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国展:多媒体倩影

时间:2022-09-30 05:21:18

看国展:多媒体倩影

编者按 :第24届全国摄影艺术展日前在美丽的广东佛山市南海区落下了帷幕,包括6件多媒体收藏作品在内的数十件金、银、铜质收藏作品,以及特别设置的“评委推荐奖”各自尘埃落定。

本届影展因推出了多项与时俱进的改革而备受期待,尤其是新增的多媒体单元,聚集了众多业内人士的目光。顺应信息化的发展,多媒体应运而生,中国摄协此举被评价为“是一个具有前瞻性的大构架、大格局”。不过,如何去定义这个新生儿、它的茁壮成长还需要哪些必须的养分等问题也随着影展的评选过程而渐渐呈现,并随着专家们的反复讨论而逐渐明晰。

概况

本届国展最终收到了257件参展作品,涵盖了纪录类、艺术类、商业类各种题材,形式丰富多样。这些作品表现出浓厚的“非传统媒体”特性,同时有大量的动画片、微电影和纪录片。这也许就是多媒体的形态:视觉和听觉相结合,静态图像与动态画面相穿插。评委评价,在此次参赛作品中,已有相当部分作者的思维方式,实现了从单一静态图像到立体多维、多元素视听表现的跨越。

2013年1月10日,初评告捷,评委们从257件来稿中,甄选出47件作品进入第二轮评选。

2013年1月25日,终评落幕,多媒体类金、银、铜质收藏作品尘埃落定,《青春思密达》摘得桂冠,《美丽中国——莆田篇》、《工业记忆》斩获银质收藏,《汉旺母亲》、《我的十》、《流水线上的爱情》分获铜质收藏。

出现:与时俱进 应运而生

不知从何时起,“多媒体”旋风席卷了我们的视野。一段广告、一段短片,一篇手机彩信新闻,都属于多媒体的范畴。而近几年,新闻摄影行业的权威大奖“荷赛”也开始设立“多媒体”单元,由“静”至“动”,或许能算这项有着60多年历史的摄影奖项最大的华丽变身了。

多媒体的兴起,是时展的必然结果。新媒体的繁荣,带来了受众接受信息方式的日益多元化,毫不夸张地说,全世界的媒体、摄影师都面临着新媒体的冲击,所以多媒体应运而生。多媒体的创作方式,更为轻松和随意,从本届国展收到的作品来看,涵盖内容非常之广,手法更是富有相当的创作力。

广泛的创作范围是多媒体所独具的特性。“自媒体”概念不是一件新鲜事了,它和多媒体一样,都生根于交互式的网络信息传递方式。以往媒体创作人员需要动用专业的拍摄、录音、剪接设备,通过专有的卫星传播渠道,节目经过精编细制,这显然不是业余人员能够做到的。多媒体的创作,更多的是平民创作,使用是业余的器材、软件,甚至使用手机,实现随时随地的录像、上传、即时分享。

定义:是限制还是涵盖?

在对257件来稿进行初评的过程中,评委们普遍提到了关于多媒体的定义问题,并引起了多番的讨论。

多媒体译自英文Multimedia,是指一种把多种不同的媒体,如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网络等综合集成产生的一种存储、传播和表现信息的全新载体。国际电信联盟对多媒体含义的表述是:使用计算机交互式综合技术和数字通信网技术处理多种媒介——数值、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使多种信息建立逻辑连接,集成为一个交互系统。

在本届国展的征稿启事中,对多媒体类别作了如下描述:“多媒体是指将静态影像与动态影像结合,并配以音频、特效等多种艺术手段创作的影像作品。注重叙事性、观赏性、创新性及静态影像技巧的运用。”多媒体之所以发展得如此之快,更大的原因是其表达方式更为方便、自由,它唯一的目标是讲好故事。最终结果显示,创新的手段和多元的表达更能够获得评委的青睐,进入终评。

本届国展多媒体类规则的制定参考了荷赛对多媒体的圈定和目前我国的多媒体创作实践,从这些不同的定义描述中可以感受到,对多媒体的定义准确的应该是涵盖,而不是限制。或者说,让多媒体实现在“去定义化”中成长,我们不知道它是什么,但我们知道它不是什么。

