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区域创新系统中技术预见的角色

时间:2022-10-01 07:14:46

论区域创新系统中技术预见的角色

(1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杭州310018;2浙江理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杭州310018)

摘要:区域创新系统已成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在对区域创新体系以及技术预见的概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在区域创新系统的实践过程中,技术预见活动为区域科技政策与规划、创新方向提供了强有力的指导,并通过整合区域的创新资源,加强区域创新主体以及相关要素的沟通与交流,促进区域创新网络的形成和发展,充分发挥资源在区域创新及经济发展中的效率。

关键词:技术预见;区域创新系统;创新网络;资源整合

在经济出现信息化、知识化、全球化和区域化的时代背景中,区域创新能力成为区域经济获取国际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构建区域创新系统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实现可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因此,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研究逐渐成为国内外区域经济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大量研究揭示了区域创新体系的结构、功能、运行机制等等,而对区域创新体系的实践运作及其效果,更多从政府政策层面采取解决方法。因此,在这方面,从研究和实践上都需要进一步深入。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技术预见活动在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得到了积极的推广和应用,为国家、地区的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从技术预见的实际运作来看,它是国家与区域创新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推动了国家与地区创新系统的形成与发展。

本文通过比较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技术预见的内容、特点与过程,分析区域技术预见在理论与实践中对于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作用,从而为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以及区域技术预见活动的开展提供借鉴。

1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及其建立

1.1区域创新系统

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最早是由英国学者库克(Philip Nicholas Cooke)干1992年提出的,他在《区域创新系统:在全球化世界中的治理作用》(1996)一书中。对区域创新系统进行了明确的定义,认为区域创新系统主要是由在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体系,且这种体系支持并产生创新。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引入区域创新系统概念,国内学者在使用区域创新系统这个概念的时候,根据不同的需要以及为了强调区域创新的不同特征,形成了几种不同的提法。这些提法包括:区域创新系统(体系);区域技术创新系统;地方科技创新体系;区域创新网络等。他们都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但对所认定的组成要素存在着差异;虽然都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一个系统,但有的认为它是创新系统,有的认为它是网络系统,有的认为它是相互作用的系统。

实际上,经济行为者的创新不仅依赖于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创新行为,而且取决于这些组织的知识生产与分配的公共部门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依赖和利用基础知识的程度,取决于区域的社会文化环境。因此,可以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指区域内各创新行为参与者在一定的创新环境下相互合作所形成的促进创新的系统,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应包括以下基本内涵:具有一定的地域空间范围和开放的边界:以生产企业、研究与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地方政府机构和服务机构为创新主要单元:不同创新单位之间通过关联,构成创新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空间结构:创新单元通过创新(组织和空间)结构自身组织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创新功能,并对区域社会、经济、生态产生影响:通过与环境的作用和系统自组织作用维持创新的运行和实现创新的持续发展。

1.2区域创新系统的构建

学者们基于制度学、演化论等理论从区域创新系统的构成、功能以及主体互动等视角对区域创新系统的组织和空间结构进行了归纳和探讨。Asheim和Isaksen(1997)认为,区域创新系统包括技术――经济结构(生产结构)和政治――制度结构(制度基础)。具体而言,区域创新系统包括两种类型的主体和它们之间的互动。第一类是区域的主要产业集群,它包括支撑产业的企业;第二类是制度性基础设施,它包括研究机构、高等教育机构、技术转移机构、职业培训机构、企业协会和金融机构等,它们对区域创新产生很重要的支撑作用。魏江等人(2004)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以发展区域经济为目的构建的。通过培育与激发区域主体创新的欲望和创新机制,建立良好的创新环境,壮大创新能力和优化资源配置来促使区域经济发展。认为区域创新系统应包括以下三个维度:创新主体、资源、经济要素。区域创新活动是创新主体、资源、经济要素在地理空间中在制度和政策的规制下按照一定的原则、方式相结合而产生的。这里,创新主体主要是指区域经济活动中的各种企业、教育科研、中介机构和政府;资源主要指用于经济发展的自然资源(如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等),以及社会资源(如人口资源、文化资源、各种基础设施等);经济要素主要包括劳动力、资金、技术、市场、信息、知识等。

