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方式

时间:2022-10-01 10:08:31

浅谈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方式

摘 要:历史新课改,把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作为历史教学的核心任务。作为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如何定位,才能使新课标中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理念得以实现。本文从新课改下历史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及新课改下历史教学应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两方面来论述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方式,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课改 主体作用 指导作用

新课改指出: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新课改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一、新课改下历史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历史是一门既深刻严肃又丰富生动的学科,充分调动各种有效手段,营造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是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情绪的重要因素,而创设学习历史的情境则是学生主动参与的必要手段。通过课堂讨论和参与,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进一步激发求知的热情和自信心,形成了“兴趣――参与――用功――提高”的良性循环。

1.敢于撒手,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历史知识的传授和学习方式要多样化、新鲜化。让学生多参与且主动参与到历史的教学和学习中,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撒手让给学生,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进行探究、自主、合作性学习。发挥学生活泼好动、求新好奇的特点。

2.重视实践、立足三维目标的培养。历史教育的核心思想是:源于历史,以史为鉴,用于实践,服务社会。学习历史要加强爱国主义、人生观、世界观的情感教育。唐王李世民之所以有流芳百世的贞观之治,就是善于用人、敢于纳谏、虚怀若谷。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最好的三观教育的材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从而扬起三观教育的激情。学习历史要与现实相结合,做到社会化实用化。经世致用为现实服务,学习历史关注社会,既关注社会实际问题又关注高考热点难点问题。从古代的毁林开荒到今天的退耕还林,从到今天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从清朝前期的闭关锁国到今天的改革开放,从郑和下西洋新航路的开辟到今天的全球一体化和地球村。都要以史为鉴不要重蹈覆辙,从历史的悲剧中去领会和总结今天该做什么怎么做,以加快社会发展。让学生学以致用,从成就感和责任感中去增加兴趣。

二、新课改下历史教学应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历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发挥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主导作用,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历史的兴趣是学生学习历史动力的最好的引芯。历史本身丰富的人文科学营养,生动多彩的事件人物,历史长河中闪烁的智慧浪花,都是历史教师可以撷取的教学素材。例如:堂上情感、思维的共鸣,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上感受到历史学习对于人生、学习、成长之必要,“鉴历史之兴衰,催今朝笔者奋进”从而为学生主动学习历史打下情感的基础。

2.改革教学方法。在历史课堂中贯穿趣味教学是其中的途径之一。在教学实践中,为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乐于学习历史的主动性,笔者觉得趣味教学必不可少,它应该有多种多样的形式,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特意总结了以下几条:(1)自编口诀的形式,有效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记忆历史史实。如在讲到必修一专题一第三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时,可以用自编顺口溜的形式来引出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丞相制度、选官制度、监察制度和行政制度。(2)自设情景的形式。

3.传授学习方法。历史教学任务的完成是建立在学生理解和准确记忆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渗透学习方法。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笔者主要贯彻以下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学习能力。(1)趣味记忆法。《心理学》把兴趣称为集中注意力的源泉。那些容易记忆的史实,往往都具有新奇、生动和趣味性强的特征。教学过程中,在不脱离教学大纲的前提下,教师可以适当地拓展和加深,恰到好处地增加一些“作料”,就是补充一些与教材内容有密切联系的历史知识,帮助学生更具体透彻地理解教材。(2)归纳记忆法。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认为:“人类记忆的首要问题在于组织。”这里所说的组织,就包含有对所有识记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的意思。实践证明:将繁杂的历史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理出一条条线索,有助于学生的记忆。(3)比较记忆法。历史教学中的比较,大体说来,可分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两大类。纵向比较是对先后出现的同类事件、人物进行比较。横向比较,通常是同时代、同类性质的人物事件的比较,也可以是典章制度等有关内容的比较。

三、结语

笔者认为历史教学应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大胆尝试新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作为历史教学工作者,要讲活历史,改变世人对历史极其庸俗的偏见,使广大中学生知史、懂史、乐史、学史,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刘丰宪 中学历史有效教学策略探讨――科教文汇,2011。

[2]唐胜娟 中学历史有效教学初探――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上旬),2010。

上一篇:浅谈高中语文教学创新思维与想象力的培养 下一篇:培养好习惯让学生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