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范文

时间:2023-10-01 17:19:27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篇1

1、由源远流长的仇恨而非现代问题主宰的世界,是你们未来最大的威胁之一。

2、赫哲族是个古老的民族,历史源远流长,长期过着渔猎生活。

3、权力制约思想源远流长,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完善。

4、中国的饮茶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唐宋两代,饮茶品茗已经成为一种风尚。

5、我国有许多源远流长的大江大河,还有众多的中小河流。

6、见证了中国、日本、韩国三国友谊的源远流长。

7、在云南省广南县出土的汉代铜鼓腰鼓上的剽牛图,与南丹砍牛场面很相似,可见南方民族砍牛之俗源远流长,有近两千年的历史。

8、我国的调解历史源远流长,当之无愧地被称为中国传统法文化的重要资源。

9、鼓,是中国悠久历史和源远流长的乐器,所以被称为中国乐器之首。

10、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长于思辩、善于筹谋的智慧民族,我国是一个兵学思想源远流长的国度。

11、武侠片是香港电影的一大特色,源远流长,名导演和明星辈出。

12、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源远流长,一直以来都深深吸引国内外人士的青睐。

13、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14、中国和马来西亚是友好近邻,两国传统友谊源远流长。

15、我国是世界上实行封建制度时间最长的国家之一,以皇权为最高权威的人治主义思想源远流长,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社会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

16、施工项目历史悠久,相应的施工项目管理工作也源远流长。

17、摘要非政府组织源远流长,是时代的产物。

18、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财富。

19、中国珠算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20、我国是一个兵学思想源远流长的国度。

21、美国与香港之间的历史、文化和民间往来,源远流长。

22、我这种移花接木的手段是利用一种非常源远流长的智慧--我小时候的智慧。

23、佛教源远流长,经典浩若渊海,这要看你如何去领悟。

24、正面以万里长城为主题,万里长城,延绵万里,景色壮丽,代表着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25、数千年来,酒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挟带着人类的文明与文明的负担,泥沙俱下,为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造就了源远流长的酒文化。

26、摘要中国译论与美学的关系是密切而持久的,并拥有源远流长的哲学渊源。

27、好水,自然源远流长,好产品,当然广为人传。

28、在语言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的语言文字学,源远流长。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篇2

1、新年的钟声已经敲响,幸福的生活源远流长。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无不令我们生出些许感概……

3、对联在我国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

4、历史的长河源远流长,美德事迹就如同这历史长河中泛起的朵朵浪花。

5、报道侧重咸阳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广播电视系统的改革与发展以及咸阳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源远流长的民风民俗。

6、中国是个古老的国家,传统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7、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有一道脍炙人口的美食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那就是红烧肉。

8、我们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9、衡水湖自然保护区不仅生物多样性丰富、自然风光优美,()而且文化底蕴丰厚,源远流长。

10、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

11、过年长辈给晚辈压岁钱是我国的传统,压岁钱的风俗源远流长,它代表着一种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篇3

1、新年的钟声已经敲响,幸福的生活源远流长。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无不令我们生出些许感概……

3、对联在我国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

4、历史的长河源远流长,美德事迹就如同这历史长河中泛起的朵朵浪花。

5、报道侧重咸阳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广播电视系统的改革与发展以及咸阳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源远流长的民风民俗。

6、中国是个古老的国家,传统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7、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有一道脍炙人口的美食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那就是红烧肉。

8、我们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9、衡水湖自然保护区不仅生物多样性丰富、自然风光优美,()而且文化底蕴丰厚,源远流长。

10、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

11、过年长辈给晚辈压岁钱是我国的传统,压岁钱的风俗源远流长,它代表着一种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篇4

这只是当代中国文化场景的两个“特写镜头”。近年来,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为公众拓展了心灵空间,构筑了精神家园。“由人化文,以文化人”,人与文化的互动生长,正是一个最好的注脚,印证着在“七一”重要讲话中的判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何以自信?有三个比喻,值得沉思。

