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陕南中草药的历史文化价值及其开发利用

时间:2022-03-27 12:57:07

试析陕南中草药的历史文化价值及其开发利用

[摘要] 陕南是中国中草药的传统产地,素有“天然药库”之称,而且各级政府也非常重视陕南的中药材基地建设和现代中药产业的发展。但是陕南的药源基地建设和天然药物开发在全国的影响和地位却并不大,这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忽视了陕南中草药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地域分布研究。本文通过《本草纲目》等本草学巨著中有关陕南中草药的记载,精选出一批既具历史文化价值,又有现实开发意义的中草药,挖掘陕南中草药的“名贵身份”,提升陕南中草药的文化品位和经济价值,为“陕南药业”走向全国乃至世界进行宣传,为陕南药源基地建设及经济振兴服务。

[关键词] 《本草纲目》 陕南中草药 历史文化价值

陕南地处秦巴之间,水热资源丰富,立地条件复杂,生物多样性的特点显著,具有生产和发展中草药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丰富的资源。素有“生物基因库”和“天然药库”之称,是全国中草药的传统产地和中药材集散地之一。而且陕西省政府和陕南各地方政府也非常重视陕南的中药材基地建设和现代中药产业的发展,各种指导性的文件不断出台,,同时以各级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中药产业发展领导机构也非常健全,可谓天时、地利、人和。但是尽管具有如此优越的条件,陕南的药源基地建设和天然药物开发在全省以及全国的影响和地位与其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几百万人民的艰苦努力似乎有些不符,这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在于各级政府和中药产业部门都忽视了陕南这块风水宝地上出产的中草药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地域分布研究,没有将陕南中草药的“名贵身份”挖掘出来并进行有效的宣传和利用。

中草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国文化长期积淀下来的精华。中草药极为讲究药材的产地和品质,而陕南中草药不乏“名门之后”,大多出身显赫,从最早的《神农本草经》到唐代的《唐本草》、《本草拾遗》,再到宋代的《开宝本草》、《大观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再到著名的《本草纲目》等历代本草中,对陕南中草药都有所记载。因此,从历代本草中发掘陕南中草药的文化价值和品位,发掘历史时期陕南中草药的知名度,形成厚重、浓郁,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和知名度的陕南中药文化,对陕南药源基地建设和中药产业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从《本草纲目》、《大观本草》等本草学典籍中对中草药地域分布的记载,来发掘、探讨一些重要的陕南中草药的历史文化价值,以提升陕南药业的文化品味和品牌效应,为陕南中药材基地建设和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发展服务。为陕南产地地道,品质纯正的大量名贵中药材走向全国乃至世界,为提升“陕南药业”的知名度和竞争优势,注入相应的文化活力,进而促进其开发利用。

一、《本草纲目》中对陕南中草药的记载

明代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共五十二卷,成书于万历六年(1578),分十六部,六十卷,载药一千八百九十二种,其中“附方”搜集古今医家和民间流传方剂一万一千余首,并附一千一百余幅药图,内容极为丰富,系统地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知识与经验,是中国药物学、植物学等的宝贵遗产。《本草纲目》引据古今医家书目三百六十多卷,引据古今经史百家书目五百九十多卷,广泛吸收了传统医学及经史百家的精华,无愧于中国本草学的集大成者,在世界上也有重大影响,《本草纲目》有多种外文译本在国外流传,为世界药物学者、植物学者及其他许多学者所重视。而就在这部影响深远的本草学巨著中,我们依稀可见陕南中草药那尊贵的身影,通过仔细研读,其身影越来越具体、生动、清晰,陕南中草药的历史文化价值也随之显现出来。

在《本草纲目》中,李时珍引据梁陶弘景《名医别录》、宋苏颂《图经本草》、唐苏恭《唐本草》等本草学著作中的相关记载,以“释名”确定药物名称,“集解”叙述药物的产地、形态、栽培及采集方法,对每种药物的地域分布及最佳产地都有详细阐述,而这些对于中草药地域分布的历史地理学研究及产地与品质的关系的研究至关重要。

在《本草纲目》“集解”中,明确指出陕南为其主要产地的中草药有:

黄耆、葳蕤、天麻、术、丹参、黄芩、前胡、独活、升麻、当归、牡丹、爵床、假苏、薇衔、刘寄奴草、红蓝花、续断、蠡实、石龙刍、紫菀、女菀、虎杖、海金沙、大黄、狼毒、常山(蜀漆,常山苗)、藜芦、虎掌(天南星)、鬼臼、五味子、预知子、百部、白敛、解毒子、威灵仙、防己(汉中防己)、通草(木通)、钓藤、泽泻、菖蒲、石斛、骨碎补、卷柏、屈草、地茄子、辛夷、降真香、木、厚朴、杜仲、漆、秦皮、栾华、山茱萸、五加、枸杞(地骨皮)、雷丸。