Galli和Teubal(1997)认为,一个完整的区域创新系统包括功能、构成部分和联系。功能又可分为硬功能和软功能:硬功能,如提供科学和技术服务:软功能,如知识传播、政策制定以及制度设计和实施等。构成部分又可分为制度和组织,制度指那些妨碍或促进创新活动的所有区域制度形式,又可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组织指一些有共同特征的区域团体,如知识组织、连接组织、规范性组织、社会组织和政治组织。联系则主要指市场调节型关系和非市场调节型关系。

对于区域创新系统建设的实践,我国相关政策提出拟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科技中介机构能力建设,大力扶持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高新区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充分重视和发挥大学重要作用。

上海市提出到2007年基本形成科技创新体系,使上海成为国家重要知识生产中心、知识服务中心与高技术产业孵化基地。使得上海市的科技原始性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一批世界级的研究机构和科技领军人物相继涌现。

北京市凭借其知识创造综合能力全国第一的优势,提出了促进中关村科技园的发展和加快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汽车城、光机电一体化基地、生物医药四大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建立30~50个孵化器组成的、信息网络化、投资多元化、形式多样化的首都创业孵化网络以及完善各种产业协会、专业协会、创新资源数据库和网络化服务体系、网上技术交易系统、多种形式的创业投资资金以及咨询、评估、投资、法律、会计、设计、培训等知识型中介服务机构的创新服务体系。

天津市则提出了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重点“3ll”行动计划,即通过推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科技服务三大体系建设,突出打造科技产业孵育基地一个工作重点,强化为科技创新提供政策法规与制度保障,基本形成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科技资源配置更加

优化、与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相互适应的全国一流的区域创新体系。

1.3对于区域创新系统研究与实践的总结

通过对现有相关研究与实践的回顾,本文认为:

(1)区域创新体系涉及到区域宏观层面诸多要素,其目的是提高区域科技与生产力发展水平,推动社会进步,因而其发起主体一般是政府:

(2)区域创新体系一般包括生产企业、研发机构、高等院校、地方政府机构和服务机构等作为创新主体:

(3)区域创新体系的有效性取决于区域中各相关要素的协作与交流,通过资源共享、各要素的协作,充分发挥区域创新体系的功能:

(4)建立区域创新体系的重点是建立各要素之间的联系,通过各要素的协调作用,推动区域创新活动的发展。

根据对已有研究的总结,我们对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还有一些亟待深入研究并在实践中解决的问题:

(1)对创新体系的建设,绝大多数研究只是从政府政策的角度提出方案,指望政府的各项科技决策、规章制度来解决问题,而对政府决策的依据、决策的实施过程及其效果缺乏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2)关于创新的内容和方向,缺乏进一步的研究。在实践中或者是通过政府在调研基础上政策指导,或者留给创新个体在市场的调节机制下适应性发掘。然而无论是政府的规划指导也好,还是市场行为主体也好,其对科技发展的认知总是存在片面性:政府政策的宏观性、务虚性,机构与企业个性化、短视性,从而失去了创新体系作为一个整体的作用与效果,缺乏充分发挥创新网络作为一个整体的创新力量。并且这样容易导致技术或创新发展的短视或方向错误,走弯路;

(3)各创新主体之间的联系是区域创新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但是创新主体如何建立联系、如何协作、知识如何共享,也交给了政府政策,对它的如何落实,缺乏进一步的研究与实践联系的措施,使之缺乏操作实用性。

与此同时,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国家和地区纷纷开展了技术预见活动,从而为本地的社会经济、技术创新与发展提供支持。而技术预见活动,正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区域创新网络的形成,对区域创新系统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作用。本文将对技术预见这一活动的内容及过程进行分析,以明确它的性质以及它在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价值。

2技术预见的概念与特征

“技术预见”是从“Technology Foresight”一词翻译而来的,从各国技术预见的理论和实践来看,其中的“技术”已不是单纯的技术,而是与科学、经济、社会、环境紧密结合的“大科技”意义上的技术:其中的“预见”也不是单纯的预测未来,而且包含了理性选择未来、主动塑造未来的意思。英国Sussex大学教授马丁(B.Matin)对技术预见的定义最有代表性。即“技术预见是对未来较长时期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系统研究,其目标是确定具有战略性的创新能力,选择那些对经济和社会利益具有大贡献的技术群。”

