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职工培训实效性研究

时间:2022-09-30 05:14:31

关于职工培训实效性研究

跨入新世纪,我国企业正面临一个新的发展起点。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全球经济一体化进展,给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背景条件下,企业对人力资源开发和培训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培训工作的前瞻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作用更加凸现。在新的形势条件下,努力构建企业培训工作新机制,从培训模式、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工具等诸方面,适应企业的需要,应作为新时期培训工作的立足点。首先我们要正确认识目前培训市场存在的矛盾。尤其是在职工培训方面。一方面企业员工迫切需要提高技能和素质,渴望得到培训机会,另一方面,培训工作却越来越难,抽人难、送培难、培训计划难以实现,培训任务难以完成。而产生这一矛盾的原因主要有几下方面:

从企业自身来看:①工学矛盾突出,造成抽人难,送培难。②由于资金问题,制约送外培训。③自主培训能力差,无法满足培训需求。

从培训机构来看:①教学计划与一线生产发生冲突。②办学方式单一,许多班次不能如期开班,影响教学计划的落实。③课程设置不适应现场需求,对现场生产指导性不强。

针对这种情况,做为培训机构应积极拓宽渠道,探索企业培训新路子,寻求符合企业发展实际需求的多层次、多形式、开放性培训途径,以全新开拓的思维获取教育资源。

一、校企联办,优势互补,实现培训效果最佳化

做为职工培训面临一个主要问题,就对一线生产的指导性问题,它是培训效果最直接的表现。作为培训机构拥有一批技术全面、理论知识扎实、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但缺乏的是对一线生产需求的深入了解,而做为企业方必然对一线生产的需求最为了解,同时还拥有一线生产的技术能手、生产骨干,但缺乏的是技术的推广者及传播者。如果两者结合,校企联办,共同实现培训目标,学校负责教学计划实施,教师选派、教材选择,企业负责生源及管理,并采用如现场教学、半工半读灵活开班的形式。这样,企业获得了培训成效,同时节约了不必要的开支,而培训机构获得了市场与效益,同时,在不断的校企合作中,还可以发展一些有教师潜力的技术能手、生产骨干,扩充自身的师资力量,实现最佳培训效果,盘活教学资源。多年来,我校在不断地校企联办中,不仅获得了大量培训市场,同时还培训一批一线技术能手、生产骨干,做为实习指导教师,与学校教师联合完成大量教学及培训任务。而且通过这种形式的培训学员,不仅技术过硬,而且不需要进行二次培训直接上岗,深受企业好评。同时,他们也为我校带来大量现场需求信息,极大地推进了我校培训教改工作。从1998年至2010年,我校共为企业培训人数达10万余人。为一线生产提供了大量优秀技术人才。同时,我校在职工培训市场上得到了长足发展。