文化,可喻之为河。有源头活水,有支流汇入,一路奔腾向海,会穿行峡谷掀起巨浪,也会途经平原静水深流,沉淀下河床,滋养出沃野,勃勃生机。理解文化,就需要理解其水有源、其流有势、其去有向,才能在大浪淘沙中赓续文化的基因。

对于我们,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孕育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百年来上下求索,形成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是中华民族深层精神追求的结晶,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涵养我们文化最肥沃的土壤、最充沛的水源。源通流畅、源远流长,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根本基础。

文化,可喻之为山。壁立万仞,挺拔巍峨,为地之i钥,为天之柱石。山中既有大树参天,也有野花烂漫,可曲径通幽,更可登临远望。把握文化,就需要把握其高远之处、其仰止所在,才能在高天厚土间树立文化的坐标。

对于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划定时代的价值航标,是人生奋斗的梦想之舵、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钙、当代中国的兴国之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流淌于历史与现实的精神潜流。奇伟瑰丽、高迈超绝,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

文化,也可喻之为海。万川涌入,涓流汇集,因包容而成其大,因丰富而成其广。可载大舟,亦可浮一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发展文化,就需要发展其多元、多样,其宽容、宽广,才能在兼容并蓄中更新文化的血脉。

对于中国,历史之船已经驶入“世界历史”的广阔海洋,“文化的对话”成为必然和必须。一方面,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要吸收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另一方面,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也要以中国文化来丰富人类文明的基因库。不拒众流、扬帆出海,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前行方向。

河、山、海,是“应然”境界,“实然”却常遇尴尬。或是矮化、僵化传统文化,解构、消减革命文化,截断了河流的脉络;或是抱残守缺、食古不化,既不“引进来”,也不“走出去”,封闭了海洋的疆界。复兴之路上,增强文化自信,仍然任重道远。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长河浩荡,在时间的轴线上,把握住历史、现实与未来;高山巍峨,在精神的维度中,把握住时代精神、民族精神与核心价值;大海空阔,在世界的尺度上,把握住文化的交锋、交流与交融,才能建立起真正的文化自信,让当代中国大踏步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篇5

[关键词]辽河文化;辽宁;文化品牌

[中图分类号]G1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07)09-0031-02

辽宁的社会发展需要在文化方面有一个统一的称谓,也就是应当推出辽宁的文化品牌,这是大势所趋。本文就辽河文化的主要内容,将辽河文化作为辽宁省文化品牌的重要意义,打造辽河文化的品牌构想进行了认真的研究。

一、辽河文化作为辽宁省文化品牌的原因

(一)辽河文化作为辽宁省文化品牌的重要意义

辽宁推出“辽河文化”作为文化品牌,具有重要意义。第一,有利于更好地整合辽宁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第二,有利于打造辽宁文化品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第三,有利于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龙头”,带动文化产业全面发展;第四,有利于提高辽宁作为文化大省、文化强省的文化品位;第五,有利于为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第六,有利于激发全省人民爱祖国、爱辽宁、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全省人民的凝聚力。

(二)辽河文化作为辽宁省文化品牌的理由

目前已经有几种为辽宁文化命名的尝试:辽河文化、辽海文化、辽沈文化、关东文化、清文化等等。辽宁的文化品牌问题,既要有学术依据,又要从社会发展着[,还要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同。基于以上三方面考虑,在这些称谓当中,还是以“辽河文化”作为辽宁文化的品牌比较合适。

1.以大河作为文化的名称是国际惯例。在世界发展史上,四大文明古国都是位于大河流域,并以大河名称为之命名:“两河流域文化”、“恒河文化”、“尼罗河文化”、“黄河文化”。以大河作为文化的名称是一种国际惯例。我国除“黄河文化”之外,还有“长江文化”、“珠江文化”、“秦淮文化”等等名称,也是用江河为地域文化命名。

2.辽河地域广阔,源远流长,是我国北方的著名大河。《山海经》最早记载了辽河,称为“潦水”,这是东北境内记载最早的河流。辽河分两段,分别长1430公里和1390公里,流经辽宁、河北、内蒙古和吉林四省区,流域总面积为27.9万平方公里,是辽宁境内最长、记载最早、流域面积最广的代表性大河。辽宁省14个市都属于辽河水系,辽河流域涵盖了辽宁省全部地域。

