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法律服务惠民便民

时间:2022-09-30 05:29:21

让法律服务惠民便民

法律是最高的社会规则,是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从法律的本质来看,法律制定实施的最终目的是为人民谋权益,让人民得实惠。

在法律体系日臻完善的今天,加快推进法律惠民,不仅是我国法律自身特性所决定的本质要求,也是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现实需要。

法律惠民推进成效显著

我国历来都十分注重通过法律来保障和维护人民的利益,特别是党的“十七大”提出“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以来,在推进法律惠民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效显著。

法律惠民推进了民主法制建设。我国法律是人民代表大会通过法定程序将广大人民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的结果,是人民意志的直接体现。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历来是法制建设的重中之重,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意见一直都是法律规范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在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主导下,涉及公民权益保护方面的社会、民生立法更是成为了立法工作的重中之重。仅2012年,就制定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精神卫生法》,修正了《刑事诉讼法》、《劳动合同法》等。一批涉及民权保障和民利维护法律制度的相继修改和制定,完善了社会主义法律制度,有力地促进了民主法制建设。

法律惠民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近些年来,在法律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更加注重保障民众的机会公平、规则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如201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就有9部法律的制定公开征求了民意,收到意见80多万条,其中仅劳动合同法就收到意见近56万条。一些群众的意见被吸收到了法律条文中,奠定了法律起点公平的基础。在法律的实施上,各级审判机关,始终坚持以法律为依据,以事实为准绳,依法公正裁判案件;各级检察机关,始终保持对诉讼活动的有力监督,认真履行法律监督职责,努力维护司法的公平正义。

法律惠民维护了人民的权益。各级司法机关认真践行司法为民宗旨,依法履职履责,有力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2008―2012年,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受理案件5610.5万件,审结、执结5525.9万件,结案标的额8.17万亿元,审限内结案率98.8%,审结国家赔偿案件8684件,决定赔偿金额2.18亿元。各级检察机关将严格执法与热情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加大了对妇女儿童、残疾人、老年人的等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的司法保护。同时,还加大了司法救济的力度。2008―2012年,全国办理法律援助案件361万余件,各级法院为确有困难的当事人减免诉讼费7.69亿元。

法律惠民推进阻碍

近些年来,尽管法律惠民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在现实生活中,但仍然有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权益保护并不充分。尽管加快了民生立法的进程,但法制建设的步伐,仍然与人民群众的法律需求有较大的差距,有许多权利的保障还是法律空白。比如,在劳动收入保障方面,没有建立健全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样化收入分配法律体系,导致在国民收入大幅提升的同时,区域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又比如,在社会保障方面,对老百姓反映比较强烈的看病难、上学难、买房难等问题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措施。

司法存在不公正行为。司法机关是人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寻求公正的地方,公正是司法机关的生命力所在。但近些年来,一些司法机关把法律赋予的权力部门化、利益化、个人化,甚至凌驾于法律之上,把法律嬗变为侵害群众利益的工具。一些公权力实施者不是严格依法办事,而是超越法定职权范围,办金钱案、关系案、人情案,谋取个人私利,损害他人利益,亵渎了法律的公正性与权威性。

法治秩序比较混乱。在立法上,由于部门利益和地方利益作祟,导致法律的普遍性和平等性价值缺失,一些法律成为了部门和地方谋取利益的工具。如养老保险金在全国的自由流转难以实现。在司法上,由于权力干扰太大,司法独立性难以保持,法律对民众利益的保护难以全部实现。在监督上,由于法律的制定不严密,导致法律监督缺乏有力的手段,成为摆设。如煤炭生产安全的管理,由于监管手段不多,违法成本过低,导致安全事故层出不穷,生产者的基本人身权利难以得到法律的保护。

救济渠道受到限制。由于法律宣传的形式老套、范围有限,宣传的效果并不理想,社会公众的法制意识还比较淡薄;很多群众不知法、不懂法、不用法,不懂得利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身的权益。同时,法律援助由于专业人员不足、经费投入不够、援助范围不广,使得不少符合援助条件的群众无法得到实质性法律援助。据司法部法律援助中心统计,我国每年实际得到援助案件仅为社会需求的四分之一。另外,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民事诉讼等司法救济途径还不畅通,社会公众普遍感到,打官司举证难、判决难、执行难,赢了官司输了钱。如,社会上存在的农民工集体下跪讨薪、大量的涉法涉诉上访等问题,都是因为司法救济渠道不畅通引起的。

“以人为本”推进法律惠民

民生无小事,民生工作面多线广。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法制观念的普遍增强,社会公众对法律的需求会越来越多的,对法律惠民的期望会越来越高。因此,当前推进法律惠民最主要的是要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到立法、司法、行政执法等各个环节,加快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加强法制教育。法制宣传教育是推进法律惠民的基础,必须强力推进。要坚持在法制宣传教育中服务人民,以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重提升全民守法意识和依法维权能力。要创新法制宣传方式方法,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不断提高法制宣传教育的覆盖面和渗透,将法制宣传教育融入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之中。

完善法律制度。完善法律制度是推进法律惠民的前提,一方面要适应推进社会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需要,扩大民生立法覆盖面;另一方面要坚持立改废并重,及时清理修正一些不符合时展要求的法律法规,进一步保障人的合法权益。同时,要坚持“问法于民” 的民主立法理念,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立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特别是基层群众的意见。

规范司法行为。司法公正是法律惠民的核心。维护司法公正,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大力推行阳光执法、阳光司法,坚持立案公开、庭审公开、执行公开、听证公开、文书公开、审务公开等,自觉接受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以公开促公正,以透明保廉明。

拓展法律服务。法律服务是法律惠民的保障,要加强司法便民窗口建设,建立和健全首访制、登记制、限时答复制等便民措施,为群众提讼、申请再审以及反映社情民意开辟畅通渠道,切实有效解决人民群众在诉诸司法救济时“门难进、事难办”的问题。建立健全案件审判流程管理制度及审理期限的跟踪、监督和通报制度,不断完善诉讼效率机制,对案件审理中的每一个环节实行动态跟踪监管。积极开展司法救助,细化司法救助机制,充分满足贫困群体的司法需求。

(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

上一篇:益阳推进现代资源产权交易市场建设 下一篇:土地流转的宪法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