星,刘丹.内部控制质量与审计师变更――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3(02)18-26.

[4] 范经华,张雅曼,刘启亮.内部控制、审计师行业专长、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J].会计研究,2013(04)83-90、98.

[5] 王虎超.上市公司自愿性内部控制自评行为信号价值分析――基于2007-2011年A股数据的检验[J].财会通讯,2013(12)56-59、131.

[6] 陕西省34家上市公司2007年至2012年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

上一篇:从资源配置效应实证“改革红利” 下一篇:京城养老院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