3.辽宁省的“辽”字就是取自于“辽”河的“辽”,辽宁省的简称也是“辽”。辽宁省的简称能与一条大河同名,在我国独一无二,证明辽宁省同大河文化有着不解之缘。

4.辽河流域上自古有辽宁绝大多数民族在这里生息繁衍。满族、锡伯族、回族、朝鲜族、汉族等都在其流域生活。古代的民族不断融合发展,形成了现在辽宁的各个民族。因此,辽河文化的民族性是其一个显著的特点。

5.“辽河文化”已被辽宁省一些民众所认知。

(三)辽河文化具备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1.辽河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的古代文明。辽宁省的牛梁河遗址、查海遗址、金牛山遗址和新乐遗址将中华民族文化上溯到8000年以前。牛梁河遗址出土的玉猪龙以及龙型遗址是中华民族龙型图腾的起源。地处辽西流域的考古发现表明,有关黄帝和女娲补天的传说,大禹治水,以及五帝之一的颛顼等都在这里留有足迹。这些考古发现证明辽河文化的历史底蕴是十分雄厚的。

2.辽河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之一。目前一些专家学者认为中华民族的源头是多中心,事实上还是有轻有重的。辽宁厚重的古代文明表明,辽河文化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之一。可以这样认为,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主干,长江文化与辽河文化应该称为这个主干的两翼。辽河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之一,是有大量考古发现印证和专家学者认同的。

3.辽河文化涵盖面广泛,具有历史连续性。辽河文化由四部分组成:辽河古代文明;清文化;抗战文化;制造业文化。辽宁人民在我国历史的各个时期都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早期创造了古代文明,然后出现了代表北方少数民族的满族和清前期文化,接着又有抗战文化,以辽沈战役、抗美援朝、反抗邪恶势力的斗争精神等。在社会主义时期代表时代精神的雷锋与孟泰精神,在时期张志新代表的一批同“”进行抗争的正义力量,以及正在形成和丰富的制造业文化,这些都连续不断地反映了辽宁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4.辽河文化具有辐射作用。辽河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之一,必然是东北的文化中心,有专家认为,辽河文化也是东亚,包括日本、朝鲜、韩国文化的源头。古老的中华民族文化通过辽河文化辐射到俄罗斯、日本、朝鲜、韩国,中华民族文化与东亚文化在这里交汇。

二、辽河古人类文明

辽河古人类文明是辽河文化的源头,是辽河文化的第一缕文明之光。辽河古人类文明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长河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辽河古人类文明,表明辽宁省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上溯到8000多年前。

2.辽河古人类文明,表明辽河古人类文明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之一。长江文化被视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源流,这一观点的提出是由四川三星堆文化遗址出土了玉猪龙等文物来印证的。这与牛梁河遗址出土的玉猪龙一模一样。以此为依据,四川、湖南、湖北等省把自己的历史文化统称为长江文化,我们也完全有理由将辽河文化作为辽宁文化的总称。

3.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源头,而长江文化作为黄河文化的一个分支已经被四川、湖南、湖北等省提出。辽宁省如果打出辽河文化的品牌,这就必然形成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总源,长江文化与辽河文化则是黄河文化的两翼的局面,这就可以使辽河文化同中原文化并重,以提升辽宁省的文化品位。

三、清文化

清文化是辽河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指以满族为代表的辽宁省少数民族,从兴起、发展到问鼎中原的历史时期内,所创造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清文化的外延部分主要是指从1644年清政府统一中国至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立这一历史阶段。由于这一时期清文化已经由辽宁走向全国,成为影响全国的一种重要文化,并与中原文化交融,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特定历史时期的主体文化。

(一)清文化的主要内容

1.满族兴起时期的军政合一的“八旗制度”。

2.满族的风俗习惯和礼仪。

3.满族的语言、文字、文学、艺术与宗教。

4.满族在盛京(沈阳)建立政权后的政治与议事等制度。

5.满族不畏,反抗腐朽势力的不屈斗争精神。

(二)清文化的特点

清文化在形成的历史过程中表现出了自己显著的特点:

