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渡型社区教育的内涵、挑战及其对策研究

时间:2022-09-30 10:30:11

过渡型社区教育的内涵、挑战及其对策研究

摘 要:过渡型社区是从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过渡的中间型社区,过渡型社区教育就是在过渡型社区内开展的教育活动。过渡型社区教育不仅具有服务性、针对性、现实性等社区教育的基本特性,还具有示范性、传承性、融合性等特点。过渡型社区教育在教育内容、形式、时间安排、成效以及师资建设等方面都面临着挑战。为顺利开展过渡型社区教育,可以从特色化社区建设、师资建设、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以及针对性教育活动的开展等几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迎接挑战。

关键字: 过渡型社区 过渡型社区教育 挑战 路径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动迁户农民转变为居民,进入社区生活和工作,过渡型社区即城市化过程中由动迁户居民构成的中间型社区,它既有农村社区的特性,又有城市社区的特征。过渡型社区教育是提高社区文明,提高居民素质的重要举措。厘清过渡型社区教育的特点并阐明分析过渡型社区教育面临的挑战,不仅有利于澄明过渡型社区教育的发展路径,而且对促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过渡型社区教育的内涵

过渡型社区是指在社会发展城市化过程中由动迁户居民组成的社区,它是区别于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的特定社区。过渡型社区教育是指在过渡型社区内开展的教育活动。过渡型社区教育具有社区教育的服务性、针对性、现实性等基本特点,同时它还具有一些自身独有的特征,如示范性、传承性、融合性等。

首先,过渡型社区教育具有服务性。过渡型社区教育是非盈利性质的教育,其根本目的在于帮助过渡型社区的居民提高综合素质及精神境界,培养其归属感及主人翁精神。也就是说,通过过渡型社区教育,使“社区成员在长期的交往中逐步形成共同的理想目标、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信仰和归属感,即形成了某一种共同的‘社区精神’。”[1] 其次,过渡型社区教育具有针对性。是指过渡型社区教育是有目标指向的教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下,和谐是过渡型社区教育的逻辑起点和最终归宿,但和谐社区不是同一社区,而是有地方特色的社区。过渡型社区教育的目标是健康、成熟的和谐社区,一个“社区与政府、社区与企业、社区与社会、社区与生态、社区与群众等各个层次关系处于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的社区。”[2] 第三,过渡型社区教育具有现实性。通过过渡型社区教育,可以引导社区居民追求高尚的理想和目标;扎根于现实实际,逐步规范和影响社区居民的行为模式。第四,过渡型社区教育具有示范性。 示范性主要是指过渡型社区教育对其他社区建设的影响作用。积极来讲,一个过渡型社区的教育工作开展的好,组织的好,就会为以后类似的社区建设树立良好形象,反之,以后类似的社区建设就会遇到阻力,甚至会降低政府在民众心中的认同感和信任度。第五,过渡型社区教育具有传承性。就是说过渡型社区教育在应对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冲击过程具有传承传统文化的功能。据调查,过渡型社区中外来人口高达50%左右。[3] 因此,过渡型社区居民自然要承受现代文化与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及本土文化的冲击。通过过渡型社区教育,他们积极地吸取精华,扬弃糟粕,在社区转型过程中传承、保存了传统文化。第六,过渡型社区教育具有融合性。在过渡型社区,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相遇、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的撞击,这些必然存在的矛盾造成了多元文化并存的格局。过渡型社区教育有助于促进文化与文化的融合,满足不同居民的精神需求,提升社区居民的整体素质。

二、过渡型社区教育面临的挑战

过渡型社区居民一方面为了适应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的融合,另一方面又为了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展现自我人生价值,对过渡型社区提出了较高的教育需求。并且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时间安排以及技能培训等方面对过渡型社区教育提出了挑战。

1、 教学内容层面

过渡型社区居民多来自分散的农村,他们在地域、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及生活经验的不同,使得整个社区居民的受教育意愿与受教育目的呈多元化状态。据调查,过渡型社区居民鼓励开展并愿意接受的教育内容主要集中在科学常识、法律知识、卫生保健以及家庭安全知识上。大多数居民选择的是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教学内容。目前过渡型社区开办的课程并没有征求居民的意见,只是社区教育组织者的个人想法或是政府部门的硬性规定,主要有“职业谋生型、文化消费型和主体发展型”三个层次。[4] 过渡型社区教育在教学内容上面临着多元化发展的挑战。

2、 教学形式层面

过渡型社区大多是由农村动迁新建的,社区居民的文化水平不高,甚至有些居民呈现一定程度的文盲状态,所以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或是主题研讨对他们来说,听不懂、学不会,当然就无法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居民在选择教学形式时更倾向于直观性教学手段,如通过专题讲座、观看录像以及文体活动等。换句话说就是多数居民希望通过新颖、生动、精彩的方式获取知识,这与当前单一的课堂教学的形式形成了鲜明对比。

3、 教学时间层面

过渡型社区居民在教育活动时间上呈现零散性要求。对过渡型社区居民来讲,有的人在失去土地的同时就变成了无业人员――时间相对充裕;有的人在失去土地后找到了其他的工作――时间相对较少。虽然超过半数的社区居民愿意在白天参加社区教育活动,但也有四分之一左右愿意在周六、周日参加,还有一些居民由于工作关系只能选择在晚上参加社区的教育活动。过渡型社区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它必须兼顾社区居民的生产、生活,它必须在协调好教育时间与生活时间的前提下开展。

