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商业化问题探析

时间:2022-10-01 08:44:14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商业化问题探析

[摘要] 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商业化问题进行了探析。结果表明:过度的商业化开发使奥运会的公益性受到侵蚀、奥林匹克宗旨被扭曲和异化,是奥林匹克运动和谐发展的潜在威胁。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商业化开发,却比较好地处理了奥运会的公益性和商业化开发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奥林匹克运动 公益性 商业化 发展

奥林匹克运动是借助商业化的运作手段来实现其公益性目的的一种活动。奥林匹克运动本身是一种公益性的有组织的运动,但推行奥林匹克运动和举办奥运会需要大量的资金,如果没有或缺乏资金支持,奥林匹克运动是无法延续下去的。

20世纪80年代以前,历届奥运会的经费主要来自举办国家政府拨款,社会捐助等非经营性收入,部分来自电视转播的出售及广告门票收入,获得赢利十分困难。首届奥运会主要依靠私人捐款,辅之以政府拨款和销售纪念邮票筹集资金。1900年到1908年连续3届奥运会与贸易博览会交织在一起,成为博览会的组成部分,以获得必要的经济支持。后来,奥运会逐渐形成传统的非商业为主的筹集方式。但随着奥运会规模的扩大,开支也在不断增加,传统的筹集方式越来越难以为继。比较典型的是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尽管获得加拿大政府的大量拨款,最后的巨额赤字仍高达10亿美元,成为著名的“蒙特利尔陷阱”。也使人们“谈奥运会色变”。到了20世纪70年代后期,愿意举办奥运会的城市只剩下洛杉矶一个。

1984年,洛杉矶第23届奥运会在承办人尤伯罗斯的策划和运作下,采用了以商业性投入为主,辅之以政府拨款和社会捐款的筹集方式。使这届奥运会赢利2.227亿美元。可以说,1984年洛杉矶第23届奥运会是奥运会经济运行机制的转折点。此后,奥运的商业化运营手段开始占据主导地位,经营性收入开始成为奥运会的主要收入来源。奥运的经济价值被受到重视,奥运经济走向良性循环。

正是由于20世纪80年代奥运会开始走上彻底商业化道路,才使奥运会得以存在下来,并进一步发展,成为世界性的产业,奥林匹克运动会进入空前发展的新时期。可见,商业化的运作手段是奥林匹克运动得以延续的前提和基础,奥运会就是借助于商业化的手段进行推广的公益性的活动。

奥运会商业化的正面影响主要有:一是使奥运会获得了巨大的资金支持,摆脱了财政危机;二是在财政上站稳脚跟后,进而使奥运会几乎摆脱了政治上的干预;三是极大地推动了奥林匹克运动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让全世界越来越多的人都能参与体育运动。奥运会的盈利一方面使奥运会的举办不再是难题,每届奥运会都能如期举办;另一方面为进一步推广奥林匹克运动提供了更多资金,从而,为最终实现奥林匹克的理想打下了坚实基础。

但是,奥运会的商业化是一把双刃剑,对奥运会有正负两方面的作用。过分的商业化又会使奥运会的公益性受到侵蚀。这表现在:

第一,奥运的商业化运营会扩大世界各地之间体育发展的差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环境较差,这对重在赢利的国际商业集团缺乏吸引力,奥运的商业化运营使得奥运会的举办必然限制在经济发达国家和具有发展潜力的发展中的大国之中。商业运作以便获得最大的利益,这不利于奥林匹克运动普遍性原则的贯彻和实行。这样就会加大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体育发展的地区差距问题。

第二,过度的商业化开发使奥林匹克运动背离其崇高的思想目标,以追求最大的经济利益为目的的资本主义商业化不可避免地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崇高理想发生冲突。并使奥林匹克宗旨被扭曲和异化。例如: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的圣火接力,任何人――无论是小偷还是暴徒,只要出资3000美元,即可高举奥运圣火跑1公里。又如,修建奥林匹克公园时,采取了在公园地转上刻留赞助者姓名的筹集方式,规定每块砖35美元,任何人(无论是小偷还是暴徒)只要愿意出资,即可在公园地砖上刻下姓名作为永久留念。尽管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集资到大量的资金,但这种做法无疑与倡导体育道德和奥林匹克教育作用的奥运理念有些格格不入。

第三,过度的商业化严重干扰奥运会的正常进行。随着商业化程度的日夜加深,运动员不再是奥运会的中心,相反,赞助商成为了奥运会的主角,比赛的路程和日程有的时候都围绕着赞助商的要求来进行安排。比如:

在奥运百年庆典上,美国人将奥运会的商业化推向了极致。但商人们的每一项投资都以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为主要目的。出资4.56亿美元买下本届奥运会电视独家转播权的美国全美广播公司,竟在奥运会安排上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届奥运会的马拉松线路由于该公司的转播需要(通过名胜古迹多的区域)而改成了坡度极陡,有无数上下坡的路线,被称为“历史上最恶劣的马拉松路线”,使运动员的身体消耗到极点。而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地收取巨额广告费(每30s广告费50万美元)。为了满足美国西部商人广告需求,考虑到美国东西时差,一些重要的决赛都安排在深夜12点。在运动员的利益和金钱效应下,商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尤其是在亚特兰大奥运会期间,可口可乐公司在市中心搭起了一个“城中城”。世界各国的诸多大公司也纷纷在奥林匹克公园和比赛场馆安营扎寨。亚特兰大市还以300美元到两万美元的价格,向小商小贩兜售临时营业执照,弄得大街小巷到处是眼花缭乱的摊位和不绝于耳的吆喝声。处处充斥着浓郁的商业气氛,令人难以辨别亚特兰大是办奥运会还是办商业集会。由于一味追求商业利益,使该届奥运会被戏称为“最有商业味”;再加上各大电视网在转播比赛实况时,没完没了地插播广告,以致于开幕时,因电视转播频频插播赞助商广告,居然漏掉20多个代表团的入场式画面,引起众多参赛国家的强烈不满。主办者为了节约开支,举重比赛的场地是由一个会议中心的地下仓库改建而成,仅有一个卫生间供观众使用。每到抓、挺举比赛间隙,卫生间总是人满为患,门前排起100多米的长队。更让人难以容忍的是大会混乱的交通。由于往返于赛场和奥运村的车辆太少,有一些运动队只好自己掏腰包租车。车况差,司机未经过认真培训,许多线路的交通车不能按时到达,直接影响了比赛。如:尼加拉瓜和美国的棒球赛由于交通影响,被迫推迟45分钟。这在奥运会如此顶级盛会中极其罕见。英国、法国、乌克兰等国的赛艇运动员因班车误时,被迫在奥运村拦截了一辆本来是送曲棍球选手的大客车,警察干预也在所不顾。 “拆东墙补西墙”的结果是,奥运村内秩序大乱。同时一些硬件不够标准,组织工作混乱,一时间弄得怨声载道。当时有人就一针见血地指出:“美国人对赚钱的兴趣,远远胜于对参赛选手的关心”。

此外,在奥运会期间,亚特兰大市内所有旅馆、游乐场所、公园、停车场等服务设施全部大幅度提高了收费标准。整个亚特兰大人好像都陷在发奥运财的狂热之中,令观众、记者和运动员怨声载道,无不感慨:“美国人除了得到钱,还得到了什么!”

再如:赞助商为了赢得最大利益的合同,卡尔加里冬奥会决定把比赛时间由14天延长为16天。这为电视机构多提供了一个周末的转播时间,可以让他们多销售几个小时更好的黄金广告时间。

不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这方面却做的比较出色, 比较好地处理了奥运会的公益性和商业之间的关系。在奥运会的商业化开发的过程中,比较注意寻找运动本身和商业之间的均衡点。具体体现在:一是在国际奥委会允许的范畴内,适度地进行了奥运会商业化开发未能损伤奥林匹克运动的利益;二是做到了商家有利可图;三是建立了比较全面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商业化的过分使用,并从法律的角度明确了奥林匹克组织与商家各自的责任、权利、义务;四是建立了一个民主、透明和廉洁的监督机制。这一切都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可。同时, 也得到了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的高度赞扬,认为:“这是一届真正的无与伦比的奥运会。”

总之,当商业利益作为首要考虑的因素时,体育的利益就会成为牺牲的对象,当商业的砝码在奥林匹克运动的天平上超重时,就会严重干扰体育运动的正常状态,并与奥林匹克理想发生剧烈冲突,给奥林匹克运动带来巨大的威胁。毫无疑问,商业化的进程一方面对奥运会有着经济的推动作用,而另一方面也冲淡了奥运会原有的主题。因此,如何在运动本身和商业之间找到均衡点,把奥运的商业化保持在一定的尺度之内,而不使之变为追求的目标,是保持奥运会和谐发展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喻坚:现代体育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体育,1998

[2]邵雪梅李军双刃剑:商业化对奥运会发展的影响[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2

[3]刘淇:奥运经济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年

[4]林翰枫:国际奥委会全力反腐败[N].环球时报,2004

[5]王家宏罗时铭王岗:文化视野下的奥林匹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年

上一篇:江西省民营体育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下一篇:分析美国体育产业的发展谈我国体育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