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有效情境,提升初中物理教学效率

时间:2022-10-01 05:56:39

创设有效情境,提升初中物理教学效率

[摘 要]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深刻理解相关的物理知识,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及思维能力,为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打好基础。

[关键词]物理 情境 探究 效率

要提升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让学生主动参与,而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学生的兴趣是关键。从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来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呈现知识的方式是较为关键的。传统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喜欢以讲述的方式进行,而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教学在物理教学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实施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创设情境成为广大教师共同关注的话题。的确,在物理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更好地促进学生理解物理知识,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创设直观情境,引导学生形象感知

就初中物理学习而言,很多教师都认为没有什么困难,因为初中物理知识基本都是浅显、基础的规律、概念、现象,但有时教师左讲右讲,学生还是不易理解。其实,这样的教学中,教师犯了一个错误,没有正确认识学生的认知规律。初中学生的认识还是以形象为主的,而初中物理中涉及大量的概念、定义、公式等,这些知识都具有抽象性,如果教学中只是单纯地讲,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自然不能理解。相反,如果教学中教师能借助情境,让学生获得形象感知,使学生从形象感知中愉快地学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会深刻一些。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创设直观情境,教师可选择的方法较多,如借助多媒体或借助实验(操作活动)创设直观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接触知识,更好地进行探究学习。如《光的颜色》教学中,以幻灯来展示有关自然的美图,引导学生欣赏,初步感知光和生活的联系,然后拉上教室的窗帘,让学生再看物体,以此引出“光源”的概念,学生对光源概念的印象就更为深刻。在《弹力》教学中,为让学生更好地感悟“弹力”的概念,引导学生在课堂中玩皮筋,然后根据游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在《光的折射》教学中,利用碗和筷子引导学生做实验,通过实验引出“折射”的概念。

二、创设冲突情境,推进学生探究兴趣

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看,总是要经历从未知到已知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去解构未知领域,然后建构已知和未知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在物理教学中,通过创设冲突情境,让学生在对旧知识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探究新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构建知识。若由教师直接告知学生知识,学生所获得的不过是一些知识的汇总,而不会综合应用,实践技能难以得到培养。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创设冲突情境,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以问题引出新知识,然后再引导学生探究。以《液体的压强》教学为例,通过对压强概念的学习,学生初步了解了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掌握了压强的概念,那么,液体是否也存在压强呢?针对这一点,教学中展示水坝,问学生:水坝为什么要修成上窄下宽?潜艇能在水里前行,是不是没有任何阻力?等等,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自然会思考,既然物体的压强和压力有关,那么,物体在液体中又会受到哪些压力呢?这自然引出了对液体压强的探究。又如在《物体的浮与沉》的教学中,学生一般认为放入水中的物体要么沉底,要么浮于水面,通过浮沉子演示悬浮状态,可让学生观察上浮过程和下沉过程,通过这些情景引导学生探究影响物体浮与沉的因素。

三、创设问题情境,引领学生思考探究

问题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的常用抓手,但从物理课堂教学实践来看,很多教师在提出问题时,缺少情境依托,问题显得干瘪,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在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因忽视目标而导致问题没有针对性,导致问题失去引导性。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目的是要以情境引出问题,以问题启发引导学生思考,从而让学生更好地进探究。

以《杠杆》教学为例,很多学生对杠杆都较为熟悉,但要学生正确描述杠杆的概念,却较为困难。教学中,教师先在讲桌上用一根粉笔撬起粉笔盒,指出这就是杠杆,然后引导学生利用直尺或笔撬起自己的书本,学生在完成这些实验的过程中都找了一个“支点”,然后教师让学生把“支点”去掉再实验,在有支点和笔的情况下,问学生:如果不施加力,书本是否能被撬起?再追问:“由此可见,要满足哪些条件,才能被称之为‘杠杆’?”学生在问题引导下很快总结出“支点”“作用力”“力臂”等概念,然后归纳。这样不仅让学生掌握杠杆的概念,也知道了什么是“支点”“作用力”“力臂”,情境活动中的问题很好地促进了探究活动的展开,也让学生对“杠杆”这一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有效的物理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和出发点的,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关注情境创设,以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物理教学活动,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丰富学习体验,构建物理知识,这样才能让物理课堂教学更有活力。

上一篇:一个结论的类比推广及运用 下一篇:别出心裁 思维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