参赛规则上明确规定每部作品不得超过5分钟,但有的评委提出,按照国际惯例,一部作品作为完整的时间艺术,或多或少都会多出几帧,因此最后大家达成一致,一部作品的总时长限定在5分30秒。同时,也有评委提出,对于不同的题材,有不同的时长需要,因此制定不同的时间标准也不失为一个方法。

由于是第一届各类题材的参赛作品混在一起,所以对于多媒体并没有分类。但是从题材上看,多媒体作品也分为纪实类、艺术类、商业类,具体如何分类,有没有必要分类,是一个需要认真商定的问题,亟待在今后不断完善。

多媒体是综合艺术,其中有文学、导演和音乐诸多元素,摄影表现手段是其中核心之一。在摄影界评选多媒体优秀作品,强调其中的摄影创作无可厚非,毕竟在征稿启事中便提示多媒体类作品需“将静态影像与动态影像结合”,然而本届影展许多来稿都是简单的照片罗列加上音乐背景,这样的作品让评委啼笑皆非。多媒体的必需元素是一条时间轴线,但这条时间轴线是为了方便讲故事,却不是为了“多媒体”而“多媒体”。

多媒体的创作集合了各种各样的元素: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这其中的每一项都涉及到授权问题,制作影片时使用的软件是否正版也需要明确。最明显的是,几乎所有的参展作品都含有音乐。作品一旦获奖,将会在公开场合进行传播,此时会面临各方面的版权问题。最后,组委会对所有入选作品提出了要求,在作品片头添加了相关声明。

郜南

评委语录

多媒体就像一个星云,给我们呈现了它的轮廓,却让人看不清里边的星系。换句话说,多媒体所隐含的各种实用性和由此引发的潜在新型行业还没有完全显露。多媒体到底是什么,取决于人们以后怎么用,而不取决于我们现在怎么说。打个比方,如果给评委会面前放一些文字,评委们心里却没有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和诗的概念,然后让评委评出一篇最好的文章。这就是不确定性。我们面对的“多媒体”概念更像“文学”这个笼统的概念,有待于条分缕析。因此,在多媒体的评比中,不存在正襟危坐、胸有成竹、君临上界的评委。这里的评委首先是欣赏者、探索者和学习者。“虚心”与“包容”是两个重要的主题词。虽然评的是“多媒体”,可评委们或多或少用的是“非传统媒体”这个概念,显然更具操作性。

韩丛耀

评委语录

它与传统的静态影像相比,既有了静态影像的瞬间精彩、精致形象,又有了更大的内容展示空间和叙事时间,视觉的内在更为饱满。

与电影相比,电影的所有视听元素它都具备、具有和具体,但同时它的瞬间性形象的确凿和确定又是电影不可比拟的,在对现实生活的即时性触摸上,它有一种来自土地的温度。

与电视相比,既有电视媒体介入生活的真实性,但又是一种诗化的纪实。它是在时间轴线的刀尖上跳一段有生活味道的芭蕾,需要功力更为精绝,甚至是一种出神入化。它是一种真正可以使视觉体积飘逸起来的足尖功夫,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灵魂舒展。

与动漫、动画相比,它形象纪实的肯定性让它与时代、与社会、与身边的生活贴得更近更适切,让你感同身受……

概况

本届国展最终收到了257件参展作品,涵盖了纪录类、艺术类、商业类各种题材,形式丰富多样。这些作品表现出浓厚的“非传统媒体”特性,同时有大量的动画片、微电影和纪录片。这也许就是多媒体的形态:视觉和听觉相结合,静态图像与动态画面相穿插。评委评价,在此次参赛作品中,已有相当部分作者的思维方式,实现了从单一静态图像到立体多维、多元素视听表现的跨越。

2013年1月10日,初评告捷,评委们从257件来稿中,甄选出47件作品进入第二轮评选。

2013年1月25日,终评落幕,多媒体类金、银、铜质收藏作品尘埃落定,《青春思密达》摘得桂冠,《美丽中国——莆田篇》、《工业记忆》斩获银质收藏,《汉旺母亲》、《我的十》、《流水线上的爱情》分获铜质收藏。

