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试题特点及备考建议

时间:2022-09-30 05:33:39

高考地理试题特点及备考建议

笔者对2016年各套高考试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结合多年高三教学经验,谈谈2016年地理高考试题特点及今后复习建议。2016年高考地理试题与2015年相比,难度基本持平。对于文综试卷来说,地理学科仍然是“瓶颈”,特别是主观题部分,成为考生丢分的“重灾区”,地理得分仍是文综得高分的最关键部分。总的来说,2016年各套高考地理试题以能力测试为主导,注重对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基本思维品质的考查。在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事件的同时,注重考查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释、评价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说,2016年高考地理试题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一)注重对主干知识的考查,不回避重点内容

各套试卷主要考查了气候、天气系统、农业、工业、人口、城市、资源、环境等高中地理的重点内容,突出考查了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部分主干知识的考查情况见下表。

1.气候及天气系统

(二)突出对能力的考查,符合高校选拔人才的需求

对考生能力的测试,是高考永恒的主题。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化是高考命题所要达到的目标。2016年各套高考地理试题充分体现了 “坚持能力立意,旨在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地理素养,即考生对所学地理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与基本观念分析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的命题指导思想。今年的高考试题没有直接考查知识点的原题,所有试题都是首先为考生提供背景材料、图表等,让学生产生新的情境,解答新的问题。这就要求考生具有获取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论述和讨论地理问题的能力等。

如天津卷第5题:读图1,回答问题。

以下四图中,与该省人口增长率变化过程基本符合的是( )

将图1中各柱顶上的点连接成平滑的曲线,如图2所示,曲线的斜率就是人口增长率,这样就很容易得到正确答案D。人口数量增长与人口增长率的关系,类似于物理上的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还类似于数学上的函数与导数的关系。

水土流失给河流带来大量泥沙,所以泥沙丰富的主要原因就是水土流失的原因。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自然原因:地面坡度大,降水丰富集中且强度大,地表物质疏松,地质灾害频发。

人为原因:根本原因――人口增长迅速,人地矛盾突出。直接原因――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破坏植被。(注:人为原因是造成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该题解题的关键是能够联系到水土流失的原因,这就要求考生有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

(三)考查社会生活,理论联系实际

纵观各套高考地理试卷,几乎所有试题的材料都来自现实生活,纯理论的试题几乎没有。国内外的重大时政和社会热点问题,更容易成为高考命题的材料来源。这就要求考生理论联系实际,用地理学科理论来理解、剖析社会实际生活。与前几年相比,2016年考查热点的试题偏少,对一般的社会现象剖析偏多。

(四)重视图文结合,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

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图文结合型的题目所占的比重较大,北京卷、江苏地理单科卷是题题有图,这符合地理学科的特色。解答有些试题时,只需要将图中的信息提取出来,用文字表述即可。如:全国卷Ⅱ,第37(1)题描述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考生只要对照图例,认真读图即可得到正确答案: 20世纪70年代(1976年),栖息地连成一片;到80年代后期(1987年)面积退缩,碎片化严重;90年代至21世纪初(2000年),栖息地面积碎片化趋势减弱,分布范围有向北、向西扩展的趋势。

有些试题要求考生认真阅读图表和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仔细揣摩,才能获取答案。如江苏卷,第27(3)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各地每年都要经历一次强度不等和历时不同的干旱,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严重的干旱可能对湄公河河口三角洲地区产生的影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生做题时要想到气候包括两个基本方面――气温和降水,这样就容易得到干旱原因的正确答案:冬半年盛行东北季风,降水少;气温高,蒸发旺盛。干旱产生的影响,首先要想到缺水,还要想到河流径流量减少给河口地区带来的后果: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土壤盐碱化加剧,水质变差;来水来沙减少,使沿岸土地肥力下降,河口附近海域渔业资源减少;海水入侵,海岸侵蚀加剧;湿地减少、影响动植物的生长与栖息;下游生态环境趋向恶化等。这样就得到了正确答案:河口受海浪侵蚀作用,三角洲后退;工、农业生产缺水,生活用水困难;海水倒灌,生态环境恶化。

(五)自主命题省份,有考查本省区地理概况的试题

2013年以来,江苏卷每年都有考查江苏地理的试题。2013年第28题,以江K地理为背景材料,考查了城市化概念、特点、发展战略等知识,共14分;2014年,第19~20题,考查了江苏省茶树种植条件,共6分;2015年第29题,以江苏地理为背景材料,考查了城市的分类、影响地价的因素等知识,共13分;2016年第29题,考查了江苏的交通知识,共13分。 2016年天津卷的1~4题考查了天津地理,共16分。2016年上海卷的17、18、22、39~42题,涉及上海地理,共24分。