1.清文化集中代表了辽宁省及北方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

2.清文化对辽宁政治、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文化基础。

3.清文化对中原文化影响巨大,对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形成有巨大作用。

4.清文化对东北亚文化有一定的辐射作用。

四.辽宁的抗战文化

抗战文化由3部分组成:一是从甲午战争开始到1945年东北抗联配合苏军出军东北,辽宁全境光复的斗争;二是抗战胜利后到1956年辽宁人民以宽广的胸怀遣返日侨、改造战犯、审判战犯,圆满完成处理和解决日本侵华的遗留问题;三是日本侵华期间留下大量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遗址、遗迹及物证。

抗战文化全面而准确地揭示了辽宁人民的抗日斗争历程。有人说,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八一五”光复,只是14年被日本侵占的历史,这一时期的文化也是亡国奴的殖民地文化。因此说,这是让辽宁人颜面无光的“文化断档期”。这一时期抗战文化恰恰是时代的主流。从文化的视角透视这个历史片段,认识、总结、发掘辽宁人民14年的抗战史,全面、准确、恰如其分地把握这个时代的价值与意义,从而扭转那些历史的偏见。先进文化也是个历史范畴,只有从文化角度才能反映出那个时代的时代精神。因此说,抗战文化作为一个时代先进文化的代表,全面而准确地揭示了辽宁人民的抗日斗争历程。辽宁的抗战文化在全国文化发展中具有典型意义,它是那个血与火的岁月在辽宁留下的一笔不可回避的历史记忆。

五、辽宁的制造业文化

制造业文化是辽宁当代历史文化的积淀,集中体现了以制造业为代表的辽宁当代工业文明。辽宁制造业文化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辽宁解放到建国初期的经济全面恢复时期的制造业文化。辽宁制造业的技术人员奔向全国各地,辽宁的产品支援全国的工业建设,辽宁创造的巨额利税交纳国家,辽宁的制造业成为共和国的基础。第二阶段,从改革开放国企改革到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时期的制造业文化。辽宁的制造业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阵痛,通过一系列改革、重组,实行了现代企业制度,在中央、省、市各级政府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政策扶持下,开始重新焕发出青春。

文化的核心理念是精神层面的,为什么提出辽宁制造业文化,就是因为制造业文化中涌动着一种巨大精神动力,而且贯穿始终。我们认为辽宁制造业的基本精神就是“创新与自我创新”,其核心还是“创新”。

在辽宁制造业的初始阶段,创新精神使得中国制造业在战争废墟上迅速恢复。创造新记录运动与技术革新运动,也是一次创新的实践,创造出了无数的新指标、新产品。正因为这种创新精神,才使辽宁在经济恢复时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无可争议地成为“共和国的长子”。

如果说制造业的“创新”精神,在建国初期的经济建设中,使辽宁成为共和国的“长子”,那么,“自主创新”精神,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引领辽宁的制造业走向世界。辽宁制造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通过改革、重组等,在国际制造业中开始有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在同行业中有了自己的位置,在短时间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则是“自主创新”精神的集中体现。特别应该指出的是“中国沈阳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与“中国沈阳韩国周”是辽宁制造业文化的亮点,为辽宁制造业与国际制造业架起了一座文化平台,这本身就是辽宁制造业文化的创新。

六、打造辽河文化品牌的构想

1.要统一认识。对辽河文化作为辽宁文化品牌进行论证,使文化管理部门统一思想,相关专家学者统一认识,并得到全省人民的认同。

2.确立有关辽河文化的相关理论。比如,对辽河文化的准确定义、基本内容、历史发展线索、基本精神等进行规范。

3.进行系统包装,精心设计,实现辽河文化的品牌效应。以辽河文化为理念,整合辽宁历史文化资源,玉猪龙应该成为辽河文化的标志。还应当以辽河文化为题材进行小说、诗歌、歌曲、电视剧、电影、歌舞、戏剧等的创作,这样既可以宣传辽宁,也可以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使辽宁省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大省和文化强省。