出现:与时俱进 应运而生

不知从何时起,“多媒体”旋风席卷了我们的视野。一段广告、一段短片,一篇手机彩信新闻,都属于多媒体的范畴。而近几年,新闻摄影行业的权威大奖“荷赛”也开始设立“多媒体”单元,由“静”至“动”,或许能算这项有着60多年历史的摄影奖项最大的华丽变身了。

多媒体的兴起,是时展的必然结果。新媒体的繁荣,带来了受众接受信息方式的日益多元化,毫不夸张地说,全世界的媒体、摄影师都面临着新媒体的冲击,所以多媒体应运而生。多媒体的创作方式,更为轻松和随意,从本届国展收到的作品来看,涵盖内容非常之广,手法更是富有相当的创作力。

广泛的创作范围是多媒体所独具的特性。“自媒体”概念不是一件新鲜事了,它和多媒体一样,都生根于交互式的网络信息传递方式。以往媒体创作人员需要动用专业的拍摄、录音、剪接设备,通过专有的卫星传播渠道,节目经过精编细制,这显然不是业余人员能够做到的。多媒体的创作,更多的是平民创作,使用是业余的器材、软件,甚至使用手机,实现随时随地的录像、上传、即时分享。

定义:是限制还是涵盖?

在对257件来稿进行初评的过程中,评委们普遍提到了关于多媒体的定义问题,并引起了多番的讨论。

多媒体译自英文Multimedia,是指一种把多种不同的媒体,如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网络等综合集成产生的一种存储、传播和表现信息的全新载体。国际电信联盟对多媒体含义的表述是:使用计算机交互式综合技术和数字通信网技术处理多种媒介——数值、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使多种信息建立逻辑连接,集成为一个交互系统。

在本届国展的征稿启事中,对多媒体类别作了如下描述:“多媒体是指将静态影像与动态影像结合,并配以音频、特效等多种艺术手段创作的影像作品。注重叙事性、观赏性、创新性及静态影像技巧的运用。”多媒体之所以发展得如此之快,更大的原因是其表达方式更为方便、自由,它唯一的目标是讲好故事。最终结果显示,创新的手段和多元的表达更能够获得评委的青睐,进入终评。

本届国展多媒体类规则的制定参考了荷赛对多媒体的圈定和目前我国的多媒体创作实践,从这些不同的定义描述中可以感受到,对多媒体的定义准确的应该是涵盖,而不是限制。或者说,让多媒体实现在“去定义化”中成长,我们不知道它是什么,但我们知道它不是什么。

参赛规则上明确规定每部作品不得超过5分钟,但有的评委提出,按照国际惯例,一部作品作为完整的时间艺术,或多或少都会多出几帧,因此最后大家达成一致,一部作品的总时长限定在5分30秒。同时,也有评委提出,对于不同的题材,有不同的时长需要,因此制定不同的时间标准也不失为一个方法。

由于是第一届各类题材的参赛作品混在一起,所以对于多媒体并没有分类。但是从题材上看,多媒体作品也分为纪实类、艺术类、商业类,具体如何分类,有没有必要分类,是一个需要认真商定的问题,亟待在今后不断完善。

多媒体是综合艺术,其中有文学、导演和音乐诸多元素,摄影表现手段是其中核心之一。在摄影界评选多媒体优秀作品,强调其中的摄影创作无可厚非,毕竟在征稿启事中便提示多媒体类作品需“将静态影像与动态影像结合”,然而本届影展许多来稿都是简单的照片罗列加上音乐背景,这样的作品让评委啼笑皆非。多媒体的必需元素是一条时间轴线,但这条时间轴线是为了方便讲故事,却不是为了“多媒体”而“多媒体”。

多媒体的创作集合了各种各样的元素: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这其中的每一项都涉及到授权问题,制作影片时使用的软件是否正版也需要明确。最明显的是,几乎所有的参展作品都含有音乐。作品一旦获奖,将会在公开场合进行传播,此时会面临各方面的版权问题。最后,组委会对所有入选作品提出了要求,在作品片头添加了相关声明。

上一篇:OMA指数测试:你是什么性格的人? 下一篇:多伦多休闲地——High P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