(六)个别试题超出了《考试说明》的要求

《2016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地理考试说明》只强调“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没有提到人口迁移的影响,而第28(3)题,大量外来人口对攀枝花“阳光花城”兴起有哪些积极影响?考查了人口迁移的影响,明显超出了《考试说明》规定的范围。

(七)个别试题在答案的严密性等方面还存在着瑕疵

尽管2016年各套试卷的命题都十分成功,但还存在着美中不足之处:

1.有些试题答案不完整、不灵活

全国卷Ⅲ第44题,分析导致长江刀鱼资源衰竭的原因并提出保护措施。长江刀鱼资源衰竭的原因之一:大坝建造阻隔了洄游通道,造成部分刀鱼不能到达产卵场所进行繁殖。标准答案中,没有这样的答案要点。

江苏卷,海洋地理第(1)题:(马六甲)该海峡南侧海岸类型以____________为主。标准答案为“淤泥质海岸”。这里沿海附近是沼泽地,为冲积平原,确实是淤泥质海岸,但此处位于热带地区,淤质海岸往往发育成红树林海岸,因此我认为若考生的答案为红树林海岸、生物海岸都应该正确,但标准答案中没有说明考生如果这样答能否给分。

上海卷第49题,简述怒江州经济发展可以采取的对策。

标准答案: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林果业及初级农产品加工业;利用国家级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资源,适度发展生态旅游业。

笔者认为答案要点还有以下部分:保护植被,恢复天然林;修建水库,开发小水电;发展立体农业;保护生态环境等。

2.有的试题两个设问区别不明显

江苏卷,第27(4)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和地区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合作前景。为了实现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笔者认为流域内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就属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实现流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也应该属于合作的领域,考生很难分辨出这两小问的区别。

3.有的图形在答题时几乎没有作用

如浙江卷第37题:根据下列材料,完成(1)~(3)题。

材料一 图5为我国西南部分地区略图。图6 为2014年重庆工业结构图。

材料二 成都和重庆是成渝城市群两大核心城市,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发达,重庆工业基础雄厚。汽车为两城市支柱产业,成都以客车、商用车、轿车生产为主,重庆以重型汽车和轿车生产为主。在十三五规划中,两城市都把中高n轿车、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作为发展重点。

(1)说明甲所在区域水能源开发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2)某汽车制造企业拟在重庆建设生产基地,说出其有利条件。

(3)分析成都与重庆之间汽车产业分工协作的发展思路,并说明其意义。

该题中,图6在答题时没有多大作用,材料二就足以说明重庆的工业基础好。另外,甲所在区域地质条件复杂是该区域水能开发的不利条件之一,因为该区域位于板块的交界处,地质构造不稳定。但标准答案中没有地质条件复杂这一要点。

(4)有连续两题考查同一知识点的现象

如江苏卷第7~8题:图7为某流域森林火灾后第1 年、第6 年两次相同降雨条件下河流流量过程线图。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两次径流过程,说法正确的是( )

A.第6 年的流量峰值大

B.第1 年的流速峰值小

C.第6 年的河流含沙量大

D.第1 年的河流径流量大

(2)导致图示径流差异的关键环节是( )

A.蒸发 B.下渗

C.蒸腾 D.地下径流

第(1)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地面植被好,有利于地表水下渗,转化为地下水,在相同降雨条件下,河流径流量变化就相对较小;反之亦然。第(2)题还是同样考查这一知识点。连续两题考查同一知识点,与高水平的高考命题不相适应。

二、对今后地理复习的几点建议

针对2016年高考试题的特点,笔者认为,在今后地理复习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夯实基础,突出主干

地理基础知识是形成地理技能的前提,离开基础知识,就不可能形成各种地理能力,因此在地理复习中要十分重视基础知识,要认真梳理基础知识,强化知识体系,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理解每一个知识点,对地理概念、地理理论、地理规律要记忆清楚,理解正确,重在应用。同时要突出对主干知识的复习,因为主干知识几乎年年都考。中学地理课本中的主干知识主要有:经纬网及其应用;日照图的判读;气候及天气系统;资源、能源;人口和城市;人类的生产活动及区位分析;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等等。2016年热点试题比往年偏少,使得猜题、押题的命中率变低,这更要求我们夯实基础,突出主干知识复习,以不变应万变。

(二)突出对区域地理的复习

注重把系统地理知识落实到一定的地理区域中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特别是人文地理部分。如结合我国水能的分布、耕地的分布复习中国地形,结合河流水复习中国的河流,结合气候类型和农作物的分布复习中国的气候,结合西部大开发复习中国区域地理,结合重要的经纬线、资源、能源、工业、农业复习世界主要八国地理特征。对高考中独立成题的知识内容,如地图、地方时和区时,单独以专题形式复习。