4.探讨以辽河文化为龙头,同辽宁省旅游业、文化产业相结合,带动经济发展的新途径。在旅游业方面,以玉猪龙或太阳鸟作为旅游标志或吉祥物,然后生产一系列旅游纪念品。整合旅游资源,增强旅游的文化含量,提高旅游的文化品位,形成特色文化旅游线路。

5.应当把辽河文化作为辽宁省文化发展的战略目标列入社会发展规划,作为辽宁省社会发展的一项带有长远战略

性的任务来统筹规划,系统安排,具体实施。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篇6

6月1日,由北京市、北京大学两岸文化交流协会主办,中华书画家联谊会、台湾中华书道学会协办的“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两岸书法交流展”在北京台湾会馆开幕。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副会长王富卿,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会长梁国扬,台盟中央副主席黄志贤等领导,以及中国书画家联谊会主席王子忠,台湾中华书道学会理事长余忠孟,台湾云林同乡文教基金会董事长谭量吉等出席展览并为开幕式剪彩。北京市会长苏辉主持开幕式。

弘艺敦谊觅传统

海峡两岸文化同根、血脉同缘,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众多,通过对汉字的书写和书法艺术自身的感染力量,也延续着中华文化的精髓。诚如全国会会长梁国扬在展览开幕式致辞中所言,两岸文化同根同源,书法艺术更是共承一脉。希望通过此次两岸书法交流展览深化交流,推动两岸共同的文化传承。

作为本次展览的发起人,北京大学两岸文化交流协会主席、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蔡秉宪告诉记者,这次展览从去年10月开始筹备,其中有不少曲折。然而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初衷本是两岸青年人的书法交流,但在国台办、全国、北京市的支持协助下,最终促成这次集结两岸书法名家的展览。“这次很荣幸能请到海协会陈云林会长,还有中国吴伯雄荣誉主席、海基会江丙坤董事长为展览题词。也希望借这次展览展示两岸的书法功力,同时让两岸青年感受中华书道的精髓和魅力”。

在展览现场,也有不少青年学子细细观摩。来自北京大学的台生林同学对记者说,自己学习书法已有十几年,这次是慕名而来。和他漫步展厅,记者问他对两岸书法家的作品感受如何,他说比较而言,大陆书法家的书法更有创新。一旁的台湾中华书道学会副理事长、《中华书道》季刊主编杨旭堂认为,台湾的年轻人看了大陆的书法认为“很新”,对他们有启发。书法创作必须深入传统,而鼓励创新又是最核心的问题,在吃透传统之后,应该既能“走进去”,又能“走出来”,能够笔触到位,同时又能呈现出味道,能反映自己对线条的理解,完成自我性情的表达。他希望大陆的书法家的作品也能到台湾展出,更希望能够定期举办两岸书法界作品联展,加强双方交流,切磋技艺,共同弘扬中华文化的瑰宝。

翰墨浓情书心意

本次两岸书法交流展览共展出两岸名家作品近120幅,其中有68幅来自台湾。参展作品既有古雅朴拙的篆隶、章法严谨的楷书,也有飘逸写意、行云流水的行草,充分体现了参展作品风格上的多元多样,呈现出中华书法传统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而现场更有近20位台湾书法家远道而来,他们与久违的大陆书道同好,以笔会友、切磋技艺。台湾中华书道协会监事长吕仁清说:“两岸书法是一母兄弟,一看就知道走的是哪派,学的是哪师,看了就让人感觉亲切。”

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蕴蓄着丰富的古典诗词,它们是海峡两岸在文化上共同的想象基因,因此也成为书法家们创作题材的重要部分。“北国开天运,京都展笔锋”、“鱼跃龙门”、“惠风和畅”、“两岸情,中国心”等一幅幅翰墨浓情的书法作品,或意境开阔,哲思精致;或构思高远,墨迹雅逸;或取意雄浑,落笔苍劲。笔法在行云流水般的笔墨中韵致生动。展览现场,两岸书法家们将两岸血脉深情、书道繁茂化作了泱泱翰墨。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篇7

