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的达成教学设计纠结的理解

时间:2022-10-01 02:34:29

学习目的达成教学设计纠结的理解

基于学习目的达成的教学设计,老师们都有或多或少的纠结:什么内容要少讲,什么内容要多讲;什么内容讲方法,什么内容讲技巧;什么内容重过程,什么内容重结果;什么内容需预设,什么内容可生成。笔者参加了江苏省“心桥杯”六校教改联盟――“推开问题的大门”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上课的课题是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六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一)6。1线段、射线、直线”,现以这一课时为例,对上面教学设计纠结的理解进行阐述.

1什么内容要“少讲”,什么内容要“多讲”

课堂上讲得多与少,与诸多因素(如课型、课题、学情等)有关,对于学生自学或通过合作学习(通力合作、分工合作、交流合作)能解决的问题,通常不讲或少讲;对于学生比较纠结或难以解决的问题,要引导、支持,不但要讲,而且要变式、延伸、拓展,讲深讲透。过去实验稿课标强调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所以有些教师走极端,本来一看就会的简单问题也要让学生合作学习,在课堂上不敢开口讲,很忌讳“讲”,到了谈“讲”色变的程度。把“少讲”或“不讲”作为教学的一个“硬性”指标,上课该讲的也不敢讲,本来教师一句话就可以点明的问题,非要跟学生“兜圈子”、“捉迷藏”,似乎都较着劲比谁更“少言寡语”,与过去一讲到底的“灌输”式、“填鸭”式正好背道而驰.

线段基本事实的应用.

打开中国地图让学生指出飞行两个城市的最短路径.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应用数学知识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的帮助,说明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

挑战题组:

题1:如图1,一只蚂蚁从矩形的一个顶点A爬到另一个顶点C吃糖果,请给蚂蚁指出一条爬行最短的路径.

如图2所示的正方体ABCD―EFGH中,在点A处有一只蚂蚁,在点G处放有一颗糖,蚂蚁怎样从正方体表面爬行,才能最近到达顶点G呢?

设计意图考虑到新、旧知识的关联性、系统性和完备性,整合了一道运用正方体展开图与线段基本事实解决的综合问题2。由于这道题是立体几何与平面几何的综合,对于几何刚起步的七年级学生来说,难度系数大,为了体现学习的有效性,必须降低难度,所以设置了阶梯题1。在题1的铺垫下,学生很自然的联想到前面知识同类问题的处理方法,将正方体中含有点A、点G的两个面展开到同一个平面上,如图3,化归题1解决。展开时可有三种不同的形式,这里不是重复,必须“多讲”。“多讲”的主要意图有四:一是让学生增强思辨性、分类性、多元性和探究性,看似一样,其实果真不一样,它们分别是三视图两两组合(主侧、主俯、侧俯)的三种不同形式;二是为了让学生得到长远的发展,给学生积累难得的资源。若将“正方体”改成“长方体”,六个面不全相等,则必须要全面考虑按主侧、主俯、侧俯三种形式展开的侧面图,运用勾股定理分别计算,通过比较三者的大小,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三是教育均衡不是指把好学生的成绩拉下来,相反,要想方设法给他们的思维含量更高,增加优等生值得思考的问题;四是现在的多讲,就是为了将来的少讲,乃至于不讲.

图3基于学习目的达成,该讲则讲,但不要为讲而讲。核心知识、重要问题,需要舍得花时间,把问题给学生讲清楚。例如,已知A、B、C三点在同一直线上,线段AB=a,线段BC=b(a>b),点M、点N分别是线段AC、线段BC的中点,则线段MN长是()。A。0。5a;B。0。5b;C。0。5(a-b);D。随点C位置而变化。要分两种情况画图、求解,通过结果让学生知道MN的长只与线段AB的长有关,而与点C的位置无关。为了让学生加深对该题的理解,采用变式训练。把原题中改一个字母,将“点M是线段AC的中点”改为“点M是线段AB的中点”,问结果还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要帮助学生分析、对比、归纳、小结这一改迥然不同的本质所在;同时,这个问题待讲到6。2角时,教学中利用“线段角通性”特点发现研究线段的方法、结论与研究角的的方法、结论具有一致性。有些问题无需“多讲”,只要教师引导学生平时注意多观察、留意我们周围的生活,有许多数学问题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例如,下列各对量中,不具有相反意义的是()。A。胜3局与负3局;B。增产400kg与减产400kg;C。向东走100m与向北走100m;D。转盘逆时针转5圈与顺时针转5圈。只需学生对概念“相反意义”的理解,不讲同样能做对,否则,讲得再多不理解,还是不会。为了积极推进素质教育,让那些死教书、教死书的人不沾光.

