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教师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工作

时间:2022-10-01 05:06:43

浅析教师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工作

摘 要:教书育人,以人为本,以德为首,在倡导素质教育和全面践行新课程的今天,思想品德素质优劣直接关系到国民整体素质,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对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有着积极的作用。开展新形势下的教职工思想工作,应当从实际出发,不断创新,提高其针对性、实效性。

关键词:思想道德品质教育; 创新; 师德; 专业水平; 育人魅力

思想道德品质教育的实施,教师是主导,是主导,是关键,是核心,要发挥楷模作用。首先要求教师既要有较高的道德情操,又要有献身教育事业的品德素质;既要有现代化教育思想和知识技能,又要具备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实践知识;既要学习、总结、借鉴别人成功经验,又要敢说、敢做、敢创新。在探索实施道德教育的途径中,要做到能文能武,要善于总结,勇于开拓,为推动思想道德品质教育不懈努力。

一、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工作要不断创新

第一、观念创新。就学校的领导来说:一是增强服务意识。学校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领导就是服务”的意识,淡化层级观念,强化服务观念,简化手续,提高服务质量,真诚为每一个教职工提供关爱和服务,突出人文关怀。要经常到教职工中调查了解他们生活、工作、学习、思想和家庭情况,帮助教职工解决当前的主要各种问题和困难,使思想政治工作步入人性化、服务化管理轨道,真正体现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真诚留人,形成用一流的服务留住教师、留住人心的校园风气。二是以人为本,注重教职工的个性发展。人是最为能动的力量,学校兴旺的根本在于教师,教师是学校的主体力量。同时,学校又是教师赖以生存的学习、工作、生活和出成果的地方。教师职业需要特殊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三是增强法治意识。要充分发挥法制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把教职工思想政治纳入法制轨道,使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有法可依,依法开展,形成依法治教、依法从教、依法执教的良好氛围。

第二、方法创新。就学校的教师来说:一是由经验型教学方法向科学型教育方法转变。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也发生了深刻变化,逐步由静态的、狭隘的、封闭的思维方式向动态的、系统的、开放的思维方式转变,当今的学生眼界更宽,思维更加活跃,思想情况也更加复杂。因此,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必须由经验型向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的科学型的思想政治方法转变。二是由灌输型教育方法向交流型教育方法转变。使思想教育工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理解人,关心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而激发受教育者参与、接受教育的积极性。三是由单纯说教方法向多种载体传播教学转变。在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要系统地运用多种多样的载体来做好说服、教育、引导工作,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趣味性、渗透性和感染性。四是由单一型方法向综合型方法转变。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锻的实际出发,从广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立足于团结的力量,坚持精神鼓励与物质鼓励相结合、教育与管理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从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真正把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

二、教师的师德要起表率作用

在教师为学生树立的道德榜样中,教师自身的行为示范对学生最具感染力。因此,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特别强调教师在言行举止上起表率作用。主要表现在:

1.服务精神。 教师向社会和个人提供教育服务,教师的工作实际上是一种服务性工作。学生是教师的教育对象,也是教师的服务对象。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又是服务人员与服务对象的关系。因此,教师的师德特别强调为学生服务的精神。教育服务的公共性,还要求教师对服务对象一视同仁,不容许教师出于个人的好恶不公平地对待任何学生。

2.奉献精神。 要求教师要有很高尚的道德修养,勇于奉献,甘为人梯,在必要时可以无条件地牺牲个人利益,服从或服务于集体或服务对象的利益。

3.敬业精神。 教育服务和其他服务一样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它为教育团队和个人赢得了较高的社会声誉。对于教师来说,教育工作不仅是一种生活手段,而且是一种生活方式。“敬业精神”意味着教师必须竭尽全力提高执业标准,促进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

4.团队精神或协作精神。 在教育领域,由于服务面广,且长期采取集体教育形式,内部职能分工较细,教师个人几乎已难以对学生进行全程指导,教育服务基本属于团体服务。因此,教师不但要与同事和睦相处,而且要团结一致,相互协作。“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是现代教育固有的特质。

5.以身作则。 教育服务有其独特性,教师运用自己全部的素养特别是道德素养,向学生提供服务。如果说大部分教学服务属于技术的话,那么教育服务归根结底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不断发挥楷模作用,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为人师表”。

社会舆论经常把“敬业精神”、“服务精神”、“奉献精神”、“以身作则”,看成教师个人高尚的道德境界。其实不然。这些都是教师的职业美德,而不是教师的个人美德。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的道德水平,是教师的职业特色所致。

三、教师要有过硬的专业水平和育人的魅力

教师要具有新的科学观念和新的文化知识面,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直接影响着学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发挥育人的魅力。

1.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 在学习中,学生大都处于被动状态,在课堂上被动接受知识,教师讲什么就学什么,教师的板书一字不漏抄下来有作业就完成作业,没有作业就不知道该干什么了。不会评价自己的学习,缺乏独立自主的学习精神。这种学习态度和方法,不仅会使学生个性品质上形成依赖、封闭、缺乏自信自立的心理状态,而且影响着人格的健全发展。

为此,教师要教会学生自学,会读书。比如,教材体现了教学大纲思维逻辑和思想教育要求。这就要求教师按照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引导学生课前阅读教材,养成看书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针对学生在阅读中出现的读不惯、读不细、读不懂等问题,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明确的重点、难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引导学生,做好以下工作:(1)通读。新课前,及时布置预习提纲和思考题,使学生带着问题通读本课内容,大致了解知识结构和要点,疑难处做记号或拟问题为课堂学习做准备:(2)详读。要求将现象和概念规律联系起来,逐句细读,多思,将相关的知识联系对比抓住实质,了解知识来龙去脉,对基本概念了解表达方式和清楚应用范围和条件,反思多问,从不同角度思考;(3)精读。弄清重点字句,懂得术语涵义,把概念和规律活化,达到见“物”明其“理”,“知理”联系“物”,灵活地将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阅读时注意层次,由粗到细、由表及里、由点到面、由现象到概念和规律,经过阅读,复习阶段达到对教材基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培养学生今后独立有效地从浩瀚的书海中寻找和猎取必要知识,打开知识宝库的能力。

2.因材施教培养高素质人才。 教学必须要符合可接受的原则,即传授知识的多少,难易,快慢都要符合学生现有的基础知识和学生思维发展的现状,学生智力的发展必须要达到潜在水平与现有水平的辩证统一,教学的难易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根据现有发展区的具体情况出发,使学生经过一定的努力由现有的水平区发展到潜在的水平区,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充分发展与发掘。

学生的素质、才能、知识、个性存在差异,学习水平、兴趣爱好千差万别。不能取“一刀切”的方法扼杀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创新精神。要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人爱好、特长和独立的个性意识。可以有针对性开设选修课,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在规定的时间内选择相应的科目。对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在完成共同教学目标后给予个别的重点指导,使学生的个性、爱好、特长得到充分的发展,达到人尽其才的目的。

上一篇:浅谈新课标下中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下一篇:强化高中物理电学实验教学方法的有益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