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历史教学中学生积极心理氛围的营造及措施

时间:2022-09-30 06:48:24

浅析历史教学中学生积极心理氛围的营造及措施

摘 要:在历史教学改革形势下,需要转变教师观念,从学生心理、师生关系、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教师魅力等全方位对学生施加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历史教学;积极心理氛围;构建;措施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一场深刻的教育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等方面成为新形势下教师面临的崭新课题。

百度词条对“心理氛围”的解释为:组织内部以群体意识为主要内容的对组织、对工作、对内部人际关系以及对组织外在形象认知和感受的综合反应。据此,可以认为,学生积极心理氛围的营造,就是要通过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控制和引导,通过对课堂氛围、学生心理、师生关系等各方面的综合把握,形成班级和学科学习的正能量,为提高教学效率创造条件。

一、众生平等,营造和谐的师生氛围

有教育学家曾经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关爱就没有教育。“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应转变角色,成为学生的朋友,才能让学生感到轻松、安全、愉悦、敢于真实地表现自我,勇于发表见解,善于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如,课堂上,提问用“请问”“请回答”“请思考”“请坐”等语言,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尊重;对班内学生用“我们”“我们班”,强化师生一体的认同度。以尊重学生独立人格和个性化发展为基础,采用幽默化的方式处理,可以营造更和谐、向上的学习氛围。

二、培养兴趣,营造主动的学科氛围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都十分注重兴趣的作用。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柏拉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条件之一。兴趣是学习的原因、动力,又是学习的结果。”现代教育理论指出,让学生对获得知识本身产生兴趣是教育的一项主要任务。因此,教师要采用各种手段和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一种需要,感受到学习是一种乐趣,从而使学生产生尝试的冲动和愿望,以乐学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增强记忆力,促进学习能力的提高。在历史教学中,灵活的导课,恰当的教学方法,语言的直观性,直观的教学手段,巧妙的板书设计,丰富的历史史料、乡土教材,注重实践的动手课堂等均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积极情绪,营造亲师的学习氛围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生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能‘自由地呼吸’。”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除了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外,教师的非智力因素也是重要因素,教师的教学情绪、教学心态、责任心和上进心,学生对社会、对家庭、对人生的看法,教师的喜、怒、衰、乐、忧、恐、惊等情绪等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课堂教学。

激情教学:生活邋遢、不修边幅、衣着不整等会使课堂无精打采,没有一点朝气。用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教学,精神饱满、精神焕发地走进教室;用洪亮的教学声音、优雅的教学手势,会让学生学习时如沐春风,激发学习的热情和激情。

微笑教学:教师表情冰冷会拒学生于千里之外,而面带微笑、语气平和,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注意,让学生产生亲近感,爱学、乐学该门学科,培养学生的兴趣。

修养教学:教师在课堂上要表现出良好的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不仅仅能在教学上渗透德育,而且会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对教师敬重,听从教师的安排,爱上学习。

四、多彩课堂,营造自主的课堂氛围

“教的最高境界是不教”,教育的真谛在于“教会学生学习”,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一讲到底,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念、学生记,传统的教学方式显然已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转变教师职能、转变教学方法成为必然的选择。

1.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DJP(导学讲评式教学)教学为载体进行新教学方法的探索

DJP教学理念的主要教学环节是“导学、讲解和评价”,其基本理念有“先学后教、以教促学;先思后启,以启促思;先讲后评,以评促化。”

以DJP教学理念为引导,采用以下几个步骤进行教学尝试:

(1)教师设计制作学案,包含本课基础知识和重、难点知识,重点知识以填写形式呈现,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教材内容,完成学案内容,初步建构知识基础。它有利于学生结合初中已学史实,初步构建教材的知识结构,确定教师上课的方向和重、难点。

(2)课前2分钟要求学生疯狂式朗读本学案中已完成填空的重、难点内容,加强对重、难点知识的再认识。

(3)教学中教师梳理本课的历史线索和基本概念,突出历史阶段特征和历史规律,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小组代表向全体学生展示对学案内容的理解,并提出自己存在的问题。

(4)教师将学生问题及需深入挖掘问题写在黑板上,由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得出结论。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小组内交流,选出代表全班交流。

(5)3分钟重、难点知识记忆,3分钟重点知识课堂练习。

2.以问题为中心,开展任务型历史教学

在历史教学中,以问题为载体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动机,培养学生长期的思维习惯,解决当前学生“学而不思”“记而不思”的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任务型的教学,满足学生学习的欲望,让他们感到学习是有意义的,课堂贴近考场,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1)要求学生对内容进行课前预习,基本了解进行教材的相应内容。

(2)课堂引导学生自主构建教材知识体系,一人上黑板。其他学生经过讨论后,对该生体系进行修补,并说出修改理由。

(3)教师提出内容,要求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历史信息提取及概括相应主张,培养学生提取历史信息和归纳、概括等能力。

(4)对教学重、难点,教师设计历史问题进行突破,以易到难,层层递进,并将需要联系和扩张的知识设计成问题。

(5)寻找近年高考或模拟题进行课堂练习。

五、学法指导,营造高效的学习氛围

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往往停留在初中学习“背多分”的基础之上,对高中阶段要求的“获取和解读信息”“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理解历史事实”“描述和阐释事物”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等能力缺乏基本的认识。这就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将学法指导贯穿于历史教学之中,紧扣教材,指导学法,注意过程,概括学法。如,对教材材料的处理中,培养学生提炼材料信息的方法,通过历史小专题的设计,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联系法、归纳法、比较法、概括法等。

历史学科由于知识众多,线索繁杂易混,记忆困难,而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原因、性质、影响、结果等分析能力也十分欠缺,在学习中,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忽视对历史阶段、历史线索、历史概念的学习。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可以采用教师示范方式,对历史记忆方法进行培养,突出对历史阶段、历史线索的指导,要求学生使用知识体系构建法、图表法、对比法等方法将看似零散的内容串在一起,从中找出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和规律。通过打乱教材的模块、专题化设计,将专题与通史教学结合,能让学生从横向和纵向更好地把握历史,培养能力,增强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效率,适应高考的需要。

(作者单位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中学)

上一篇:初中物理实验的几点发现和体会 下一篇:浅谈读写结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