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为生命而奠基”的生态教育发展观

时间:2022-09-30 01:05:44

论“为生命而奠基”的生态教育发展观

[摘要] “绿色生态课堂”就是要把这种先进的教育文化容纳到“小班化”课程改革实践中,把学生的全面发展融合于和谐的氛围中,并在“绿色人文”的关爱下蓬勃成长,从而达到素质教育减负提质的目的。

[关键词] 生态教育 小班化 生态圈

什么是真正的“小班化”教育,其教育成效究竟如何,关系到我们对现代教育的本质理解。目前,将小班教学单一策略提升到综合性“小班化”教育,从注重数量、规模、速度的传统授知教育转向注重质量与效益的现代智能教育,使教育从内容到形式发生本质的变化,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小班化”教育模式,现行的课题研究必须依据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凭着“实践出真知”的精神与勇气,走出一条艰巨而充满创新激情的发展新路子。

什么是生态教育发展观?它与“小班化”教育有何联系?我可以先从一个前提谈一点认识。无论哪一种教育,如果能够实现自身的教育理想,则其必须合理,和谐,均衡和可持续发展。合理发展,是说要按国情与事物规律做事;和谐发展,是说要团结协作、互利共赢做事;均衡发展,是说要顾全大局、统筹兼顾做事。

如果说20世纪是物理学大作为的时代,那么21世纪便是生物工程学大作为的时代。因为基因理论的创立,开创了一个以“大分子”主导的崭新的时代,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知识视野。批判性思维告诉我们,以往的发展,没有站在现代生态学说的思维制高点,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而形成的某类“发展”,实际上是一种后现意义上的到退。这类例证极多,我们可以自己反思体会。近时期,随着环境生命学科的崛起,对于教育问题的思考,我们又有新的感悟,并且在2005年作出集体决策:对学校原有的发展规划作整体调整。同年至次年,我写出《树立“为生命而奠基”的现代德育观》与《以先进文化引领,走特色发展之路》两篇专题论文,提出教育要关注生态,教学应该为生命奠基的观点。当时,我们的做法是通过创建“绿色精品学校”来引进生态教育,构建一种新型的、更有发展空间的办学模式。随着“创绿”工作的渐进,学校于翌年被评为浙江省绿色学校,生态教育开始扎下根子,并且引起同类学校与社会的日益关注。尤其近几年,在素质教育的强势引领下,“绿色生态教育”越来越被教育行家和社会所重视,全国也出现一批重量级的绿色学校,给现代教育发展作出极好的典范。

所谓生态教育,在如今中国生态文明的大背景下,有着怎样的发展空间?“绿色生态教育”又有着怎样不同寻常的意义?

教育发展是多元的,各有着不同内涵。而生态教育实际上是一种关注生命过程与发展的教育,也就是常说的“以人为本”。其核心理念是注重与维护人的生命(或生活)的质量,注重人性的内在发展。“绿色生态教育”是“绿色文化”的一种衍生理念,所谓生态观点,是借助生态学研究生命主体与其所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及关系的理论和方法。“绿色生态”,是形容合乎生命发展规律的最佳生存方式。按照生命生成、生长、生衍、衰亡的原理来设计与提高生活质量的教育,即“绿色生态教育”,其内涵是合理、和谐、均衡和可持续发展。所谓教育的本质,就是让人明白生存与生活常态的道理,包括人的社会道德涵养,最终使自然人变成有教养的文化人。人生存于自然与社会环境之中,要生存,就必须学会学习;学习的能力,也就是生存的能力。学会了学习,也就具备了生存的条件与技能。人驾驭生活的本领,是从认知与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因此,人的学习行为,是一种生存的本能,是由外部条件与内在需求两个基本因素所确定。当学习行为在某个特定场合发生时,内外两者就生成相互影响的特定关系,我们称之为“场”,如“会场”、“气场”、“磁场”等。“场”的概念,是物理也是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它包含了“核心物”和“环境因素”两个相对的概念,两者的关系相辅相成、相互对应,互为依赖,互为循环。生命的本源就出乎于此。

生态学意义上的“场”,指互为影响的双方在特定条件的作用与反作用下,形成某种稳定的存互关系,我们叫做相为衔接的“生态环境圈”。这种“生态圈”,可以分解为“经济生态”、“政治生态”、“社会心理生态”等环境,它们对整个生态系统互为调节整合,构成一个大生态圈,环流反馈,生生不息。引伸到教育科学,“教育生态”就是指学习者与教学环境、教师与学生、师生与校园、社会的种种关系,概括地说即人与自然、人与人际、人与社会环境关系的总和。

具有教育生态意义的“场”,通常是指在教室里活动的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自然生成的“三态”(心态、情态和行态),其中,任何一种态势都能够影响学习的质量与效果。生态教育学者认为,从外部环境引发某种信息趣向,以特定方式刺激内在的学习需求,从而生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习行为成为一种能够有效调控的技术。我们可以从整个学习环境的各个要素如何组合以致影响学习个体,通过多项比较来研究一种最适合每位学生有差异的学习方式,最后归结出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和模式。这种模式一旦被确立起来,将会对现代教学论产生深远影响。由于“小班化”教学特别适合这种类型的研究,我们的课题就是以环境因素的有效整合,利用有趣味的情景导向,来积极影响学生学习心态而取得教学成效为研究内容,以期得到理论上的成功突破。

因此,我们预想,有意取向的校园建设风格、走廊和教室的物态环境设置,将会学习行为产生重要影响。课堂是一种特定的“文化生态场”,学生学习的特殊需求是一种“核心物”,把它置于各种教学要素(教师、教室、教材、教具与教法)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环境系统之中,进行多维的比较与综合考查、分析、旨在于施教过程中研究各类生成的学习情态,进而找出良好的教学策略和兴趣成长的最佳法则。这种特定关系“场”又可以用生成、循环、变异、衰竭四因子的判别眼光来作观察与分析,了解师生在积极、互动的“教学互动反馈流”中如何构成一种新型互补的学习共同体,使“教”与“学”双方在零距离的“心灵”对话过程中得到相互提高,从而改善课堂教学质量。“绿色生态课堂”就是要把这种先进的教育文化容纳到“小班化”课程改革实践中,把学生的全面发展融合于和谐的氛围中,并在“绿色人文”的关爱下蓬勃成长,从而达到素质教育减负提质的目的。

学校倡导的“绿色生态教育”,是从环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审视学校的教育理想问题,具有很强的生态文明观和科学发展观意识。因为推行素质教育的需要,学校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由于“小班化”教育是一种注重内涵发展的教育,这种培养人才的模式将是一种高境界的教育行为。其如“小班化”教育中独具特色的对初中生“人生路线图”设计教育,正是目前我国义务教育中严重缺失的内容,如果校本课题研发工作在这方面有所建树,能够极好实现素质教育这一远大目标。

生态教育为“小班化”教育发展奠基,更为生命的成长而奠基!

上一篇: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探析 下一篇:对低年级课堂中学具操作有效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