(三)进一步提高对各类图形的解读能力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复习时坚持图文结合,左书右图,图文互换,图图转换,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阅读、分析各类图形,帮助学生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协调发展,培养学生对图像信息的获取能力,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还要将图形分成若干类,如:日照图、等值线图、坐标图、区域图、景观图、饼状图、表格等,进行专题复习。对每类图的阅读要抓住重点,掌握方法。如区域图,要把握图中海岸线、大洲、国家、省区、湖泊和地形区等轮廓和范围;河流、山脉的形状和走向;主要经纬线穿过的地区等等。特别强调的是主要经纬线穿过的地区,记得越细越好(如相差10°的经纬线穿过的地区),这样在考试时就可以对区域图进行准确定位,这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目的首要条件。

解读地理图表要讲究一定的流程。一般情况下有如下的流程:

1.读图表名称

通过“图表名称”可以获得对图示内容的纲要性认识。图表的上下可能没有图表的名称,但往往在题干部分已经加以说明,需要认真阅读。

2.看清图示

图中一般都有图例和注记。只有阅读图例和注记后,再去读图中内容,才能提高读图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要特别注意根据图表中所表现的内容,准确、全面、有效地从中提取显性的和隐性的信息。同时要注意将图表材料与文字材料结合起来加以灵活运用。

3.定量分析,准确表述

根据地理事物的数字信息说明特征,比较差异,分析原因,预测趋势,定量分析,得出定性结论。最后,还要注意用准确的语言将答案表述清楚。

(四)不断归纳总结,形成正确的答题模板

综合题很容易拉开地理成绩差距,平时我们要不断归纳综合题的答题方法,总结答题规律,形成适用于同一类题目的答题模板,对提高地理成绩,占领高考制高点显得尤为重要。如人文地理方面的意义或效益,我们往往从社会、经济、生态三个方面去组织答案。如南水北调有哪些积极意义?社会效益:满足居民用水需求;缓解争水矛盾;促进就业等。经济效益:缓解水资源紧张状况,促进经济发展等。生态效益:美化环境;缓解地面下沉等。

2016年高考有不少题目就可以从社会、经济、生态三个方面来答题。如:

1.江苏卷,第28(3)题:大量外来人口对攀枝花“阳光花城”兴起有哪些积极影响?

社会:促进多元文化交流,促进就业。

经济:促进房地产、旅游、养老服务等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带动当地的消费,促进经济发展。

生态:促进生态环境改善。

2.江苏卷第30题,旅游地理第(3)题:厦―漳―泉西部土侨悍⒄孤糜蔚囊庖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社会:弘扬传统民族文化,促进就业,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经济:改善这一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

生态:发展旅游业对环境影响不太大,既能发展经济,又能保护环境。

3.江苏卷第30题,环境地理第(3)题,该模式(库布齐沙漠生态治沙模式)在促进当地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社会:带动就业,消除贫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经济:促进当地经济(制药业、农牧业、旅游业)的发展。

生态:促进生态环境保护。

4.全国卷Ⅲ,第36(3)题:你是否赞同在该地区(热带雨林地区)拓展旅游观光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赞同理由:

社会:增加当地就业。

经济:热带雨林旅游资源独特,具有全球吸引力;旅游开发与运营成本低,经济效益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不赞同理由:

社会:给当地居民生活、文化等带来冲击。

生态:对热带雨林环境造成破坏,产生污染。

不赞同的理由还有:来自自然的威胁(疾病、野生动物袭击等)较大。不赞同理由没有经济方面的,因为旅游业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5.北京卷,第36(3)题:概述该高速公路对大别山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社会:增加就业;扩大对外联系;缩短距离,节约时间。

经济:带动相关产业,促进经济发展。

题目只要求答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没有要求答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标准答案就没涉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五)关心时事,重视社会热点

虽然2016年热点试题相对偏少,但2017年高考题仍有可能增加以国内外共同关注的社会热点、焦点为切入点的试题,这就要求我们根据教学内容,联系社会实际,关心国内外重大的时政和生存环境,关注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地理事实材料,加强社会热点与课本知识的结合,用地理知识和原理分析评价社会热点,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加强利用新情境分析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六)答案表达要准确,书写要规范

独立编制答案、文字准确、条理清晰的表述能力,是高考对考生能力的重要要求之一。以往我们发现有些考生答题时空话连篇、语无伦次、空洞、笼统,答案要点不全,答题不得要领,严重地影响了考生的高考成绩。因此同学们在答题时要学会多角度地从不同方面分析问题,答案要点要符合以下几个条件:①要有层次,先主后次;②答案要简洁,要点要完整,不能丢失信息;③要有逻辑性,不能相互割裂,甚至自相矛盾;④表述要正确,不产生歧义;⑤字迹要清楚、端正,不能有错别字等。

只要我们认清2016年高考地理命题的特点,把握命题方向,掌握正确的复习方法,苦干实干加巧干,就一定能在2017年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上一篇:高考全国新课标文综卷地理试题非选择题命题分... 下一篇:例谈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的常见类型及求解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