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时间:2022-10-01 05:31:43

中职学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摘 要: 职业倦怠是个体在职业工作中表现出来的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成就感降低症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问题。中职学校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已经对教育教学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蔓延开来,后果严重。文章总结了中职学校教师队伍中存在着的职业倦怠问题的表现及后果,探讨分析影响形成职业倦怠问题的主要因素,对于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中职学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策略,以保证中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中职学校 教师职业倦怠 主要表现 成因

职业倦怠是个体在职业工作中表现出来的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成就感降低症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必然出现的问题。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在内心产生的一种对教书育人的厌烦和身心疲惫的感觉,从而导致教育能力和工作绩效降低的现象。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快速发展时期,相当多的教师都存在职业倦怠症状,教师职业倦怠高发是正常现象。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作为教师当中的特殊群体,中职学校的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日益突出,需要我们认真加以研究。

1.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表现

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主要表现在生理、心理和行为三个方面。

在生理方面,具有职业倦怠问题的教师会经常感到疲劳、失眠、食欲缺乏、喉咙嘶哑、背痛、头晕,以至出现全身酸疼、内分泌紊乱、血压升高等多种现象,对疾病抵抗能力差。

在心理方面,具有职业倦怠问题的教师常常感到心理不平衡,内心压抑、烦躁,情绪变得紧张、抱怨、多疑,厌烦学生、厌烦学校,认为日常的工作毫无意义和价值,只是一些机械重复的烦琐事务;自我评价低,倾向于自我贬损,有自卑感,长期处于消沉状态,对前途失去希望,无法安心于教学工作,对职业本身的意义产生怀疑。

在行为方面,具有职业倦怠问题的教师表现为反应迟钝,办事草率,言语过激,好发脾气;对工作缺乏兴趣,不思进取,遇事推诿,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对同事妄加猜疑;在教学上具体表现为教学方法落后,创造能力低,上课照本宣科,教学质量差;教学作风懒散,课堂教学准备不充分,对待学生缺乏同情心、爱心和耐心,实行“放羊式”教育,减少接触或拒绝接纳学生,甚至把学生视为宣泄的对象。

2.教师职业倦怠成因

2.1社会因素

2.1.1社会的期望

巨大的压力是职业倦怠产生的直接原因之一,教师的压力首先来自于社会的期望。由于承担传承文化、培养人才的重任,教师职业备受社会瞩目,承受很高的社会期望,而培养人才的工作是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不可能使相关各方都满意,教师的努力与社会期望之间容易产生冲突,越是责任心强的教师,在这方面的冲突越显著,教师个体承受的压力就越大。

2.1.2职业的特点

一是劳动价值的隐蔽性和滞后性。中职学校学生的培养不仅体现在学业成绩上,更多体现在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和劳动素质的培养上。学生的学习成绩较易衡量,但兴趣、行为、态度、价值观和劳动素质等方面的变化不仅缓慢、难以评价,而且往往与教师的付出不成正比,教师很难确信自己付出到底取得了什么成就,当前的工作要到若干年后才能见到成效。劳动价值的隐蔽性和滞后性导致中职学校教师成就感低。

二是角色的多重性。中职学校的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班集体的管理者;既是家长的人,又是学生的朋友与知己;既是动手能力强,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师(技师),又是课堂上的讲师。中职学校教师角色的多重性将会导致其内心强烈的角色冲突与较大的角色模糊,这对职业倦怠的产生有显著的影响。

三是学生的特殊性。近年来随着各中职学校大量扩招,生源质量呈现出明显下降状态。大批个性特征鲜明、对外界事物漠不关心、对学习缺乏热情的学生进入中职学校,教师必须首先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处理学生各种行为方面的问题,然后才能开展常规的教学工作。教师更容易产生心理和情绪上的疲劳,继而引发职业倦怠。

2.2组织因素

2.2.1组织的氛围

组织内部缺乏融洽的关系导致教师的职业倦怠。有关研究显示,教学工作安排及评价不当时往往导致教师缺乏公平感,这是教师产生工作压力进而导致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之一。教师与校领导、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等多方面关系的处理不当,会使教师感到心力交瘁,导致职业倦怠的产生。