2月14日,江苏省吴越文化研究会在无锡新区梅村举行了“中国吴文化源头与梅里古都”学术研讨会。来自省内外的70余位专家学者,就吴文化源头和梅里古都进行了深入研讨,就泰伯及其精神、吴文化本体意义及其影响、吴越文化比较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次会议是我国吴文化研究学术发展史上值得关注的一次重要会议,与会专家共同了《梅村共识》,《吴文化源远流长与吴泰伯“至德”立国》等106篇论文佳作结集出版。

吴文化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文明的重要起源之一。吴文化以其内涵丰富的精神品格和色彩鲜明的文化内涵,催发了江南文明的蓬勃生机,同时也激荡着中华文明进程。本次研讨会在怀古、释古、论古的同时,追溯中华民族“至德”精神之源,通过开放而热烈地切磋交流,与会专家学者达成以下几方面共识:

太湖流域是吴文化的核心区,梅里是吴文化的源头。历史上的泰伯城是太湖流域最早的国都之城,虽已湮没,但不可轻易否定。吴国早期都城筑于梅里,世称泰伯城,早在东汉就有明确的文献记载。梅里(今梅村)为泰伯所居,后人建祠于此,至今庙貌巍然,民众年年拜祭;其东北鸿山西麓有泰伯墓,存世至今,未见争议,这也有力地佐证了梅里古都的吴文化源头地位。

泰伯是江南文明的人文始祖,弘扬泰伯“至德”精神。梅里是吴国古都,是著名的中华“德城”。泰伯奔吴昭示了一种千古传扬的“至德”,泰伯三让天下万世流芳,它典型地展示了中华文明的谦让、尚和的厚德载物精神和价值追求。泰伯谦让、包容的“至德”精神,既是江南文人“道德文章”的典型,也是江南近现代工商实业家以德经商的宗旨之源,历经孔子等历代思想家的倡导而影响深远,在构建当代主流价值观时应予以继承发扬。

吴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显著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吴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地域文化之一,其文化形象鲜明而魅力无穷,至今仍在演绎它的精彩,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然而,吴文化研究如何系统、深入,避免宽泛化、碎片化倾向,如何在考古学、先秦史、地域和城市文明、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等学术视域中构建当代“吴学”,依然值得学界予以重视并为之不懈努力。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篇8

关键词: 经典文学 诵读和谐教育

中华民族素有“文明礼仪之都”的美称,倡导“和谐教育”,诸多学者大师也认为“和谐是人立足社会之本”,人应该有一颗善良之心,与其他诸多物种和谐相处,共生共荣,双赢互利。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就有注重以和为本的特点。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的活字印刷表演节目中所出现的汉字就是一个“和”字,可见“和”在我们心目中具有何等的重要意义!

1.经典诵读中的现状

1.1 开展经典诵读参差不齐。

尽管有许多人认为阅读经典名著势在必行,但在考试这种充满竞争性的功利主义压力下,还是未能够开足马力进行必要的经典诵读,甚至有的学校将经典诵读完全挤出教学课堂之外。从长远来看,这是一种得不偿失的危险做法,一是削弱了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的底蕴;二是让学生在学习古代文言文时存在着脱节。

1.2 诵读资源严重不足。

经典名著是一种较为冷僻的读本,自然也就很少有出版商去经营,市场上的经典名著也便成了“抢手货”,价格也就不便宜。作为学校应该正视其客观情况,通过网络、复印、传阅等多种途径来改变现状,而不应该成为不开设经典名著阅读的“借口”。学校作为培养学生成才的摇篮更应该寻找适合学生阅读的经典文学名著,为他们文学素养的提升做积累。

1.3 经典诵读时间欠缺。

与其他诵读相比,经典诵读的名句名段,在学生的考试中很少出现,或者说所占分值太少,致使教师学生产生疏忽心理。诵读时间自然也就被挤了又挤。学生的书包中虽有诵读名著,但只是一种“填充物”。这种“填充物”毫无疑问就是为了应付上面的检查或者是为了售书商的一点利益而已。这不能不说是对文学资源的一种亵渎与浪费。

