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生态”的课堂

时间:2022-09-30 02:37:57

追寻“生态”的课堂

摘 要:今天,我们该为学生准备怎样的数学课堂?一直是大家苦思冥想的。笔者从几个小故事中得到启发,由此坚信,只有学生的全情参与,课堂才会散发生命的气息;只有让学生的思维自由驰骋,才叫“活”的课堂!

关键词: 课堂 参与 想象

我们一直在努力,努力寻找适合学生、适合自己的课堂教学;我们一直在思索,思索怎样的“教”最有价值;我们一直在期待,期待能引领学生走进真、善、美的知识世界。一路上,磕磕绊绊,但前面的风景依旧独好;一路上,辗转反侧,但仍在契而不舍地追寻。现在,就请你歇一歇,细细品位这几则小故事,也许你就会舒展紧锁的眉头,豁然开朗。

一、让参与在课堂教学里舞蹈

法国的南部,一向以盛产葡萄而闻名。葡萄种植园的果农们为了把成熟的葡萄早点儿卖出去,将摘下的葡萄堆放在路边,招揽过往的游客和顾主。尽管他们个个累得疲惫不堪,但是成筐的葡萄却很少有人问津。然而,有一个葡萄园里的生意却特别的红火,前来买葡萄的人络绎不绝。而经营这个葡萄园的园主竟是一个年迈的老妇人。她觉得其他园主把葡萄摘下来,再拿去卖,既费时费力,又无法满足游客尽情参与和自由选择的愿望,可谓吃力不讨好。于是,她想了一个办法:凡是想买葡萄的人,只需在园子门口的铁罐里投放五个法郎,便可以在葡萄园里随意摘上一篮子葡萄。老妇人只是准备了一些篮子,坐在园子的门口收收钱,然而她家葡萄园里的葡萄却是第一个卖完。

[我的启示]:

老妇人的经营策略正是抓住并利用了人们渴望参与的心理。试想:如果去路边购买葡萄,五法郎就只是换回等值的葡萄而已,钱货两讫之后,只好提着葡萄走路。而同样是五个法郎,在老妇人那儿,则可以自由自在地走进园子,可以随心所欲地选购葡萄,可以纵情饱览园里的风光,这种经营方式让每一个游客在人格上得到尊重,在采摘中体验到乐趣,它的高明之处岂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所能相比的!

这位老妇人卖葡萄的成功经验在于,她多给了游客一个参与的机会。因为参与中有快乐,参与中有满足,参与不仅激发了兴趣,叫人乐此不疲,参与还唤起了人的主体意识。这对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不无启迪。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已经意识到,如果教师把教育对象当作盛装知识的“容器”,把教学变成一种简单的“告诉”,一种单向的“给予”,结果只会是教者谆谆,听者恹恹。没有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难免让人没胃口、打瞌睡。教学好比钓鱼,我们的一些老师热衷自己的反复示范,也乐于把钓到的鱼慷慨地赠予学生,他们就是不想或不肯把鱼钩交给学生。让他们也来亲身体验一下垂钓之趣吧!对于一个垂钓者来说,鱼之多少以至于有无那倒是其次,垂钓的过程才是真正的乐趣所在。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没有学生的自觉参与,没有个人的独立思考,没有师生间的合作互动,这便在无形中剥夺了学生思维、选择、常识和体验的权利,抑制了学生主动探究知识、收获知识的热情,也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发挥。

[我的尝试]:

(人教版第二册《找规律》第一课时)

师:我们来看看会场里的小朋友,他们可开心了,围成了一个圆圈又唱又跳。我想请几位小朋友上来也像他们一样围成圆圈,为我们表演节目,怎么样?

学生上台之后,师:想一想,他们这样站,对吗?为什么?

生:因为他们也是有规律的,是按照一男、一女这个规律围成圆圈的。

学生们一起完成节目(课中操)之后,师:如果他们跳啊跳,跳成一排,请你想一想,最后一个会是男孩还是女孩?

生:我认为是男孩,因为第一个是女孩的话,按照他们的规律会是男孩。

生:我认为男孩、女孩都有可能。

师:男孩、女孩都有可能?怎么回事?其他小朋友明白吗?

