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吡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时间:2022-08-25 01:48:00

托吡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托吡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安全性

方法:收集我院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期间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68例,随机将患者划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使用卡马西平治疗,实验组患者使用托吡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为71%,实验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为86.5%,且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实验数据对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

结论:

本次实验结果表明,托吡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具有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且治疗后安全性更高,因而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托吡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121-02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剧烈的、反复发作的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疼痛性疾病,该疾病的发病原因目前尚不明确,40岁以上的女性是该疾病的主要发病人群,通常疼痛较为剧烈,甚至会出现流涎、流泪和面部肌肉抽搐等临床表现,患者的舌头、犬齿、口角、面颊、鼻翼和唇部都会发生触痛感,且持续时间在2min以上,发作次数逐渐频繁,无法自愈,停止迅速,发病突然,反复出现,进而对患者正常的工作和生活造成较为严重的不良影响[6]。本次临床实验对托吡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进行了分析,现将本次临床实验的结果进行如下报道。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收集我院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期间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68例,其中男性45例,女性23例,患者年龄范围在30岁至6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8.4±5.6)岁。其中,28例为左侧发病,40例为右侧发病。所有患者均符合下述临床诊断标准:第一,面部刺激诱发疼痛;第二,单侧发病;第三,仅三叉神经部位发生疼痛;第四,属于发作性疼痛。排除标准为:第一,MRI和CT显示无颅内病变;第二,神经系统未发生其他定位体征;第三,无神经或三叉神经感觉损伤症状。随机将患者划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31例,实验组37例,且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对比不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对照组患者使用卡马西平治疗,口服,每天3次,每次0.1g,药量逐渐增加,至发作得到有效控制,但最大剂量不超过1.2g/d,连续用药2个月。实验组患者使用托吡酯治疗,口服,每天2次,每次25mg,每天增加剂量25mg,至发作得到有效控制,但最大剂量不超过400mg,连续用药2个月。临床实验过程中,所有患者均停止使用其他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治疗药物,同时行不良反应、出凝血、肾功能、肝功能和血常规检测。

1.3疗效评定标准。控制,指患者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症状完全消失;显效,指患者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发展次数降低75%以上;有效,指患者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发展次数降低50%以上;无效,指患者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发展次数降低不足50%。

1.4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用卡方检验两组患者之间数据资料,对计量数据使用t检验,如P

2结果

2.1临床疗效。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为71%,实验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为86.5%,两组患者的实验数据对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

2.2治疗安全性。两组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均发生了程度不同的不良反应,其中,实验组患者中,1例嗜睡,2例食欲不振,1例头晕,2例注意力较差,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2%;对照组患者中,1例头晕,2例乏力,1例眼颤,1例走路不稳,1例嗜睡,1例皮疹,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6%。两组患者的实验数据对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

3讨论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发病机制和病因目前尚不十分明确,但通常认为与供应血管硬化,并对伸进造成压迫所导致的,还有可能与神经经过的骨孔狭窄或脑膜增厚所导致的压迫有关[1]。周围性病变学认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发病原因在于某一致病原因所导致的半月节感觉根和周围运动神经脱髓鞘性病变有关[2]。

托吡酯是一种新型的抗癫痫类药物,该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在于:第一,调节钙离子通道;第二,对谷氨酸受体亚型具有阻断作用,能够抑制谷氨酸介导活动性神经的传递作用;第三,提高r-氨基丁酸A的受体活性,激活氨基丁酸介导的抑制性神经传递性;第四,对钠离子通r道起到阻断作用,并能够持续抑制反复放电;第五,降低碳酸酐酶的活性,所以,认为该药物具有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作用[3]。托吡酯由于其自身的特性及作用机制安全性较高,主要的不良反应类型包括疲乏、眩晕、体重减轻、肢体麻木等,然而,皮疹等会造成临床治疗过程中断的不良反应症状的发生率则较低[4]。

综上所述,托吡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具有较为满意的临床治疗疗效,且治疗的成本较低,用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通常认为不良反应发生率与患者的用药剂量有关,但随着用药停止或药物剂量的降低,不良反应症状会逐渐缓解,所以认为该治疗方法的安全性更高,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临床治疗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和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曦.托吡酯联合针灸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观察[J].西部医学,2011,23(07):1319-1320

[2]张万腾.托吡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03):131-132

[3]范玲.托吡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观察[J].中外健康文摘,2011,08(46):134-135

[4]董碧能.托吡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和安全性观察[J].疑难病杂志.2008,07(11):680—681

上一篇:二阶段流产情况及流产因素比较的临床分析 下一篇:妊娠期妇女甲状腺功能异常对胎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