目前有较多的研究机构更注重技术预见这一活动的过程,中科院在其承担的“北京技术预见行动计划”和“中国未来10年技术预见研究”的项目研究中,对技术预见的表述为:“对科学、技术、经济、环境和社会的远期未来进行有步骤的探索过程,其目的是选定可能产生最大经济与社会效益的战略研究领域和通用新技术”,认为把分析和交流过程结合起来,“着眼于远期未来,沟通、协商、合作与承诺”是技术预见的精髓(穆荣平,2003)。另一种表述则更强调过程.认为较完备的定义是这样的:“预见是个过程,包括调查研究科学技术、经济、环境和社会长远未来的系统的努力,其目的在于确认可能产生最大经济和社会回报的战略研究领域和新兴通用技术”(樊春良,2003),认为通过这个精心设计的过程,把有不同的利益群体(科学界、政府、工业、非赢利集团和其他公共利益群体)的主要参与者带到一起,相互交流、共同讨论在未来的几十年内他们喜欢创造什么样的世界。因此,这种表述就把技术预见的本质归结成一种社会学特征――过程机制和过程效益。

在技术预见的实施过程中,技术预见的组织结构一般包括一个跨部门的领导小组,一个由各方面资深人士组成的总体指导组,若干个以研究与实践领域的技术专家包括经济社会学家等为主体组成的领域或主题组以及服务于具体任务的研究组等。技术预见重视可预见与不可预见、长期与短期、一般和重点、技术先进性与经济可行性等重大关系的平衡,一般要经过提出设想――建立组织――落实目标――设计问卷――组织调查――统计分析――征求意见――形成分报告――形成总报告――实施和反馈几个主要阶段。技术预见的方法由主要依靠专家座谈会和趋势外推法,转向依靠大型专家德尔菲法调查、情景分析、STEEP(社会、技术、经济、环境、政治)与SWOT(优势、弱势、机会、挑战)分析、专家座谈会等方法的综合运用。

3技术预见对区域创新系统的作用

通过对以上有关技术预见的概念、内容以及过程的认识,结合区域创新体系的创建过程和特点,我们可以发现技术预见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与实践中发挥的一系列重要作用。

3.1创新方向与内容

对于传统的创新活动来说,一般是创新主体(可能是企业、科研机构、大学院所或者它们之间结成联盟),根据其自身所具有的资源和当前市场环境与市场竞争的需要,进行创新研究或创新活动。其一般结果是能提高创新主体在有限区域、有限领域、有限时期内的竞争力水平,在外界压力下,导致总是处于创新的不断循环过程中。然而,从整个区域的总体以及长远经济发展来看,却未必如此。尤其是这类创新不能解决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就比如:中国许多地区都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各地政府不断加大各项制度与政策力度。促进集群市场创新、科技创新、产品创新、产业升级。然而,现状却往往是这类创新总在低水平进行,各类创新虽然能给创新主体带来一定区域的、一定时间的、在某一领域的竞争优势,但这种优势的有限时效性,使得这些创新主体包括区域产业集群不得不持续创新,陷入循环创新的困境。家电之都、小家电之都、灯都、茶都、果都、乳都……在中国,有着如此多的企业集群。依靠它们的市场创新和产品创新曾经形成了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如今,这些耀眼的称号带给当地企业和政府的,不再仅是引以为豪的资本,而更多的是困惑,甚至是瓶颈:产品同质化严重、恶性竞争、水电土地资源缺乏、技术研发有限、缺乏高端品牌。

技术预见是面向未来的,对未来较长时期内的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系统研究,其目标是要确定具有战略性的研究领域,以及选择将出现的对经济和社会利益具有最大贡献的通用技术。它是一个前瞻的过程,通过科学家及相关技术专家的“科技推动”和社会学家、经济学家、产业界以及其他自由职业者和非科技人员提供的“市场推动”两者之