生:我明白了。如果第一个是男孩,那么最后一个就是女孩。如果第一个是男孩,最后一个就是女孩了。

师:考虑问题真仔细!不信,你瞧!

(上台的学生亲自演示给学生看)

师:下面我们就随着“兔子舞”的音乐一起来创造有规律的动作!

(真不可小看孩子们的创造力,他们用自己的身体语言尽情地展示了自己的才华,此时,我可以感觉到孩子们在“规律”的世界里正津津有味地品尝着自己的成果。)

师:如果让你自由创造有规律的图案,我相信也会表现得非常出色。这里有两组图形,分别是正方形和三角形,你可以自由选择一组,发挥你的想象,创造出精彩的作品。

生:我用了正方形,我创造的规律是以蓝色、黄色、红色为一组的,在后面重复出现。

生:我用了三角形。我的规律是以橘黄色、蓝色、紫色、红色为一组的,在后面重复出现。

师:让我们也来节日的会场增光添彩吧!需要两个小朋友互相合作。请你们从抽屉中拿出材料,创造出美丽的、有规律的图案。

学生制作完之后,就贴在黑板上,让大家一起来欣赏,评价。

师:感谢大家用规律为我们创造了那么多精彩的作品。是啊,规律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美丽的事物,有了规律,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生活中一些有规律的事物。

[我的思考]:

1、参与解决问题,与知识亲密接触。

在对规律有了初步感受之后,为学生安排了一次与规律的“亲密接触”,让学生动起来、画起来,想一想、做一做。以参与求体验,以体验求发展。书本的知识只是一种静态的存在,只有赋予知识以生命的意义,才能变“死书”为“活书”。创造,只有在学生的渴求中才有存在的价值,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才会锦上添花。让学生走进“葡萄园”,利用课堂上的现有资源,让学生在渴求中参与,在实践中创造,在发展中巩固知识,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个性体悟,让课堂因为有你的全情参与而精彩。我感悟到,参与,如同舞动着的精灵,为我们带来一片勃勃生机。

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一个生机勃勃的乐园,是一个富有诗意的迷人王国,是“没有人拥有真理而每个人都有权利要求被理解”的迷人王国。

2、参与情境创设,与学生互惠共享。

新的课程方案提出了一套全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是对人的完善和提升,应该在人性化和创造性的环境中积极自主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和情感,保证新生代的“学习成长和人格成长”,奠定一个终身发展的心理结构和人生态度。在此种理念中,教学活动有了它全新的界定。教师不再以传授者的身份出现,而是平等者中的首席。教师是内在情境的领导者,而不是外在的专制者。教师为学习环境提供支持、帮助,教师在各方的思维成果之间进行协调,教师以自己的全情参与,与学生共同建构学习共同体和成长社区。在这样一个学习共同体内,学生积极参与到知识探究的过程中来,切身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分享掌握知识的无穷乐趣。在这里,师生作为共同的参与者进行平等的交流;在这里,学生的主体价值得到凸显,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得到培养;在这里,教师作用得到了新的诠释:不再是他人价值的强加者和传递者,而是解释者和探讨者。

由此,我们的教师无需劳神费力地去采摘、去叫卖“知识的葡萄”,大可以把学生引领到知识的葡萄王国里,由他们自己去采撷“智慧之果”。我们要做的是牵来阳光,邀来春风,促使他们茁壮成长。

二、让奇思妙想在课堂教学里驰骋

有这么一则佳话:美国人迪・恩・帕金斯的儿子,向他报告幼儿园里的新闻,说他又学会了新东西,想在帕金斯面前显示一番。孩子取出一把他还不该使用的小刀,又从冰箱里取出一个苹果,要当着他的面切开,以便让父亲看看里面“藏”着什么?但是,孩子不是从苹果的基部切到底部凹处,而是横向拦腰切下去。按常规看,这种切法是“错”了。但当孩子把切好的苹果伸向父亲面前时,帕金斯却被其从未看到的美丽图案感动了。“爸爸,看哪,里头有颗星星呢。”真的,从横切面看,苹果核果然显出一个清晰的五角星状。帕金斯一生不知吃过多少苹果,都是规规矩矩地纵向切开的,孩子从“错切”中得到的发现,彻底改变了帕金斯的“成见”,使他顿悟了冥顽不化的“自我”及毫无羁缚的孩子的创造力。