2什么内容讲“方法”,什么内容讲“技巧”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方法是数学的行为。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不用置疑,它贯穿于教学目的达成的始终,恰当的数学技巧是理解思想方法的助推器,所以技巧是重要的,方法是必要的,思想与技巧同存.

引导学生探究直线基本事实.

已知点A、B.

探究1:过点A可以画几条直线?

探究2:过A、B两点可以画几条直线?

拓展探究:过同一平面上三点A、B、C中的任意两个点画直线,可以画几条?

设计意图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过两点能且只能画一条直线,这学生容易探究得到。所以在此基础上很有必要再上一个台阶,挑战在同一平面上过三点可以画几条直线。让学生从实践、操作――猜想、验证――归纳、反思中,体验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内涵;同时,学生的漏解,反过来加深学生对“三点共线”的理解,追究学生依据一定的知识、数学思想方法,对直线的基本事实形成较为深刻的认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学习几何,当题中没有给出几何图形时,我们必须根据题意,分析问题,补出图形。若画出的图形不唯一,则必须大胆提出问题,按同一标准补出所有符合题意的图形,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然后,逐一分类解决问题.

图4《课标》由“二基”增加到“四基”,突出了基本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是数学的本原、精髓、灵魂,它能体现一个中心,集中反映一个问题的内在本质。例如,如图4所示,数轴上标出若干个整数点,每相邻两点相距一个单位,点M、N、P、Q分别表示整数m、n、p、q,且q-3m=13,则原点O在点()的位置。A。点M;B。点N;C。点P;D。点Q。主要运用变中有不变的思想,抓住技巧q=m+7解决问题。又如,一条公路上有相距180km的A、B两个村庄,从A村出发的一辆汽车的速度为54km/h,从B村出发的一辆汽车的速度为36km/h。两车同时相向而行,经过几小时后两车相距45km?讲好后,将题稍改:一条公路上有相距18km的A、B两个村庄,从A村出发的一辆汽车的速度为54km/h,从B村出发的一辆汽车的速度为36km/h。两车同时同向而行,经过几小时后两车相距45km?原题是行程中的相遇问题,得考虑究竟是相遇前两车相距45km,还是相遇后两车相距45km。改编后,得考虑是快车在前,还是慢车在前。这里,情形不确定,必须分情况讨论。原题分类(相遇前、后)标准呈显性,改编题分类(车辆顺序)标准呈隐性。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考虑两车行驶几小时后,其中一辆汽车进入服务区C休息20分钟,就会变得更精彩,一来要考虑是相遇前进入服务区还是相遇后;二来要考虑计算汽车行驶的路程时,要不要减去停留时间。不管怎的,变形的方法可有多种,但本质只有一个,最终都归结为相遇或追及问题。在这里,既运用了方法,又运用了技巧,是方法与技巧的集中体现,不可单一,如只用技巧,我们在用小结结论,相遇问题时,有速度和乘以相遇时间等于行驶路程,就容易出错,就必须对方法有没有在途中停留、相遇等的理解与考虑。方法与技巧的运用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它们之间有着辩证的统一。如若2a-b=5,则多项式6a-3b的值。方法一般有整体法、方程法和特殊值法等,实际上,每一种方法都是一种技巧,靠“死拼硬磨”是不管用的。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与掌握离不开对问题形成过程的深度思考,它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

现在,你能回答图9中有几条线段吗?请用字母表示出来.

请同学们自主学习课本P147最上一段。你能类比线段,用字母表示射线、直线,知道用字母表示它们的注意点吗?掌握线段、射线、直线的联系与区别吗?提出你的疑问.

问题1:为什么表示线段、射线、直线时,一般都要在字母前注明“线段”、“射线”、“直线”文字?

因为用两个大写字母表示的线不唯一,不用文字加以区别,只写两个大写字母,人们很容易混淆,无法确认它究竟表示的是线段、射线、直线中的哪一个,所以必须写明文字加以区分。同样,用小写字母表示线段或直线,也必须在字母前注明名称.

