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的噪音与基本面

时间:2022-10-01 04:36:53

股市的噪音与基本面

国内的股市和媒体近几个月非常热闹。话题无非两个,一是股权分置,二是如何在股市抄底和寻找涨停先锋。

窃以为,多数人忘记了一个事实:这些问题其实都是噪音,或者至多是次一级的问题。真正重要的事情是公司治理究竟有无改善,以及一个股票的内在价值究竟几何。

我建议在苦海中挣扎的股民们退后一步,认真分析一下两个对股民和股市都至关重要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公司治理和公司质量的改善。为什么中国上市公司质量如此差?其中有两个原因。一是企管人员在市场经济的战场上还是小学生,尚无经验。搞了50年计划经济,自然缺乏真正懂得企管的企业家;二是公有制以及相关的政府干预。公有制的真正含义是所有者缺位,政府干预又意味着企管人员眼睛向上,不向市场。

提高中国公司的质量,需要民营化、政企分开以及几代人谦虚地学习做生意的ABC。可是举国上下如此浮躁,哪里有心思学习市场调研、产品研发乃至客户服务?哪里有心思潜心于制度建设和风险控制?而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善公司的质量,上市公司至多只够短炒,根本就谈不上投资。

第二个问题是对所关心的股票作出十分冷静的、客观的估值。不懂估值的人怎么办?花三年时间恶补。中国专业炒股的队伍很庞大,大家有时间传播小道消息,却没有时间学点真东西。有些人总说实在太忙,无暇学习和做公司调研,可是他们有时间炒股和“烧钱”,买房子之前有时间看楼盘。

很多人做公司调研和分析时浅尝辄止。因为他们早就下了结论要买某只股票,调研只是应付自己,走个过场。“急不可耐地买股票”是一个很常见的毛病。另一个毛病是讲宏观故事,诸如中国的人均啤酒消费量只相当于外国的十分之一,某公司的袜子世界驰名,等等。

不少人身上的“”恶习很重,只要听到别人说某公司估值过高或股市下跌,就把政治觉悟提到最高:“你代表谁说话?动机如何?是不是在抛空?”“”虽然已经过去了一些年,可是这些人受其遗毒影响还是不浅。

关于股权分置改革,不少人存有一个不切实际的想法:控股股东在取得了流通权之后,不一定真的会卖。这不是自欺欺人吗?如同把黄鼠狼送到鸡笼旁边,还说黄鼠狼不一定会吃鸡。我想问,如果不想卖,为什么要申请做股权分置的改革呢?如果对公司前途看好且股票又严重低估,那么控股股东为什么不大量回购股票,甚至把这个公司私有化?

我在今年5月本栏目文章中问了一个很严峻的问题:如果上帝把某个股票的市盈率打到了2倍,请问这个公司会因此停止新股发行吗?或者会大量回购它的股票吗?

当然不会的。这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呢?这些公司只想圈钱,根本不在乎摊薄或净资产收益的下降,因为公司是别人的。申请做股权分置的改革的公司其实就已经向世界做了声明:它的大股东在未来要卖股票;而且为了取得这个流通权,他们甚至不惜花很大的代价买通现有的流通股股东(比如10送2或10送3)。这样,他们的动机己经昭然若揭,事实上也变相承认了股票现在是严重高估。

改革也好,不改革也好,上市公司发新股或用其他手段圈钱的本性是不会变的。这也就是我们的经济制度走到了极限的根本原因。

我从来就反对股权分置改革,因为我不认为“A股含权”有任何道理。我曾于今年2月在本栏目称“‘A股含权’是个美丽童话”;我认为A股上市时的“暂不流通”并非“永不流通”。况且,一个公司流通盘子究竟是40%还是80%,根本不影响它的基本面或者估值,所以也不存在补偿流通股股东的必要。现在大门一开,后面的问题就来了。换言之,我买邮票集邮,如果亏了钱,政府要不要补偿我?我买房子亏了钱怎么办?这样的“道德风险”是很大的。

当然,亏了钱的股民有一肚子话要说,但政府不该用破坏市场纪律和原则的办法来对待,应该检讨过去十几年的IPO改革,防止这五年的大股灾重演,应该检讨我们的经济制度:我们的很多公司为什么根本算不上是“公司”?因为他们一天到晚一门心思只知道圈钱。另一方面,股民们不甘心做牺牲品,也不应成为这种市场的助长者。有些人说,我买股票只是为了用更高的价格卖出去,也就是说,等待下一个傻瓜来接棒――可是,如果下一个傻瓜不现身呢?

作者为UBS(亚洲)董事总经理、中国研究联席主管

上一篇:不可误读盈富基金 下一篇:中国股票仍难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