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远流长 第9期

时间:2022-10-01 02:36:10

自有人生,便有教育。传授有关生产和生活技能与经验是人类最初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中国古代职业教育源于产品交换的需要和社会分工的形成,以传授劳动技艺和生产技术为核心内容。其发展有三个特点:一是官民并行,有发端于『六艺之教的专门学校和官府作坊艺徒制度,也有民间的技艺世袭和师徒相传之传统;二是内容丰富,天文历算、冶炼铸造、纺织造豁、农艺兵器等无所不有,其中,尤以天、算、农、医四大门类最为集中;三是注重致用,受经世致用文化的影响,坚持倡导『博通物理,重视实证和应用。

在陕西半坡发掘的仰韶文化遗址表明,村落布局很整齐,中心有专门用于公共活动的大房子,它既是氏族成员集会之地,也是老人对儿童进行教育的场所,教育内容主要是劳动技术、传统习俗、祭祀祖先的礼仪等,教育手段是口耳相传、观察模仿。

我国古籍资料多处记载了远古教育的传说,如“伏羲氏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神农氏制耒耜,教民农作。”“尧聘弃……拜弃为农师,封之台,号为后稷。”“嫘祖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等,是我国原始农业文明及生产技术传授情况的反映。

随着氏族社会分工的出现和发展,形成了一些技术性很强的工种和职业,如石器制作、制陶、舟车制造、冶炼及巫术等。这些技术需要专门训练才能掌握,因此催发了我国古代职业教育的萌芽。

夏(公元前21世纪—前16世纪)、商(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0年)是中国原始社会结束和奴隶社会形成及发展时期。夏代有了专门“造士”的教育机构——“序”。序者,射也。夏“以射造士”,是一种初级形式的技艺教育。

夏商周出现了以世学方式传承职事技术的畴官制度。这一制度具有“官私并守”的特点,即为官之父兼为师,传其所学;为官之子就父学,习其业。这一时期,伴随“百工”出现,“职业为氏,行业族居”的家族习传式职业教育业已形成。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前221年)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过渡时期。“天子失官,诸侯自政”,井田制瓦解,社会分工发生剧烈变革,工商业与城市兴起,“四民分业定居”逐步推行,为这一时期职业教育发展奠定了新的基础。

墨子(约公元前468—前376),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主张“兼爱”,兴办“私学”,在科学和技术教育方面具有伟大的成就,同时他具有丰富的生产工艺技能,是一位能工巧匠,精于制造车、械,被誉为“大巧”之人。其思想见于《墨经》。

秦汉(公元前221—公元220年)是我国历史上统一的封建国家形成和确立时期,也是我国封建教育制度化和定型化时期。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严禁私学,实行“以吏为师”“以法为教”,建立了一整套培养“吏”的职官教育制度。

汉朝建立起独尊儒术的政治和教育体制。汉武帝时创立太学。汉代私学亦盛,从者甚众。汉代还设立了专门学习辞赋、小说、尺牍、字画的鸿都门学,是为我国文学艺术专科学校的肇始。

秦汉时期科技成就辉煌,手工业上的一些重大发明创造如造纸术、水力鼓风冶炼、“百炼钢”工艺、织物印花技术、玉雕工艺等对人类文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许多著作成为传授职业知识和技术的专门教材。

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是我国古代由统一转为分裂和长期战乱的时期。这一时期值得提及的是专门学校的产生,以及一批术业大师的影响。

隋唐五代(公元581—960年)期间的隋(公元581—618年)和唐(公元618—907年)是我国统一的封建专制国家再建和高度发展时期。隋初倡学,从中央到地方均设官学。在中央设立国子寺,置祭酒,专门管理学校工作,是为我国历史上设立专门教育行政部门和设置专门教育长官之开始。唐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完备的封建学制体系,专业学校成为定型,除律学、算学、书学,医学尤受重视,有了很大发展,这种专业教育比欧洲的实科学校要早1000年左右。此外还在行政部门附设训练机构或采用带徒方式进行训练,艺徒制趋于完备。

宋朝(公元960—1279年)教育沿袭唐制。通过“三次兴学”,建立起完备的官学教育体系。除太学、四门学、律学、医学和书学外,还增设了武学和画学。武学是最早设立的培养军事人才的专门学校。

宋代经济繁荣、科技发达,在技术领域尤为突出,航海、造船、医药、工艺、农技等达到很高水平,民间创造力呈现勃勃生机,职业教育也有很多创新之处。

元朝(公元1217—1368年)在各地创办了提倡农耕的“社学”。社学是我国古代建立的一种兼有文化教育和农业技术教育的学校,比欧洲国家1723年在英格兰建立的农业知识改进会要早400多年。

明朝(公元1368—1644年)涌现出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和科技著作,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明朝建国之初广设学校,并继承了元朝的社学制度,大加提倡,成为对民间儿童进行初步教育的重要形式。

从清朝立国到鸦片战争以前(公元1644—1840年)的清朝教育,是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末期,孕育着近代教育的萌芽。黄宗羲、王夫之、颜元等清初实学教育思潮的重要代表人物主张培养“实才实德之士”,重视学习包括自然科技知识、军事知识和技术技能在内的经世致用之学。

从1840年到1860年,西方列强先后对中国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危机四伏的晚清社会处于深重的民族危机之中。一些开明官吏和知识分子,率先发出了要求变革和向西方学习的呼声,成为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思想先导。

上一篇:浅谈幼儿舞蹈教学 下一篇:画中寻舞影 让舞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