[我的启示]:

苹果之所以纵切,或许有一些切削上与食用上的方便,但若认为惟有纵切才是正确的切法,横切则是错误的切法,也实在找不出多少可以辨别正误的依据,更多的理由恐怕还是由于习惯。正是由于这种纵切的习惯,使得为数众多的人们,吃了一辈子的苹果,却未能有幸欣赏到其中深藏的星星图案的巨大魅力。孩子是无所禁忌的,由于不管不顾拦腰横切苹果,使隐藏其中的星星显示了迷人的身影,竟然使它在众多的成人面前,由“相识”变得“陌生”,由“熟知”变得“新颖”,这其中蕴含的教育哲理恐怕足以令我们深思。

因此,在智慧的追求中,不要轻易地遵循所谓错误的“封锁线”,轻易地听信他人“已被证实”的谬误,更不可盲目地止步于所谓“不可逾越”的。因为,人类许多赖以升华的新知往往蜇伏其间。洛伦兹由于被经典力学体系禁锢了自己的头脑,从而与相对论失之交臂;爱因斯坦突破经典力学的束缚,使一项划时代科学发现由“半成品”转化为精妙绝伦的精品。这是思维创新之花、这是奇思妙想之果;这不仅是对科技工程师的启示,更值得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进行深刻的思考!

由此,联想到我们的数学课堂,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学生想我所想,习惯了“顺理成章”地思考。在这种风平浪静的时刻,万一有浪花窜起,我们会不会束手无策?在学生脱离我们的轨道去思维时,你会不会旁加叱责?请你试想一下,如果帕金斯当时对儿子的这种“错误”的切法严加指责,就不会看到那星星般的创新之花。所以,课堂中,我们应该让学生的思维自由驰骋,哪怕是天马行空!

[我的尝试]:

(人教版第二册中的教学片断)

师:小朋友,请你仔细观察第一组圆形图形,想一想问号处该画上怎样的图形?

生:应该是半个长方形。

师:谁有补充?比他说得更具体!

生:我能比他说得更具体,应该是下面半个长方形。

生:我认为不一定是下面半个长方形,左边、右边、上面,只要是半个都可以的。

师:对于这个意见,其他小朋友有什么看法?你想对他说什么?

生:你瞧!在第一组图形中,是下面半个圆形图案,按照这个规律,所以正确答案也应该是下面半个长方形。

生:我可以打一个比方,圆形好比人的脑袋,就像他切去了上面部分,还剩下下面半个,所以长方形也应该是下面部分。

生:原来是这样啊!我现在明白了。

(当我听完这样的回答时,真是哭笑不得,我知道小孩子不会想太多,虽然有他的不合理性,但不管怎样,他确实帮助同学解决了问题。)

[我的思考]:

现代教育主体论告诉我们:在学生的智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不是接受别人的思想,而是要让学生自己思想。用第斯多惠的话说;“一个坏的教师奉献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所以,我们的教育不宜过多传输所谓的“正误”观念来盘判学生的思维空间,不宜过多传输所谓的“定论”思想来钝化学生尚属稚嫩却四处延伸的思维触角,而要着眼于帮助他们树立多思路、多角度、多元化的认识事物及其思维方式和思维艺术,尽可能地帮助他们扩大人生的视野、探索的方位和认识的领域。

正如成尚荣先生所说;“要给孩子充分想象的自由,让他们的思维任意遨游,在属于自己的世界里尽情勾画涂抹。不要让孩子们富于幻想和充满好奇心的天性在学习中消磨殆尽。”就像案例中的那位学生一样,善于用自己稚嫩的思维去想象。不知我们有没有觉察到,我们的学生年级越高,创造力就越减弱,这大概是我们的教育留给学生想象的余地越来越少的缘故。慢慢地,学生们就只习惯于记住知识和再现知识了。要知道,想象力是智慧的翅膀,真希望我们的老师能够让每一位学生“想象的翅膀”扇动起来!

参考文献:

1、《微笑如花》陈明华秦志强著四川教育出版社

2、《教学月刊》2004年第5期 《教学月刊・小学版》编辑部

上一篇: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浅议 下一篇:浅议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