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有效课堂教学的建构

时间:2022-10-01 05:16:27

关于有效课堂教学的建构

摘 要: “有效课堂”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方向。高三历史的有效课堂教学的实现是通过解读《考试说明》、正确对待和科学使用教材与教辅材料、加强集体备课和对学生心理的疏导等手段的实施来完成的。

关键词: 高三历史教学 有效课堂教学 建构

要搞好有效课堂教学,就必首先明确“有效”和“课堂教学”这两个概念。“有效”就是“能够实现预期目的”,“对活动结果作出的判断,反映的是活动达成预期结果的程度”。“课堂教学”就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它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它主要包括教师讲解,学生问答,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所有教具”。由此,我们就不难发现有效课堂教学包含教学目标的明确性、教学内容的完整性、教学环节的合理性、教学手段的科学性、学生学习氛围的良好性等要素。

高三学生不同于其他年级的学生,他们不仅仅面临着毕业,更主要的是要升入高一级的学校或直接面临就业。这就决定了高三的教学时间紧任务重,在课堂教学中就不能像其他年级那样有充分的时间搞课改,高三教学对有效性的要求更高。历史学科作为选修科目,起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高三历史有效课堂教学的构建,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解读《考试说明》,准确把握高考命题方向

2011年江苏高考《考试说明》已出台。经认真研读,并与2010年《考试说明》比较,发现2011年《考试说明》带有鲜明的“稳中有变”特点,其中“稳”是主题。除考试内容、典型题示例两部分各有少许的变动与调整外,整体延续了2010年《考试说明》的风格。“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考试内容的选择标准有较大的变化。与2010年《考试说明》相比,新增了“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参照”变更为“依据”,将“参照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教学要求”中“参照”变更为“结合”。

第二,考试内容中“必考内容”有少量的增删或表述调整。删减的考点有二:“资产阶级代议制在欧洲大陆的扩展”中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建立与共和政体的确立”;“生物进化论”中的“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的分歧及其根源”。新增的考点有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2011年增加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内容,这样和前面的“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其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后面的“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就形成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一条完整的线索,就形成了一个体系,不至于中间断层。

表述调整有两种类型:一是纯粹完善语言文字,二是调整考点考查范围。后者有五:“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调整为“古代希腊罗马”,“希腊自然地理环境与城邦制度对雅典希腊文明的影响”调整为“自然地理环境与城邦制度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影响”;“新航路开辟的意义”调整为“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美国共和制的确立”调整为“美国的联邦制及共和政体的确立”;“新思想的萌发”调整为“‘师夷长技’的主张”,“林则徐与魏源的主张(与实践)”调整为“林则徐与魏源的主张”;“近代以来铁路公路”调整为“近代以来铁路公路的建设”。就考查范围的调整,也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在“古代希腊罗马”中,就要强调希腊文明及对世界文明的影响了。在“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中,就要考虑影响的双重性。在“‘师夷长技’的主张”与“林则徐与魏源的主张”中,这里的变化,我认为主要是为了完整地认识中国近代化的问题,尤其是学习西方技术问题。

在典型题例的选择上与2010年相比,减少了一道非选择题,2010年为9道,2011年为8道,且增强了试题的综合性和难度,特别是选择题难度。所以从整张试卷来看,难度比去年相比有所增加。并以构建“新材料”和“新情景”,来考查考生运用历史知识与方法解决新的历史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材料的选取上,注重选用描述性的材料,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阅读的难度。在答案的设置上,可以看出是“本于教材,远离教材”。

二、正确对待与科学的利用教材、教辅材料

教材是依据国家的课程标准所编写的,历史教材是历史教学的主要素材,它的灵魂是历史课标,是考试命题的最直接的依据,是高考命题的根本。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教材,把教材上的知识把握牢固,形成体系。而在当前的学生课桌上也摆放了花花绿绿、版本众多的教辅材料。其实仔细翻阅就不难发现,一是很多教辅材料是不适合江苏的学生选用的,二是很多教辅材料是大同小异的,三是很多教辅材料的质量低劣。所以老师要慎重选取适合学生的教辅材料,争取发挥最大的效益,为我们搞好有效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服务。在教学中,应依托教材,敢于跳出教材看教材,多思考教材,因为高考命题的基本指导思想就是“本于教材,高于教材”。

三、发挥集体的智慧,加强集体备课

江苏省的高考模式决定了历史科的选修地位。历史选修科作为文科生的必选科目,要和语文、数学和英语有效匹配。所谓有效匹配就是对于能达本科线的学生,历史科必须达到B级,C级以下就难于考上本科;而对于能达专科线的学生,只要求达C级就可以了,考B级及以上就不是有效匹配。所以我们首先要把学生的整体情况掌握清楚,再在选修科目上给学生以准确的定位。在江苏省高考的模式下,很多学生很重视语文数学英语的地位,课外时间基本都用在语文数学英语上,而用在选修科目上的时间少之又少,也不能强求让他们花太多的时间用在选修科目上,因而高三历史教师就必须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探索一种合理的教学模式,努力构建有效课堂,让学生不仅能在课堂上学到东西,而且能熟练掌握。

1.夯实基础。近年高考突出能力的考查,但不忽视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是基础的基础,是能力提升的源泉。所以在高三一轮复习时必须做到使基础知识扎实、准确、熟练。这就要求教师与学生一起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把三本必修课的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与串联,让学生在第一轮的复习过程中就能学会进行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的迁移意识,为第二轮的复习创造良好的条件与基础。

2.用好“材料”。这里的材料指的是历史史料。《考试说明》明确指出“重视‘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其实纵观近几年江苏高考试题就不难发现,对知识能力的考查几乎全是以材料的形式设问,材料题占据试题的95。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强化学生对材料解读能力的培养,做到多读多做,从中提升阅读分析材料的能力,达到轻松自如地应对材料题的目的。同时也要积极运用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的新材料、新情境,结合社会现实社会热点等,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用好“高考试卷”。这里所说的高考试卷是指近两年的江苏高考试卷及走在课程改革前沿省份的高考试卷,例如上海、广东等。因为高考不仅是学生、老师的事情,而且是社会事件,这就决定了每年的高考试卷基本上是稳定的,即使有变化,也只是小的调整。同时《考试说明》也指出“在命题方式上体现出稳中有变、稳中出新的原则”,在这里都有一个“稳”字。所以研究近两年的高考试卷能给我们一个很明确的方向,也能给我们提供很直接的信息。

4.设计习题,巩固知识。再明确的知识,没有很好的巩固,也很难形成能力。常言道“见多识广”,只有巩固知识的习题跟上,才能很好地提升学生的能力。当然在习题的选取上是要求教师下一番功夫的,因为学生的时间非常有限。在学生习题完成后,教师一定要批改,只有这样才能在评讲的时候做到有的放矢,事倍功半,有针对性地采用方法来提高课堂效率。

以上工作是在发挥集体的智慧基础之上完成的。此外还要加强集体备课,大家献计献策,共同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新途径。

四、加强心理疏导,提高学生信心

高考是选拔性考试,竞争的激烈是可想而知的。很多学生一提起高考,就不寒而栗,心里的紧张程度是很高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教好历史课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既要强化他们的应试能力,又要培养他们的信心。让学生明确,通过平时的努力学习,我一定能行,一定能取得成功。要让学生每天都以饱满的热情去学习,以高昂的斗志迎接高考的挑战。

参考文献:

[1]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2011说明(选修科目).

上一篇: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政治课教学应用网络信息资源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