以上是《本草纲目》草部、木部中记载的陕南中草药,有五十七种之多。其中,明确指出产于陕南品质最佳者有:

1.独活:又名羌活、羌青、独摇草、胡王使者、长生草等。《别录》 记载:“此草得风不摇,无风自摇,故名独摇草。”苏颂说:“独活、羌活今出蜀汉者佳。”

2.防己:又名解离、石解等。别录曰:“防己生汉中山谷。”苏颂说:“今黔中亦有之,但汉中出者,破之文作车辐解,黄实而香,茎梗甚嫩,苗叶小类牵牛,……他处者青白虚软,又有腥气,皮皱,上有丁足子,名木防己,苏恭言木防己不任用。”陈藏器说:“治风用木防己,治水用汉防己。”李杲说“(防己)真行经之仙药,无可代之者。”

防己因出产于汉中者,品质最佳,药用价值最高,以至于“汉中防己”已成为一种固定的中药名称,可见其影响之大,开发前景非常广阔。

3.泽泻:又名水泻、鹄泻、及泻、芒芋、禹孙等,陶弘景说:“今近道亦有,不堪用,惟用汉中、南郑、青州、代州者。”苏颂说:“今山东、河、陕、江、淮亦有之,汉中者为佳。”

4.五加:又名五佳、五花、文章草、白刺、追风使等。《别录》记载:“五加皮五叶者良,生汉中及冤句。”

5.枸杞(地骨皮):又名天精、地仙、仙人杖、羊乳、西王母杖等。李时珍说:“古者枸杞、地骨取常山者为上,其他丘陵阪岸者皆可用,后世唯取陕西者良,而又以甘州者为绝品。”

以上这些大多是陕南特产或出产于陕南品质最佳的中草药。其他还有许多虽未明确指明产于陕南,但陕南也大量分布或出产,而且其中不乏品质优良者。这些都充分显示出陕南“天然药库”的特殊地位和丰富的药材资源,为陕南药源基地建设和中药产业化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既具历史文化价值,又有现实开发意义的陕南中草药

《本草纲目》中对陕南中草药的记载品种多样,内容丰富,充分显示出陕南中草药在中国中草药历史上的突出地位。为了使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资源充分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现精选出几种最具陕南特色,产地地道,历史悠久,而且市场需求量大,具有开发价值和潜力的中草药品种,以适应陕南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础和面积不断扩大的需要,为陕南中药材基地建设和中药产业化发展服务。目前,陕西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已批准在陕西理工学院成立陕西省汉中GAP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将更加有利于陕南的中药材基地建设,再结合本草学典籍进行充分的挖掘和宣传,必将促进陕南中药产业的飞速发展,使其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陕南杜仲:又名思仲、思仙、木棉,别名丝棉树。李时珍说:“昔有杜仲服此得道,因以名之,思仲、思仙皆由此义,其皮中有银丝如棉,故曰木棉。”

杜仲具有补肾,强筋骨,降压,安神,安胎等功效。主治高血压病,头晕目眩,腰膝酸痛,肾虚尿频,胎动不安等症。动物实验证明,杜仲对麻醉犬有利尿作用,大剂量的杜仲煎剂对正常犬有使其安静和贪睡的作用;各种杜仲制剂均有降压作用,并无毒性。可见,杜仲用途之广泛。而陕南历来就是杜仲的重要产地。《名医别录》记载:“杜仲生上虞山谷及上党、汉中。”苏颂在《图经本草》中说:“杜仲,生上虞山谷及上党、汉中,今出商州、成州、峡州近处大山中。”可见,陕南的汉中、商州自古以来就是杜仲的主要产地。今天,陕南依然是杜仲最好的产地。杜仲生长于海拔800米~2000米的山林或川地,陕南的安康、平利、镇平、紫阳、山阳、商县、镇巴、略阳、宁强、南郑等地都是主产区。杜仲规范化种植(GAP)项目是陕西省及汉中市中药现代化重点项目,略阳嘉木公司以中国林科院经济林研究中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技术依托,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进行了地域选择,开展了技术人员培训,完成了基础设施建设,并于2006年11月向国家申请了GAP认证。如果在此基础上,能够进一步挖掘陕南杜仲的历史文化价值,加强宣传力度,扩大种植规模,那么陕南杜仲必将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山茱萸:又名蜀酸枣、肉枣、枣皮、山萸肉等,李时珍说:“本经一名蜀酸枣,今人呼为肉枣,皆象形也。”

