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广场》教学设计

时间:2022-10-01 09:06:29

《节日广场》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节日广场》是新世纪小学数学第三册的教学内容。这是一节实践活动课,本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了“数一数与乘法”、“乘法口诀”与“观察物体”之后进行的,是对前三个单元知识的回顾与综合应用。根据教学进度,教学时间正好是国庆节过后,所以学生对于这个学习场景比较熟悉,老师可以根据就近的原则,带领学生分组到广场观察,现场提出数学问题,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培养学生运用乘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分析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数一数与乘法”,也有了一定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能用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乘法数学问题。学生对于“节日广场”的情景并不陌生,关键要看在此活动中,学生能否独立思考,独立解决,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问题。

依据新课程标准、教材实际以及学生的知识基础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观察并说出图意,能够提出相关的乘法问题,并应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体会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物体的不同形状,辨认从各个位置看到的不同形状。

过程与方法

认真观察图意,能够提出相关问题。

学会提出生活实际中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训小组合作意识和学生的观察、思维、判断、空间想象能力。

课前准备

实地游览观察、小组活动体验,自主观察探究。

电脑课件(主题图)

带学生到附近的广场参观。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

课前谈话:

师:你们都知道天安门广场,在那里看到了什么?生:谈自己的见闻。

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淘气和笑笑来到了广场,好美丽、好热闹的场景。你们想不想看?

生观看录像,说出看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用天安门广场来引入课题,既能较好的揭示课题,同时也能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二、问题的探究与体验感悟

1.用课件出示主题图情景,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并提示学生有序地观察图。

师:图上都看到了什么?说一说!

紧接着提问:你们还看到什么?

生回答。

老师:你们有的说看到花了,有说看到小鸟,那怎样说,才能把这幅图上的内容说全面而且不遗漏呢?

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有序的观察图片。

学生独立观察,先自己说一说,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看到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的感知节日广场的主题图的内容,了解图意,学会有序观察图片,这也是综合实践课上需要培养的一个能力,为全面有序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打好基础。

2.引导学生提出用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

每人一张表格,由学生填写他提出的问题,怎样列式。

师:请根据你看到的节日广场的画面内容,提出有关的乘法问题。

写在你的表格里,然后小组交流,你提出的问题是否合理?

最后学生在表格里独立解决数学问题。单独思考的时间要留充分,交流的时间里,老师一定要深入到小组内,和学生一起交流问题的合理性。

学生可能提出这些问题:有多少个小朋友在跳舞?有多少人在照相?有多少个气球?又多少只小鸟?有多少个少先队员在参观等,老师都要给予肯定。让学生看看怎样解决,只要理由合理,也要给予肯定。

如有学生提出有多少盆花这个问题,老师要特别关注,让学生讨论这样提问是否可以,能用乘法计算出全部的花盆数吗?既然不能,怎样叙述更合理?这里主要关注学生对于提出的问题叙述的技巧。

3.学生汇报,展示表格:

在汇报时,老师要择机展示一些学生的数学问题,从中比较他们的问题,从而使更多的学生得到发展。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独立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挥小组的合作交流作用,交流自己的思维成果,取长补短,促进学生把问题提全面,进一步体会乘法的含义。

4.出示课件:人民英雄纪念碑。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找出不同角度看到的纪念碑的特征。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提出问题,机灵狗、小鸟、和少先队员站在纪念碑的什么位置?你能想象出他们观察的纪念碑的形状分别是怎样的吗?

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5.学生打开课本,自己连线。

【设计意图】通过主题图,渗透爱国情怀。让学生先体验站在不同位置所看到的不同形状,为辨认做好铺垫。

三、实践应用

1.在教室里进行。在我们的教室里,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该如何解答?

2.回家,让爸爸妈妈带领着去节日广场看看你还能提出哪些用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记录下来,下一节课我们交流!

【设计意图】把本次实践活动真正带到课外,让学生走进社会,亲身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突出实践课的真正目的。

(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鑫昌路小学)

责编 / 董 璐

上一篇:浅谈学校文化积淀与内涵式发展 下一篇:称职――教师的本然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