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音乐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时间:2022-10-01 10:32:15

论音乐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摘要:学科渗透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音乐在心理学中占有重要位置,并且音乐教学中包含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这均为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可行性。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在音乐教学的渗透途径上,可将音乐教学中具体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教学评价和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相结合。

关键词: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音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G44

音乐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在传递音乐知识,培养学生感受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能力的同时,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那么,在日常的音乐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否具有可行性?如果可行,又该从哪些途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音乐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一)音乐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促进音乐课程自身的积极构建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并提出了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的理念。而关注每一位学生,不仅是关注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是要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这就应强调在基础教育改革中要维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在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发展的标志,也是现代学校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课程实施策略的改进和提升,反映了当前教育的理念和要求[1]。

(二)音乐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师生发展

音乐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既可以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知识的同时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并通过音乐,为自己找到一个情绪宣泄的出口、转移并缓解心理困惑,对自身的身心问题达到很好的调适作用;另一方面还可以促使更多的教师学习心理学理论,并运用心理学理论提高其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学科渗透要求教师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既要培养学生的认知因素,又要培养学生的非认知因素。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有力地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水平的提高[2]。

二、音乐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一)心理学中音乐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医学中的大量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人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是脑的机能。大脑是神经活动的高级控制中枢,它由左右两个半球组成,并且左右两个半球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的许多情绪和行为都在右半球的控制之下。而音乐又对右半球有着直接且明显的影响,大脑右半球的神经机构受到它的影响,使人的情绪得以调节,进而通过情绪影响人的知、意、行,使人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引起人的身心变化。所以,音乐能最直接、迅速、深刻地影响人的内心世界。

(二)音乐课程本身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音乐课程主要包括音乐赏析和音乐表现,其中音乐赏析中的音乐作品,由于其自身特点可以引发赏析者发生特定的心理反应。

首先,音乐为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在音乐课上,学生的思维可以不受束缚,随着音乐的起伏而联想、想象。所以,良好的音乐作品和教师积极引导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第二、音乐和学生的情绪情感活动密切相关。所以说学生在欣赏音乐这一愉悦和享受过程中,从而使情感得以升华,心灵得以净化,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

第三、音乐课程不同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其课堂的氛围一般都较为轻松愉悦。而良好的课堂氛围为学生的信息接收、知识学习以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都提供一定的帮助。所以在音乐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很好的把握教学活动,这就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由此可见,音乐在心理学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而音乐课程本身有蕴含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这都为音乐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可行性。

三、音乐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一)教学目标上渗透

音乐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一个多元体系,涵盖认知、智能、情意三个领域,这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提供了良好的背景。在具体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在教学目标上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注意到,每一堂课所要“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应是该堂课教学素材中所蕴含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贵在潜移默化,贵在“润物细无声”,它更多的时候是内隐的、暗示的、濡染的,而不是外显的、径直的、刻意的。所以在具体的学科渗透过程中,要注意挖掘学科本身的心理学资源,例如,在上《国歌》这一课时,就可以将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积极情感作为教学目标之一。另外,目标的设定要符合学生的具体心理状况,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班级情况设置目标。

(二)教学内容上渗透

音乐教学内容中最重要的就是音乐作品、音乐语言和音乐情景,而这三者都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所以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如果能做到精选音乐作品、巧用音乐语言、精设音乐情景,就可以起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

在音乐作品的选择中,不仅需要将关注点放在音乐作品的乐理知识中,还需要充分挖掘作品的内涵,可以通过音乐作品的艺术形象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在音乐语言的运用中,不同的旋律、节奏、音色、和声等音乐的基本要素可以使人产生不同的情绪、情感效应和机体效应。所以,巧妙的运用音乐语言,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的同时,也可以增加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音乐情景的创设中,除了音乐作品本身以外,还可以增加一些音乐器具的摆放,并利用多媒体教学,结合所上的课程呈现不同的图片,让学生直接从感官中获得音乐的气息。这样既有利于学习动力的提升,也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

(三)教学过程上渗透

从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层面来看,它是知、情、意、行交互作用的过程,心理健康教育在音乐教学过程上的渗透集中反映在课堂教学心理环境的优化和课堂管理模式的民主化上。

具体到音乐教学中,最主要的就是音乐教师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包括:对学生采取平等积极的态度,用自己的情绪感染学生;积极地组织教材,将课堂的上需要赏析的音乐作品和作品的背景资料相结合;创设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在课堂上唤醒学生的民主和参与意识等。

(四)教学评价上渗透

教学中的评价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课程评价,另一方面是学校对教师教学情况的评价。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应更多的注重个体性。在音乐教学的课程评价中,教师应采用多元化评价和个性化评价相结合,不仅从学生乐理知识的掌握,唱歌技能的表现和乐器的使用上对学生进行评价,还应考察学生在课堂中对音乐学习的态度,注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对教师教学情况的评价,也应确立课程评价的心理指数,考察教师是否教学过程中兼顾学生心理发展的各个要素,是否尊重学生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等。

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课程之一。如果能充分利用音乐独特的艺术魅力,在音乐教育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在感受到美的同时,也体验到一个宽松、和谐、安全、民主的绿色心态环境,将更有利于教学的进行,也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曾忠民.中学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浅论[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5.

[2]卫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策略[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3]忻静.音乐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

上一篇:浅谈当前村小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下一篇:高等院校无机化学教学改革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