山茱萸可补肝肾,涩精,敛汗。主治耳鸣,眩晕,腰膝酸软,自汗盗汗,小便频数,遗精,月经过多等症,“久服,可明目强力长年”。

陕南山茱萸具有悠久的历史,《名医别录》记载:“山茱萸生汉中山谷及琅琊、冤句、东海、承县。九月,十月采实,阴干。”苏颂在《图经本草》中说:“山茱萸生汉中山谷及琅琊、冤句、东海承县,今海州亦有之。”《本草纲目》也引用《名医别录》的记载,认为山茱萸生汉中山谷及及琅琊、冤句、东海、承县。各种典籍一致认为陕南汉中是山茱萸最原始、最正宗的产地,由此可见陕南山茱萸的历史文化内涵,也足以证明陕南山茱萸品质的纯正和优良。山茱萸主要野生于山谷林下水溪旁,在陕南主产于佛坪、洋县、宁陕、丹凤、太白等地,山茱萸规范化种植(GAP)项目已成为陕西省及汉中市中药现代化重点项目,并被列入国家科技部“十五”科技攻关计划,在佛坪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汉江药业集团佛坪山茱萸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依托陕西省GAP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进行了为期五年的山茱萸规范种植研究,于2004年5月通过了国家科技部项目验收后,年底又顺利通过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GAP认证中心专家组的现场评审,获国家GAP证书。这也是陕南中药材规范化种植走出的成功一步,为规模更大,更加规范科学的中药材基地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由于佛坪山茱萸品质优异,市场占有率高,为了使该产品能够稳步、健康的发展,必须结合文献记载,广泛宣传,积极向国家申报山茱萸中药材原产地保护。这样将更加有利于佛坪山茱萸的品牌建设和产业发展,从而带动整个陕南地区山茱萸的进一步开发利用

3.汉中天麻:天麻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又称赤箭、独摇芝、定风草、离母、合离草、神草、鬼都邮等。天麻是一种用途非常广泛的中草药,正如其名“神草”一样,功效神奇,两千多年以前,人们就把天麻列为治病的神药。现代文献资料记述的天麻功效更大,用途更为广泛。天麻性甘,微温,可去风,镇痉。主治高血压,头晕目眩,风湿麻木,拘挛瘫痪,小儿惊厥等症。实验证明,天麻具有明显的镇定作用、抗惊挛作用和镇痛作用。所以名医们把天麻的作用归结为“三抗、三镇、一补”,即抗癫痫、抗惊厥、抗风湿、镇静、镇痉、镇痛、补虚。

天麻具有广泛的用途,神奇的疗效,根据历代本草学著作记载,天麻的产地也很多,汉中就是最重要的一个,现在也有不少人认为汉中是天麻最道地的产地,是天麻的主要原产地,但宣传力度不够,没有提出充分的理由和证据证明汉中天麻的历史渊源和价值。其实早在古代本草学典籍中就明确记载汉中是天麻最重要、最正宗的原产地之一,根据《本草纲目》记载,马志在《开宝本草》中说:“天麻生郓州、利州、太山、老山诸处,五月采根。”另据《大观本草》记载,苏颂在《图经本草》中说:“天麻,生郓州、利州、泰山、崂山诸山,今京东、京西、湖南、淮南州郡亦有之。”这其中的“利州”就包括陕西秦岭以南地区。利州路置于北宋咸平四年(1001年),皇三年(1051年)以后徙治兴元府,兴元府即今陕西汉中市,利州路辖境主要包括今陕西秦岭以南,子午河、星子河以西地区。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年)分为东西两路,东路治所仍在兴元府,西路治兴州,即今汉中市略阳县。由此足以证明,陕南尤其是汉中自古以来就是天麻的主要产地。今天,作为汉中“天然药库”的主打产品,汉中市已建立了天麻国家中药种植基地,天麻规范化种植(GAP)项目是陕西省和汉中市中药现代化的重点项目,被列入了陕西省中药产业重点项目,在略阳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下,汉王略阳中药科技有限公司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技术支持下,现已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GAP认证中心专家组的现场检查。