间的相互作用,为计划者和政策的制定者建立一个平衡的远景。

同时,技术预见的内容也不断由关注技术的内在发展向关注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重心转移:既考虑科技系统内部的因素,也越来越重视一些跨行业、跨领域的基础性主题。如欧盟的“未来计划”,就包括了“政治与经济背景”、“人口统计与社会发展趋势”、“自然资源与环境”、“信息、通讯与信息社会”、“生命科学与生命前沿”5个方面。

因此,作为区域创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技术预见,能够从区域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为区域政府提供经济、社会政策提供具体而有效的科技指导,为区域创新系统的运作提供具体的区域创新技术内容,创新领域与方向,也为区域社会的长远健康发展指明道路。

3.2创新资源的整合

首先在技术预见活动进行的过程中需要对区域的创新资源进行整合。技术预见的方法当前由主要依靠专家座谈会和趋势外推法,转向依靠大型专家德尔菲法调查、情景分析、STEEP(社会、技术、经济、环境、政治)与SWOT(优势、弱势、机会、挑战)分析、专家座谈会等方法的综合运用。这一系列方法的共同特点是,要求就社会与技术发展的某方面的问题,征询许多不同类型、不同方面专家的意见,并通过意见反馈,专家们的反复交流,从而得出技术预见的结果。这个过程,通常要根据某个预见领域的需要,组织产学研以及政府等各方面的专家,成立各专题的技术预见小组来进行,通过预见小组的组织与协调,就某一社会、经济、科技问题,反复征询社会各相关领域专家群体的意见并反馈。因此,技术预见整合了产学研多个方面的知识资源和智力资源,并通过小组的技术预见活动的各专家知识的沟通和交流,得出区域面临的关键技术内容,指导区域创新实践。

对于区域创新实施来说,又使得区域各类创新资源,能够有效地组织利用,实现区域创新。对于任何一个经济体来说,资源总是稀缺的。国外成功的区域创新体系,无不在充分发挥特定地域性资源、产业、文化等优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过技术预见,能够帮助政府确定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创新的优先领域和技术范围,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自身产业特点,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谋划区域的创新重点,合理布局、分类指导、梯度推进。因而,从这个角度来说,技术预见使得政府能够通过科技政策,基础设施以及服务体系建设,有效整合,充分利用政府与社会的有限的物力资源、政策资源,支持并优先发展一些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而长远意义的项目,在发挥政府资源效率的同时,鼓励并引导市场资源进入该类领域。

3.3促进区域创新网络的构建

区域创新网络就是地区的创新行为主体(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中介机构、企业和地方政府等等)之间在长期的正式与非正式合作与交流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高勇等,2006)。区域技术预见活动极大地推动了区域创新网络的建设。

技术预见的实施方法过程要求建立合作的社会网络,包括政府、产业界、学术界人士乃至社会公众。技术预见要求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汇聚各种来源的知识和经验参与到决策中,而不仅仅如传统技术预测一样将技术选择权交给某些“精英专家”。An-derson(1997)认为技术预见有三个目标,除选择关键技术和在优先发展技术上取得一致外,还要求培育新的合作关系。选择关键技术并取得一致,必须建立在良好的合作关系上。因此,技术预见活动促进了企业之间、产业部门之间以及企业、政府和学术界之间的长期、持续的沟通和交流。产业界和政府、科学家之间往往存在巨大的鸿沟,技术预见需调动各方面的知识,这可促进对他人知识和经验的尊重,缩小距离。官产学研互动合作过程,也是社会网络逐步建立的过程,技术的选择结果可称为技术预见的“正式产品”,社会网络的建设则是其“非正式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它甚至比“正式产品”更为重要。

通过上文结合区域创新体系与技术预见活动的内容与特点的分析,我们认为,在区域创新系统的实践过程中,技术预见活动能够为区域科技政策与规划、创新方向提供有益的指导,并整合区域的创新资源,发挥资源对区域创新的效率。通过技术预见的组织与实施,加强区域创新主体以及相关要素的沟通与交流,促进区域创新网络的形成和发展,从而提高区域创新系统发展,促进区域的社会、科技、经济的健康持续的发展。因此,对于区域创新系统的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来说,开展区域技术预见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

(收稿日期:2006-12-12)

上一篇:江苏省科技投入效率变动分析:1999~2004 下一篇: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的信息风险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