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产业背景下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时间:2022-09-30 09:13:15

创意产业背景下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是培养创意产业人才的重要途径。为了适应社会对创意人才的需求,高职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与创意产业的发展相结合,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意思维;培养学生的跨界思维、合作能力;加强学生人文素质和创意实践能力培养。

创意产业艺术设计人才培养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由于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也造成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发展创意产业不仅能够促进经济增长,而且能够实现资源创新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新途径。目前,我国提出了发展创意型经济的国策,各级政府积极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建立了一批创意产业基地。在创意产业中,艺术设计行业占有很大比重,因此,对创意型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是培养创意产业人才的重要途径,为了适应社会对创意人才的需求,高职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与创意产业的发展相结合,以提高专业教学质量。

我国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有多种层次,既有研究生、本科生,也有高职生、中职生,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的是创意产业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既要突出职业性和实践性特点,又要与本科生、研究生有所区别。培养创意产业高技能人才不仅要注重创意能力,而且要注重实践能力。因此,要培养新一代技能型创意人才,必须改变传统的培养模式。

一、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是教与学的关系,学生处在被动接受的位置。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的知识有很大局限性,造成的后果是用单一的思路解决问题,得到的是一个标准答案,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改变教学模式,让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学习,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应当是平等、互动的关系,学生要学会独立思考,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要互相交流,努力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尝试用不同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作为教师,我们的任务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特见解和主观能动性。学生学会了怎样学习,才能成为不断学习、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意型人才。

二、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

“创意”是创意产业的核心。创意既可以是某种点子、想法,也可以是某种策划或思路。一个创意是否成功,是要靠市场来验证的,一个适合市场化经营的行之有效、切合实际的创意才是成功的创意。艺术设计教育要注重学生创意思维的培养。创造力是每个人与生俱来都有的,只是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受到外界因素影响,逐渐磨灭了这些天赋。我们看到儿童画的时候,都觉得很有创意,但孩子到了初中、高中阶段,绘画中呈现出来的创意似乎消退了,而注重的只是技法。由此看来,这跟教育方式是有关系的。如何培养创意能力也是个问题,很多人说创意是没法教的,但我不这么认为,创意的培养虽然没有公式可循,但我们可以通过改变教学模式,去启发引导学生的创意能力。让学生参与项目设计的全过程,在项目过程中认识自己创意能力上的局限性,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提出不同的观点,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入到创意设计中,探讨不同的创意形式,坚决反对抄袭与设计的程式化。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意思维的有效方法。

三、培养学生的跨界思维、合作能力

“跨界”是指突破原有事物质的范围,发展生成新的事物。文化创意产业的“越界”是指根据产业的发展要求,不断进行细分,创意产业中既有设计、研发、制造等生产领域的内容,也有艺术、文化、信息、休闲、娱乐等精神心理服务活动的内容。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我们的学生真正做到“一专多能”。文化创意产业领域是多元化的,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一些新技术、新行业不断涌现,我们创意的空间也不断扩大。现代社会,一个人不可能从事一项职业,作为创意设计人才,除了要掌握“一专”之外,还要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具有跨界合作的能力,甚至可以是一身多职。在教学中,可以组织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同学组成小组,共同完成项目。通过合作,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影响,通过团队的力量来锻炼学生的跨界思维、合作能力,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体创意与集体智慧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四、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具有良好的文化底蕴和知识结构,是创意人才不可或缺的,也是决定创意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高职创意人才除了要有熟练的设计技能,还要有丰富的文化知识。通过合理配置必修课、选修课,加强学生文化素质培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工作室、模拟公司等形式,组织学生参加创意竞赛,参与设计项目,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扩充知识,提高个人素养;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把优秀的企业文化引入校园,为学生适应创意产业发展需求打下基础。

五、注重学生的创意实践能力培养

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培养的不是单纯的艺术家,也不是只懂得简单技能的工匠,而是具有文化素养的创意型高技能人才。高职教育的特点是重技能,不能像本科生、研究生一样偏重于理论研究,但目前有很多高职院校,在艺术设计实践教学过程中,片面重视技巧的培养,在创意思维方面却十分薄弱。这种培养模式导致学生只注重刻板的技法,学习过程中容易养成不动脑、不思考的习性。比如,目前很多院校的课程设置,电脑软件课程偏多,学生过分依赖电脑,设计作品东拼西凑,毫无创意可言,这非常不利于创意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设计实践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要使创意设计作品符合市场需求,进行校企合作,参与企业实际项目设计是非常有效的方法。校企合作应以创意产业的特点为前提,树立开放办学的理念,通过校企合作实现教育与产业的融合,采用各种形式开展与企业的项目合作。通过合作将创意产业的价值观引入课堂,促进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相互认同和相互渗透。要充分发挥高校教育资源在文化创意产业培养中的主导优势,努力寻找与文化企业联合办学的结合点,以互惠互利原则,建立各种联合办学方式,让企业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中来,使我们的教学更加符合企业和市场需求,从而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中国的创意产业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一批“创意城市”“创意园区”应运而生,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创意产业所需人才,就要改革传统的的人才培养模式,整合资源,进行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与规划。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必将完成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走上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张京成.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9)[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2]雷春.学习共同体——大学教学组织的创新模型[J].教师,2009,(10).

[3]刘芳.论创意人才培养与创意型教师[J].职业教育科学研究,2009,(11).

上一篇:谈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制作 下一篇:探讨少儿美术教育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