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教学情境优化品德教学

时间:2022-10-01 02:45:30

创设教学情境优化品德教学

摘 要:品德与社会课是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品德教育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基础课。在教学中,创设开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置身活动情境,经历体验感悟;再现学习情境,深化道德知行。优化品德课教学,让品德与社会课富有实效。

关键词:开课情境;活动情境;学习情境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课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应注重实践性,让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然而,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往往会出现空洞说教、照本宣科的现象,课堂教学缺乏情趣和生机,效率不高。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教师应当创设教学情境,让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富有实效。

下面,谈谈我在《圆明园的诉说》一课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一、创设开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回放】

开课时,教师提问:孩子们喜欢旅游吗?你都去过哪些地方?此时,学生兴奋不已,纷纷抢答――我去过九寨沟,我去过峨眉山,我去过天安门、故宫和长城……学生说罢,教师用多媒体播放我国风景名胜的美妙画面,学生兴奋不已,此时老师说话了:“是啊,我国有许多风景名胜,它们风景秀丽,建筑布局气势恢宏,亭台楼阁金碧辉煌,给人以美的享受。可是,有一个皇家园林,人们再也看不到它那曾经的辉煌了,只有残垣断壁和荒野杂草,向人们诉说着一个国家的耻辱,你知道是什么地方吗?你们想了解它的历史吗?”学生情绪直转,带着好奇心,迫切希望知道史实,教师顺势引入新课,水到渠成。课堂上学生情绪高涨、兴致盎然。

【课后反思】

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本课教师通过渲染气氛、巧设悬念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对圆明园历史学习的浓厚兴趣和求知欲望。学生对学习有兴趣,那么,他们对学习材料的反应就最积极主动、认识就最清晰深刻、思维就最活跃敏锐。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轻松、快乐、有所指向地学习,这样,学生才会产生内趋力。教师通过巧设悬念、宣讲故事、观看动画、聆听音乐、渲染气氛、矛盾冲突等方式和手段,营造新课导入的情境氛围,使学习内容深深地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从而使他们的情绪高涨,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参与欲望,这是有效学习的前提。

二、置身活动情境,经历体验感悟

【教学回放】

引入新课后,教师把学生带入一系列的活动情境之中。首先,让学生汇报分享课前收集的圆明园曾经辉煌的史料;其次,学生欣赏课件呈现的圆明园经过复原的图片,了解它昔日的辉煌;再次,学生观看圆明园被大火焚毁和洗劫的视频,呈现毁灭后的破败景象;随后,组织学生小组交流,了解中华民族的屈辱及原因,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全班交流;最后,观看祖国强大的视频画面,把学生从悲愤的情绪中牵引出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通过特定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内心体验和情感共鸣。

【课后反思】

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根据教学的重、难点,多角度、多手段、多形式地创设各种实践体验情境,亲眼看一看,亲耳听一听,让学生自主去探究、去感悟,或和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感悟,从而获取知识的营养。这样,学生始终保持了在快乐、亢奋的激情中的学习劲头,避免了抽象听讲易形成的疲倦现象,又能让学生常置身在“最近发展区”的最佳学习境地。学生在优化的教学情境中充分感受,思维想象、理解认知、情绪体验、情感共鸣。学生在体验感悟中获得道德认知,引发道德情感,以期产生道德行动形成道德行为。教学中,还可以通过故事演讲、角色扮演等方式来打动学生的心灵,用他们心灵的“触觉”去体验人、事物,以及所处的情境中内含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通过高尚情感的感染,促使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过滤和升华,实现自我的、主动的教育过程,学会自我发展。

三、再现学习情境,升华道德认知

【教学回放】

在了解圆明园的史实后,让学生展开“是否重修圆明园”的讨论,引出把圆明园作为纪念地,让人们记住这段惨痛的历史,勿忘国耻、振兴中华!随后讨论:如果圆明园存在于今天的中国,它还会遭到毁灭和掠夺吗?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最后,让学生写学习感想全班进行交流,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将来报效祖国。学生的道德认知得到深化,道德情感进一步激发,道德意志更加坚定,道德行为形成。

【课后反思】

本课教学,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和呈现,学生加深了对圆明园历史的了解,并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励学生勤奋学习,报效国家。在学习中,需要对学习进行巩固深化,若能通过再现或再创情境,把所学的知识蕴涵其中,这样,学生会既感兴趣,又能强化印记,加深记忆。这是融快乐学习和识记规律于一体的升华性学习。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教师适时创设交流辩论情境,让学生的思维、听觉动起来,在研讨交流中倾听同伴的观点、阐述自己的认识,在交流讨论中思考问题、验证假设、参与辩论、思维碰撞、产生共鸣、达成共识。教师在活动中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研讨交流和辩论,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从而为学生的自主构建和自主发展搭建更为开放的舞台。

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学生认知、感悟、体验的情境,能激活课堂,使教学成为学生获取积极情感体验和自我发展的活动,激发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参与欲望,主动参与、积极认知、充分体验、深刻感悟,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得到真正的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孙红艳.增强思想品德课情境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04.

上一篇:美术游戏中家园互动方法的实践研究 下一篇:进入小学,你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