天麻主要生长于海拔800米~1800米的山坡,陕南地区除略阳外,宁强、勉县、城固、南郑、留坝、安康、紫阳、宁陕、镇坪、商县、洛南等地均有出产。天麻广泛分布于陕南各地,我们一定要利用这得天独厚的条件,结合典籍记载,充分扩大宣传力度,进一步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扩大种植规模,使陕南尤其是汉中天麻真正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闻名的,具有深厚历史文化渊源的名牌产品。

4.汉中牡丹:牡丹属落叶小灌木,又名鼠姑、百两金、木芍药、花王。李时珍说:“牡丹以色丹者为上,虽结子而根上生苗,故谓之牡丹,唐人谓之木芍药,以其花似芍药而宿干似木也。群花品中,以牡丹第一,芍药第二,故世谓牡丹为花王,芍药为花相。”

牡丹是中国著名花卉,花朵硕大,花容端庄,品种繁多,雍容华贵,被誉为“万花一品”、“冠绝群芳”的“花王”。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它看作富贵美好、繁荣昌盛、幸福和平的象征。牡丹作为中国名花,进而走向世界,成为世界级的名花,它的影响和价值都是毋庸置疑的。而根据《本草纲目》、《大观本草》等本草学典籍及相关资料,完全可以证明,富贵典雅,名满天下的牡丹最主要的原产地就是汉中,汉中是牡丹的故乡。

中国牡丹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多次发展高潮,在洛阳、长安、杭州、陈州、曹州等地先后形成过许多栽培中心。牡丹产业市场广阔,效益巨大,那么作为牡丹原产地的汉中就应该充分利用历史的和现实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牡丹花卉产业,以促进汉中经济的发展。

首先,充分利用汉中有利的自然条件,结合牡丹的生态习性,培育优质牡丹品种。中国牡丹总的生态习性是喜凉畏热、喜燥恶湿、喜向阳、较耐寒。既然文献记载,最早最好的牡丹出自汉中,那么汉中的气候、地势等条件无疑是最适合牡丹生长的。我们再结合牡丹的特性,优中选优,选择地势高敞、通风向阳、便于排水的地方大力发展牡丹花卉养殖,培育出具有汉色的优质品种。

其次,根据文献记载,充分挖掘汉中牡丹的历史文化价值。汉中牡丹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要充分利用那些著名的本草学文献中关于汉中牡丹的相关记载,进一步加大具有汉色的优质牡丹品种的宣传力度,提升汉中牡丹的文化品位和品牌效应。

再次,政府和民间通力合作,强化品牌意识,培育自主精品。中国牡丹市场品种多,数量大,而国际市场上牡丹品种就更为丰富。汉中牡丹要想在国内市场甚至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光靠民间的力量是不够的,政府必须进行一定的统筹、指导和投入。要进行深入的调研,筛选和培育市场需求量大的牡丹花卉品种,加大科技投入,不断提高和改善种苗质量,真正培育出高质量、高档次的自主精品,强化品牌意识,制定品牌战略,进一步挖掘和利用汉中牡丹的地缘优势和文化优势,把精心培育的牡丹特色品种转变为特色商品打入全国市场甚至国际市场。

牡丹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它的根皮可入药,中药上称为“丹皮”,是名贵的中药材。关于丹皮的疗效和作用,《大观本草》、《本草纲目》等典籍中都有详细记载。丹皮性微寒,味辛、苦,无毒。可清血热、散淤血。主治热病发斑、发疹、吐血、衄血、潮热、痛经、痛肿等症,还有通经、降压、抗菌消炎的功效。除丹皮外,现代研究还发现,牡丹花可用来治疗妇科病,效果比藏红花还好,牡丹种子还可以治疗流行性脑膜炎等。此外,大剂量牡丹根在促进血小板聚集,抗炎,降压及抗惊厥等方面均有显著疗效,而且毒性低,具有进一步研究开发的价值。既然汉中牡丹具有名贵的身份和很高的药用价值,那么完全可以乘着汉中市大力开展药源基地建设的春风,在汉中出产牡丹的略阳、汉台、城固、勉县、洋县等县区进一步优化产地,建立牡丹规范化种植基地,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将牡丹中药材种植向优生区相对集中,实行连片种植,提高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水平。同时充分利用传统本草学名著中的记载,广泛宣传,不断提升汉中药用牡丹的文化效应和品牌效应,从而带动陕南中药材基地建设的整体发展,促进陕南经济的振兴。

参考文献:

[1]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上、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

[2]宋.唐慎微:大观本草[M].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3]陈小赤:牡丹与汉中[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2006,(专辑)

上一篇:廊坊市服务业发展现状及优化策略 下一篇:可持续发展的高技术产业生态系统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