2.2.2工作的负荷

工作负荷过大是中职学校教师中存在的普遍现象。中职学校的教师除了教学的任务之外,更重要的是必须承担班主任工作。由学生的年龄及个性特点所决定,中职学校的班主任工作更为繁杂和琐碎,学生的养成教育、培养班干部、管理班级、鉴定学生品德,等等,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荷。

2.2.3考核的体制

目前中职学校对教师的考核大部分是参照大学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考核体系,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工作量、学术科研能力和学生评分,这种考核体系对于中职学校的教师而言容易出现问题。中职学校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双师型”的教师以实践性教学为主,学生管理和教学工作量极大,很少有时间和精力从事科研,科研和教学两者间存在很大的矛盾。

2.3个人因素

2.3.1心理素质

研究表明,人格特征通过影响对情感性社会支持的感知影响职业倦怠状况。低自尊、外控型人格的人表现出较高的职业倦怠状况。低自尊者面对各种压力时,很少能够借助其他资源克服这些不良感觉,而且由于对外在评价极为依赖,他们在情感上对变化的环境极为敏感,容易产生倦怠。外控型教师认为命运是由外在事件控制的,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2.3.2业务素质

教师的业务素质通过影响教学效能感而对职业倦怠产生影响作用。教师教学工作的自信心是建立在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基础上的,如果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科知识掌握全面深刻,教学自信心和效能感就会增强;如果教师对学科教学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全面与深入,业务素质不高,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效能感将会减弱。由于业务素质低,当付出较多的精力而收效甚微时,教师的工作情绪会受到打击,导致教学品质低劣,无心也无力提高教学质量,使教师工作自信心降低,容易引起职业倦怠。

3.教师职业倦怠严重后果

教师职业倦怠对社会、学校、教师个人都有很大的损害。

从社会层面看,教师职业倦怠的后果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影响教师队伍稳定。职业倦怠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厌教现象增多,主要表现为教师教学情绪不高,跳槽现象突出,流失问题较为严重,导致教师队伍的稳定性下降。第二,影响学生健康成长。教师是学生成长发展的“楷模”,是学生的人生先导。教师对工作和生活的态度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职业倦怠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导致其生理、情绪和行为上的负面反应,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第三,影响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职业倦怠导致教师工作质量下降,使学生得不到高质量的教育,引发学生厌学情绪,相互影响,恶性循环,有碍教育质量的提高,影响到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进而对社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从学校层面上看,职业倦怠引发教师职业意识淡漠,职业行为消极,导致士气低落、工作失去效率、工作满意度降低和离职率升高,影响教师工作积极性和教学能力的发挥,造成工作效率和教育质量低下,影响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从个人层面上看,职业倦怠严重影响教师本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幸福。职业倦怠使教师长时间处于极大的压力之下,生理上始终处于亚健康状态,表现出疲劳、失眠、背痛、头晕、血压升高、内分泌紊乱等病状,严重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

4.结语

各级地方政府已把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作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是有一支高素质的中职学校教师队伍,目前中职学校教师队伍中存在的职业倦怠问题已影响到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总结中职学校教师队伍中存在的职业倦怠问题的表现及后果,探讨分析影响形成职业倦怠问题的主要因素,对于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中职学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策略,保证中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乃至促进各地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胡春梅,姜燕华.近三十年来国内外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综述[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6(3):51-54.

[2]杨自朋.职业学校教师职业倦怠浅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6(11):48-49.

[3]杨卫星,吕佳.教师职业倦怠与管理策略[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2(5):162-165.

[4]华冬银,张正堂.警惕职业倦怠引发的离职倾向[J].人才资源开发,2006(7):44-45.

[5]吕吉.教师职业倦怠成因探析及其消解[J].滁州学院学报,2006,8(5):106-108.

[6]梁慧娟.教师职业倦怠含义与成因研究综述[J].学前教育,2005(1):4-5.

[7]王椿阳,朱永新,柴修森.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及应对策略分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10(5):10-13.

[8]孙惠利.教师职业倦怠的心理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5(7):234.

上一篇:关于女性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临床案例... 下一篇:复发性气胸治疗中应用不同术式治疗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