二、注重培训需求分析

合理定位,有的放矢做好培训工作。企业、员工的培训需求不同,其培训的管理、教学形式内容等也不尽相同。培训需求的合理定位,是培训成功与否的关键。定位不合理的培训除费时、费力、费物外,有时还会产生负面影响。从目前培训市场来看,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补缺”,另一类是“增能”。所谓“补缺”就是缺什么,补什么,这是企业开展员工培训的原则,因此发现“缺”是关键。一般来讲造成“缺”的原因主要有:①环境变化,如国家政策、行业竞争;②工作变化,如新岗位、新流程;③绩效低下,如事故频发、现状与目标相差甚远。作为培训机构一方面我们要把握好企业员工需求,制定相应的培训方案,最大限度地补“缺”,另一方面不能被动地等待企业提出培训需求,而应充分把握企业培训原则,主动发现企业的“缺”,通过科学的培训规划,引导企业培训,解决企业问题。例如,我校抓住国家对施工工人持证上岗及技术工人等级制度的契机,敏锐地察觉到在技能鉴定中,大量施工工人存在实践经验丰富,但缺乏理论知识,从而会影响其鉴定等级的现状。制定出培训规划,积极与企业沟通、宣传,从而迅速占领了技能鉴定培训市场。多年来,共完成技能鉴定培训10万余人,并逐步形成多个技能鉴定及培训基地。而另一类所谓“增能”,就是指提高知识技术技能,促进效益或知识技能储备。此类培训,我们应充分考虑到学员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其培训目的是扩展和创新,因此,在教学中多采用了引导为主,讲授为辅的“启发式”、“研讨式”的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提高教学效果,甚至可以带着课题参加培训,或由教师深入生产一线设计一些针对性、典型性课题,通过所谓“案件”分析变单项信息传递为双向交流,从而有效避免了在培训中有意无意地把理论知识和实际作业分割开来,造成了学理论、背理论、考理论的弊端。从而有效地形成理论指导实践,通过实践转化为能力的过程,解决了理论与实践脱节,培训与一线生产脱节的问题。通过多年实践,我校教师在这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每年两次由教学校长亲自带队,组织各教研室教师下厂调研、设计培训课题,制定培训方案,同时还通过记工作量、设立培训课题奖励基金,鼓励教师主动下厂调研,逐步形成下厂调研―设计课题―制定方案―实施培训的培训机制,取得了丰硕成果。如由我校集训的选手参加国资委组织技能大赛获得钳工铜牌2枚、车工金牌2枚。另外,还有女焊工状元,全国青年焊工比赛状元等。许多单位的技术能手都是在我校培训或训练过,过硬的培训工作使我校与许多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被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授于“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称号。

三、改革培训体系,创新培训内容,引导培训市场

过去培训通常采用的是“定单式”,即企业提出培训任务,校方组织培训,这种被动的培训模式极大限制了培训机构的发展,我们应充分发挥自身技术全面、知识面宽的优势。积极开发“新技术”、“新工艺”,并迅速转化为可推广、运用并指导实践的内容,吸引企业培训。使培训机构成为“新技术”、“新工艺”的摇篮和解决企业问题的能手。因此我们应从两方面入手:(1)改革培训体系。特别是课程方面的改革,要根据产业结构、行业结构、职业结构的变动与调整,对课程体质与培训内容进行优化组合,使培训对象的素质能力培养与培训能达到时间最快,效果最优,既要满足职业岗位的技术与能力要求,还要为培训对象在岗位上的再学习,乃至转岗提供知识储备,同时还能具有一定的培训规模,如前文所说,从下厂调研到实施培训的机制,虽然针对性强、效果好,但由于我们面对的是多个产业结构、行业结构、职业结构甚至管理环境、人文环境,因此培训规模受到极大限制,影响到培训效益,因此 如何在培训规模与培训针对性(是被企业及员工所接受的)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是课程改革的关键。也是我们目前的重要研究课题。(2)创新培训内容。做为培训机构要充分发挥其理论及科研优势,通过对一线生产及企业的调查,对生产技术及工艺做出超前性研究,抢占培训制高点,从而成为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者,确定其培训地位。

自2009年,我校多次派教师外出培训学习新工艺、新技术,并先后新建、扩建数控加工仿真技术培训实验室,机械设备故障诊断技术实验室。并多次举办全国性设备诊断技术数控加工仿真教学培训班,成立中国设备管理协会(武钢)设备管理与设备诊断技术培训基地,极大地拓展了我校的培训空间。

总之,做为培训机构,要想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不断发展壮大,其培训实效性是首要问题。而我们只有做好以下五点:①确定培训工作定位理念,解决好培训工作的目标性;②创建培训工作动力机制,解决主动性;③制定科学的培训规划,解决计划性;④改进培训内容,解决有效性;⑤培育创新精神,解决先进性。我们的培训工作一定能够与时俱进,不断适应企业、社会发展需求,真正成为新技术、新工艺的摇篮,解决企业培训问题的专家。

上一篇:关于系列女装设计教学的点滴思考 下一篇:为中职学生潜能发展创设个性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