问题2:为什么表示线段、直线的两个大写字母可以交换位置,而表示射线的两个大写字母不能交换位置?

因为表示线段、直线的两个大写字母不分主次,是等价的,所以它们可以互换位置;而表示射线的两个字母不等价,前一个是端点字母,后一个是射线上的任一点的字母,表明射线的延伸方向,所以不能互换位置.

设计意图学生在小学四年级(上册)就认识了线段、射线、直线,了解它们各有几个端点、是否可以延伸与度量,初步知道了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为了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线段的表示法不枯燥、有新鲜感,精心设计了生疑、释疑、问疑、答疑4步教学,这无疑给学生以刺激,引起学生的思维“冲浪”,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习目的的有效性,变“平淡无味”为“色香味俱全”。重点对线段表示法进行合理讲解,使学生对线段的表示法有了一定的系统认知能力和迁移能力,感性认识有了相当的积累,理性认识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后,推广并验证线段上有n个点表示线段的方法;在学会了线段的表示方法后,让学生类比给射线、直线取名。通过动画演示线段、射线、直线三者之间的关系,加深学生对这三者表示方法联系与区别的理解。预设线段的表示方法,生成表示线段方法的疑惑是诱因,引起思维冲突,乘势掌握射线、直线的表示方法是目的.

生成可遇而不可求,一切随“缘”而来。在探索“过同一平面上三点A、B、C中的任意两个点画直线,可以画1条”时,学生生成了问题“过两点画直线,怎么又一条直线经过三点?”教师站在学生旁慢慢地等待,给学生留足思维的空间,让他们充分思考、释疑:过A、B两点画直线AB,这时,直线AB经过点C;过B、C两点画直线BC,这时,直线BC经过点A;过A、C两点画直线AC,这时,直线AC经过点B。所以画了3条直线AB、直线BC和直线AC,不过这3条直线互相重合。因此,我们是过两点画直线,而绝非要过三点画直线,只是过两点画直线经过第三个点而已。意外的生成,精当的回答,赢得了全班一片喝彩声.

“小结与思考”环节.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学过的线段、射线、直线的各自表示方法,以及线段、直线的两个基本事实.

1。通过填表1,从图形、延伸性、能否度量中,进一步掌握线段、射线、直线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表1名称1图形1端点个数1延伸性1能否度量1表示方法1基本事实线段112个1不延伸1能度量1线段AB或BA,线段a1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射线111个1向1个方向无限延伸1不能度量1射线AB1直线110个1向2个方向无限延伸1不能度量1直线AB或BA,直线m1两点确定一条直线2。参照表1审查一下,我们已经对“线”知道了什么?生口述(生成),师整理(预设).

直线、射线、线段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从直线中分离出线段和射线,线段和射线都是直线的一部分。它们都是由无数个点构成的,在直线上取一点,则直线可分成两条射线;取两点,则可分成一条线段和两条射线;把线段向两方延长或把射线反向延长得到直线。直线无端点,长度无限,表示直线的两个大写字母无序;射线有一个端点,长度无限,表示射线的两个大写字母有序,端点字母在前,射线上其它任意一点字母在后。只有端点、方向都相同的射线,才表示同一条射线;线段有两个端点,可度量长度,表示线段的两个大写字母无序.

3。看图、说图、画图比赛.

图10图11比赛规则:同桌两人,一人面向屏幕,另一人反向。看屏幕的人说图形给反向的人听,反向的人在纸上画出图形;完成了图10,交换位置再完成图11,完成得最快的一组获胜.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打破常规(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请与大家分享),创造性地运用预设的形式对本节课进行归纳小结。预设填表帮助学生重拾记忆,搭建新、旧知识联系的桥梁,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信息化,加深学生对线段、射线、直线联系与区别的理解。通过提出注意点的方式,再次提醒学生注意本节课的“事故频发地”,是对重点、难点的进一步突破。通过比赛的形式,训练学生根据文字语言画出图形。开放的课堂,五彩缤纷,赋予了学生好动、好奇、好玩的学习激情。由文字语言向图形语言转化的过程就是一个大脑对符号信息加工、整理的过程,是一次经过大脑深层次理解的过程,是一种创新,很受学生青睐。把学生较快领进最近发展区,有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真情流露,形成新知生成树,导入更新发展区,圆满达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开创了另类课堂小结的先河.

上一篇:分类链接逐层整合 下一篇:阿基米德折弦定理及其推论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