2.经典诵读的价值意义

2.1 经典名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

文化的传承发展离不开原本,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本就是那些源远流长、经久不衰的经典名著,诵读了经典名著也就是品味了民族的文化精华。经典名著更是我们民族文化不断发展创新的典范。

2.2 经典诵读是学生接受和谐教育的方法。

学生在阅读经典名著中,必然会感受其中的博大精深,学生的诵读过程也便是学生与书中文化进行交流探讨的过程,会受到鼓舞。学生在这样的诵读欣赏中更是受到了心灵的震撼与灵魂的洗礼。

2.3 经典诵读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生通过阅读这些经典名著能够充分地感受到其中的韵律之美。学生的阅读兴趣也随之得到了进一步的激发,增强了他们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经典诵读与和谐教育关系

3.1 经典诵读是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之本。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包含中华文化的复兴。中华文化是以儒学为主体的多元一体、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而经典就是中华文化根本的根本。这体现在诸多的学术流派之中,尽管其观点各异,但是对人的关怀却是基本一致的。

近代以来,在中华文化朝新方向发展的时候,有一种倾向,不是革故鼎新,而是弃旧逐新,甚至唯新是求。在这样的潮流中,国学一度被作为旧学而在废弃之列。因而中华文化近代以来主要问题是“失本”,所以要正本清源,固本培元,即回归中华文化的源头,在回归中创新,而固本的基础就是经典。

3.2 经典中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和谐文化内涵。

经典文化的哲学思想是“天人合一”,这个思想又叫“天人相应”、“天人和谐”等等,内涵大致上都相同。主要是认为人类社会在大自然中生成并发展,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所以人与自然相通相应,息息相关,是一个统一体。由此得出结论,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

“中和”是中华传统文化所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即社会上(或自然界)的事物尽管千差万别,矛盾交织,却能实现多样的统一,复杂的平衡;种种不同的事物聚在一起却能协调和谐、共生并存,互相促进;实现“和而不同”“和实生物”。《礼记・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有焉。”

“中和”也简称为“和”。“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所以现在常有人提到“中华‘和’文化”。《论语・学而》:“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意思是“社会秩序的作用,贵在使社会和谐”。大家都认为和谐最好,这在中华文化中处处可见。例如一个家庭要做到“家和万事兴”;做生意讲“和气生财”;搞政治要求“政通人和”;做事业要“和衷共济”、“内和外顺”;与人相处要“和以处众”;对外关系要“协和万邦”。总而言之,方方面面都要追求和谐。可见和谐是中国文化的内涵,极其深入人心。

古人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又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第二章)可见要做到适度与和谐不仅仅是个认识问题,还与人的品格、修养有关系。我们要建立和谐社会必须致力于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3.3 经典诵读必须从孩子开始。

台中师范大学教授王财贵博士认为,读经的时机是越早越好,文本是越文越好,内容是越深越好。小学期间一个学期只教一本语文课本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让孩子大量阅读,他们一个学期可以看几十本甚至数百本课外读物。如果其中以中外文化经典阅读为主的话,孩子吸纳的则是高层次的文化营养。由于读经的孩子阅读能力特别强,课外阅读非但不会成为他的负担,还会给其带来无穷的乐趣。有了学习的乐趣,犹如自我开掘了一条源远流长的文化河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时候,教师会惊讶地发现,孩子的阅读能力乃至理解能力却超越了成人的想象。我们常说的教师“要给孩子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已经成为“过去时”。孩子大量文化经典阅读之后所产生的巨大变化,自然出现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景观。

长期的教育实践和科学研究表明,开展儿童经典诵读是激发潜能、学习语言、增强人文底蕴、开启智慧的重要途径,又能培养孩子高尚的情操和人文情怀,由此可以使孩子变得胸怀博大、知书达理、善良聪慧、乐观坚定。

上一篇:期末复习范文 下一篇:海量阅读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