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中考议论文论点题型的探究

时间:2022-09-30 02:31:13

浅谈对中考议论文论点题型的探究

议论文,是一种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针对某个问题,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而论点,则是针对某个问题,作者所表达的观点和主张。

在辨析、判断、提取、归纳论点过程中,要注意论点提出的位置、表达形式、构成要素等方面的特点。最为核心的特点是,论点必须由两个要素组合而成:论题(文中所论述的问题)加作者的观点和主张。

论点提出的位置,一般以开头、结尾为主,兼有在标题、文中等位置。例如:“同样的景物,有人觉得美丽,有人却觉得平淡;同样的事物,有人看到了机遇,有人却熟视无睹;同样的生活,有人活得坦然,有人却活得凄然……面对同一世界,为什么每个人的收获与感受如此不相同?这是因为每个人的眼光不同。你用什么样的眼光打量世界,世界就回馈什么样的东西给你。你想世界给你精彩的生活,你就得用智慧的眼光看待世界。”(《眼光》)论点就是文章开头最后一句“你想世界给你精彩的生活,你就得用智慧的眼光看待世界。”

在《谈慎独》一文结尾中:“所以,不要为自己找借口开脱,要想有所为,必先做到慎独。做到表里如一,毋自欺也,做到克己复礼,诚意处世,做到敏于事而慎于言,那么,离慎独的境界,也就不远了,离君子之道,也就不远了,离成功,也就不远了。因为――慎其独也,方能成其大业。”论点是本文最后一段中的语句“要想有所为,必先做到慎独”,或“慎其独也,方能成其大业”。

也有部分论点出现在文章中间的。在《阅读是一种定力》一文中,论点出现在文中第五段:“说到底,越是面临生活的快节奏,越是要有超强的定力。有定力,才能让我们慢下来、静下心来观察与思考。那么,这定力从哪里来?来源于阅读本身。不少人有这样的阅读经历:偶一日拿起一本书来,竟然一读就欲罢不能,超然物外沉浸书中,数小时流逝而不觉。而那一度浮躁的心气竟然也沉静下来,有一种难得的静谧,更仿佛有一种沁人心脾的馨香在缭绕。这便是阅读的力量。”第五段的首句“越是面临生活的快节奏,越是要有超强的定力”就是论点。

还有,议论文标题本身就是论点,如《大时代需要大担当》、《人生需要自我雕琢》、《阅读是一种定力》等。

论点的表达形式,通常是一个表意完整的判断句,以上的论点都可看出在表达形式上的这一特点。而设问句、比喻句、引用句、否定句等不适合直接作论点句,如果需要,则需要进行改写,使之符合论点句表达的形式要求。例如,《君子知“怕”》一文开头两段:朋友是个小心谨慎的人。生活中,家里没人他从不让家用电器工作,怕引发火灾;晚上睡觉他一定会关掉煤气,怕发生泄漏;上街绝对遵守交通规则,怕出现意外。工作中,他遵章守纪、秉公办事,怕一不留神成为阶下囚。

我非常赞赏朋友的做法,因为他知“怕”。其实,小到个人,大到国家,不都应该心存畏惧吗?

结合全文我们很容易看出,第二段结尾句是论点。但是此句是一个设问句,直接拿来主义是不行的,我们需要把语句改写为表判断的陈述句“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都应该心存畏惧”,这样,就迎刃而解了。

有些文章,没有明确的论点句,需要学生自己归纳概括,这种论点考查方式能力要求很高。又应该如何应对呢?应对的方法主要有两点,一是要素提取组合法:论题(文中所论述的问题)加作者的观点和主张;二是分论点融合法。例如在《匠人与大师》一文中,文章开篇提出论题:“匠人与大师到底有和区别呢?”然后,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匠人成长为大师的意义。最后一段是这样解决问题的:“我们可能在实际业绩上达不到大师水平,但至少在思想方法上要循大师的思路,比如力求创新,不要重复,不要窃喜于小巧小技,沾沾自喜。对事物要有识别、有目标、有追求。力虽不逮,心向往之。在个人有了这样一种心理,就会有所上进;在民族有了这样一个素质,就会生机勃勃;在社会有了这样一个氛围,就是一个创新的社会。”纵观全文,我们发现没有明确的论点句,需要考生依据论点的知识进行独立概括。需要指出的是,对于关系型的标题,不能简单概括为“匠人与大师的区别”这样的笼统句,而必须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进行具体准确的概括,把“区别”具体化,根据上面提到的二点方法,重点参照文章结尾关键词句“要循大师的思路”、“力求创新”、“有识别、有目标、有追求”等,论点可概括为:“我们不满足于做匠人,要像大师那样力求创新,有识别,有目标,有追求。”

分论点的仿写,是一道能力要求高、综合能力强的题型。此题型即考查了分论点知识,又考查了仿写能力,区分度较好,应引起考生的重视。应对此题型,应注意两点,一是要注意作为示例句的其它分论点的句式结构,二是研读相关段落的论据内容,论据首先是用来证明本段分论点的。例如,在《眼光》一文中,要求根据另外两个分论点,补充第三段的分论点的内容。文章第二段、第四段的分论点分别是:“用智慧的眼光看世界,就是用欣赏的眼光发现美丽”,“用智慧的眼光看世界,就是用坦然的眼光对待生活”。第三段内容是:“冷战结束后,东德和西德之间的那道柏林墙也随即被推倒。那些被推倒后剩下的断壁残垣、碎石瓦砾,在旁人看来就是一堆废物,毫无用途。可是有一个年轻人却看到了它的价值,因为这些遗迹遗物是历史的见证,将来的价值不同寻常。于是,年轻人买下了它们,经过加工,这些废料摇身一变,变成了柏林墙推倒后的纪念品。人们为了记住这段历史,纷纷购买纪念品。正是因为那个青年有着敏锐独特的发展眼光,才发现并抓住了这个别人都抓不住的机遇。让我们用发展的眼光,关心生活的世界,这样,我们就会发现事物的价值,抓住人生的机遇。”根据第二段和第四段分论点的句式结构,第三段的分论点表达句式应该是“用智慧的眼光看世界,就是用……的眼光……”根据第三段旨在论述“正是因为那个青年有着敏锐独特的发展眼光,才发现并抓住了这个别人都抓不住的机遇”。可知,本段论述的观点是“用发展的眼光抓住机遇”。由此可知,此题的答案是:用智慧的眼光看世界,就是用发展的眼光抓住机遇。

【作者简介】

暴俊民,大学本科;中学高级教师。重要荣誉:本文已收录到教育理论网。

上一篇: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科学史教育初探 下一篇:浅谈对学生家长的指点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