4、 教学成效层面

农民出身的过渡型社区居民职业技能水平差,就业压力相对较大,他们接受再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学一技之长,为再就业做准备。从这样的学习目的看来,过渡型社区居民更注重学习内容的实用性与技能性,对他们而言,“他们的要求是真真切切的,所以他们也希望这些需求能够得到的的确确的满足与实现。”[5]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不可否认我们必须不断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增强个人技能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缺乏实用性的社区教育,只能是满足少数人的经济利益需求,不可能调动社区居民的参与欲望和激情。

5、 师资建设层面

目前看来,在过渡型社区教育师资建设上,还存在着许多不足。首先,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基层工作者,都缺乏对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视。思想上的不重视严重影响了资金投入、人员保障以及教育成效的评估;其次,教师本身素质不高。过渡型社区教育从教人员大多是当地农民,可想而知,有相当部分的人没有或很多接受过系统的社区教育培训,其培训效果自然无法达到社区居民的需求;第三,过渡型社区的师资相关制度不健全。社区教育在我国开展只有十年,过渡型社区更是近几年城市化进程中的产物,所以没有可直接借鉴的过渡型社区教育相关的师资制度。管理、培训以及奖励等制度的不健全,必然会造成过渡型社区教育师资的不稳定。

三、过渡型社区教育的路径澄明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过渡型社区居民对过渡型社区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解决过渡型社区顺利转型过程中的矛盾,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过渡型社区教育进行路径澄明,以适应过渡型社区居民的教育多元化需求。

1、 建设特色化过渡型社区教育,满足社区居民的多元化需求

进行特色化过渡型社区教育建设的首先任务是开发本土化过渡型社区课程,本土化过渡型社区课程是指根据社区的实际情况突出地域性、乡土性的课程,它一方面积极挖掘本土资源,有助于实现社区教育资源课程化,另一方面又针对不同过渡型社区的具体现实,有助于实现过渡型社区实践活动的课程化。其次,建设特色化过渡型社区教育还应认真分析社区特点,在完成基本知识性教学的同时,进行特色化社区文化建设。如江苏省胜浦镇新盛社区结合社区内老人较多――约占社区常住人口的17.9%――的特点,开展的“阳光老人”工程,把其作为社区的特色文化建设,在社会上起到了良好的引领作用;再如江苏省胜浦镇最大的社区――浪花社区,根据其外来人口众多――本地居民约4500,外来居住人口已超过7000人――的特点,成功启动并坚持的“互动型”社区建设,不仅体现了社区的人性化管理,而且营造了一种和谐的社区氛围。

2、 建设过渡型社区教育师资,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合理共享

要进行过渡型社区教育,必须全面完善过渡型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首先,教育管理部门应该派专人负责社区教育的师资建设,积极扶持并培养过渡型社区教育的师资队伍。其次,制定合理有效的管理制度与培训机制。完善的保障体系,可以为建设高素质、高技能的师资队伍提供有力支撑。第三,在培养专职教师的同时,积极聘用兼职教师,发掘潜在的教育人力资源。潜在的教育人力资源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指社区内部人员;二是指过渡型社区附近的高校资源。对于前者,可以通过社区聘用、公考公招等形式进入教师队伍;对于后者,则可以通过社区聘用,专家讲座等方式引入。这样一来,既能缓解过渡型社区教育师资队伍的压力,又能引入先进的科研成果,推动社区建设。

3、 运用现代教学技术,便于灵活安排教学时间

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日趋成熟,为过渡型社区教育提供了便利。多媒体技术的普遍应用,可以还原教师上课的情境。录制下来的教学光盘,可以为不同时间段的社区居民提供同等的教学,便于社区居民灵活安排个人学习时间。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社会教育的开放性和灵活性。远程教学的实现,也可以帮助社区居民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的学习。

4、 开展多类别、针对性教学活动,体现社区教育的实用性

过渡型社区教育的对象是社区全体居民,目的在于提升社区整体的居民素质。然而,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群接受社区教育的目的、内容要求以及形式都不尽相同。如,对老年人而言,重在休闲娱乐;对青少年而言,则以提升个人素质为主;对失业者而言,学习的目的在于重新获得一份工作,所以学习重点是一技之长,或是技能培训;对在业者而言,重点是从业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培训,目的是为了提升工作技能;对家庭主妇而言,目的在于获悉生活常识,掌握安全信息;对外来务工人员而言,则重在学习地方法律法规,以及个人生理卫生知识等。结合社区的建设目标,针对性地展开个性化的教育,过渡型社区教育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庆龙, 冯杰. 论社区文化及其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5).

[2]、[3]、[5]郭彩琴, 丁立新主编. 过渡型社区教育理论与实践[M]. 苏州大学出版社. 2010:20、18、95.

[4] 张广斌.价值定位与内容选择――社区教育研究新视野[J].职业与技术教育,2005(31).

作者简介:

周晓琴(1975-),女,重庆垫江人,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学部助理实验师,主要从事研究英语教学、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研究。

李 江(1982-),男,河北衡水人,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生 .主要从事当代中国教育改革与研究,教育基本原理研究。

上一篇:农村薄弱学校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下一篇: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