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复方对乳腺癌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

时间:2022-09-30 11:11:54

中药复方对乳腺癌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

[摘要] 目的 观察“乳癌术后方”对乳腺癌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以及总生存率的影响。 方法 2009年1月~2009年12月随访和统计592例乳腺癌患者,将其分为中药组352例和对照组240例。中药组患者须于术后1年内开始服用“乳癌术后方”,服药时间≥1年;对照组患者自乳腺癌术后至本次随访结束未曾服用“乳癌术后方”。 结果 中药组5年的无病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FS:92.3% vs 87.1%,P = 0.009;OS:96.9% vs 89.6%,P

[关键词] 乳腺癌;无病生存期;总生存期;中药复方

[中图分类号] R73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12(c)-0120-03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发病率逐年递增,发病率为10%~15%[1],而乳腺癌的复发转移是乳腺癌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2-3]。近年来,随着对中医药研究的不断深入,已证实中医药可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复发转移率,延长无病生存期,正逐步成为乳腺癌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访2000年1月~2008年12月行乳腺癌手术,术后病理检查明确诊断为乳腺恶性上皮性肿瘤(乳腺癌)[2]的原发性乳腺癌女性,术后均作标准化治疗(手术±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将所选患者分为中药组352例和对照组240例。中药组术后1年内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乳腺科服用“乳癌术后方”为基础方的中药,服药时间≥1年;对照组为同期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乳腺疾病诊治中心手术的乳腺癌患者,且术后至本次随访结束未曾服用以“乳癌术后方”为基础方的中药。中位随访时间为60.10个月。中药组平均于术后4.8个月开始服药(1~12个月);平均服药时间为3.97年(1~10年)。中药组患者平均年龄(54.54±10.01)岁;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55.87±11.85)岁。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理类型、肿瘤特征、治疗方法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1.2.1 标准化治疗 所有患者均进行以下治疗:手术±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

1.2.2 治疗组 标准治疗基础上,术后1年内采用中药“乳癌术后方”治疗,由曙光医院中药房提供,每日一贴,常规煎煮为300 mL,每次150 mL,每日两次口服,治疗时间超过1年。

1.2.3 对照组 仅采用标准治疗,术后至本次随访结束未曾采用“乳癌术后方”治疗。

1.3 观察指标

1.3.1 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 无病生存期即以原发乳腺肿瘤手术时间为起始时间,以有临床证据证实的局部复发、远处转移、第二原发肿瘤的诊断时间或死亡时间为终点时间[4]。本研究中局部复发均经病理学证实。骨转移经影像学证实。肝转移经由B超发现,CT扫描证实。其余部位的转移灶或原发灶均经CT扫描或核磁共振影像学证实。

1.3.2 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 总生存期是以原发乳腺肿瘤手术时间为起始时间,以任何原因引起的死亡时间为终点时间[5]。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一般情况中年龄采用Willcoxon秩检验,其他一般情况均采用χ2检验。使用Kaplan-Meier法描绘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曲线。相对危险度(hazard ratio,HR)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检验。以P

2 结果

2.1 “乳癌术后方”对乳腺癌患者5年DFS、OS的影响

中药组出现复发转移27例(7.7%),死亡11例(3.1%),其无病生存率为92.3%,总生存率为96.9%;对照组中复发转移31例(12.9%),死亡25例(10.4%),其无病生存率为87.1%,总生存率为89.6%。结果显示,中药组的无病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FS:92.3% vs 87.1%,P = 0.009;OS:96.9% vs 89.6%,P

2.2 “乳癌术后方”对不同特征乳腺癌患者DFS、OS影响的分层分析(表2)

2.2.1 年龄 年龄≥50岁的患者中,中药组的无病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DFS:92.9% vs 84.5%,P = 0.01;OS:97.1% vs 87.0%,P

2.2.2 病理类型 本研究中浸润性癌患者共544例,其中中药组323例,对照组221例,中药组的无病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DFS:92.3% vs 87.8%,P = 0.021;OS:96.6% vs 90.0%,P

2.2.3 淋巴结转移情况 本研究将淋巴结状态分为无转移、淋巴结1~3个转移和淋巴结≥4个转移三组。结果表明,各亚组中,中药组的无病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其中,淋巴结≥4个转移组中,中药的复发转移风险降低了30.2%(82.4% vs 58.3%,P = 0.023),而对于无淋巴结转移及淋巴结1~3个转移的患者,中药组与对照组相比复发转移率的降低并无统计学意义。在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中药组的总生存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98.8% vs 93.6%,P = 0.003),其死亡风险降低了14.7%,虽然在淋巴结1~3个以及≥4个转移组中,中药组的总生存率高于对照组,但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2.2.4 肿瘤大小 本研究中,共有411例患者有肿瘤大小的数据,根据肿瘤直径分为

2.2.5 激素受体水平 本研究将激素受体状态分为激素受体阳性(ER或PR阳性)以及激素受体阴性(ER和PR阴性)两个水平。结果表明,无论在受体阳性及阴性组中,中药组的无病生存率均无显著提高(阴性组:90.8% vs 82.1%,P = 0.063;阳性组:92.7% vs 89.1%,P = 0.055);而中药组的总生存率相较于对照组却有明显提高(阴性组:93.9% vs 82.1%,P =0.009;阳性组:98% vs 92.7%,P = 0.003)。

2.2.6 Her2表达水平 中药治疗能显著提高Her2阴性患者的无病生存率及总生存率,降低46.7%的复发转移风险以及8.8%的死亡风险(DFS:93.5% vs 89.1%,P = 0.022;OS:98.9% vs 91.3%,P

3 讨论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着广大妇女的生命与健康。目前乳腺癌的治疗多采用局部治疗与全身治疗并进的综合治疗模式。局部治疗模式包括手术与放射治疗,全身辅助治疗包括辅助化疗、内分泌治疗、分子靶向治疗和中药治疗[7]。然而,乳腺癌术后的复发转移导致无病生存期降低,是目前乳腺癌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

现代中医学者多[8-9]认为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的主要病机是正气不足,邪毒留滞。《灵枢·百病始生》篇:“是故虚邪之中人也……留著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或著孙脉,或著络脉,或著经脉……或著于肠胃之募原。上连于缓筋,邪气淫溢,不可胜论。”指出了肿瘤转移的病机是正气不足,转移的过程是由浅入深,由局部向远处转移。《瘟疫论》云:“无故自复者,以伏邪未尽”。可见肿瘤复发的病机是正虚邪实。乳腺癌患者虽经手术、放化疗等治疗,但癌毒其性顽劣,余毒终不能尽除,潜伏体内,且放射线、化疗药物均为热毒之邪,当机体正气亏虚时,易为残邪余毒乘虚而入造成一系列毒聚、痰凝、血瘀等病理变化而导致乳腺癌的复发转移,即所谓“正气虚而后邪气踞之”。所以,治疗当以扶正祛邪为首要大法,所谓“养正积自除”[10]。

“乳癌术后方”为上海市名老中医陆德铭教授的临床常用经典方,方中以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健脾,仙灵脾、肉苁蓉、山萸肉益肾,达到调补先天和后天以扶助正气;佐以莪术、三棱、石见穿等活血解毒而祛邪,能显著提高乳腺癌术后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及总生存率,有效预防乳腺癌复发转移,延长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期。分层分析显示“乳癌术后方”对于年龄≥50岁、肿瘤大小介于2~5 cm、Her2阴性乳腺癌患者的无病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均有提高,并降低淋巴结≥4个转移患者的复发转移,延长淋巴结未转移患者的总生存期。

虽然目前已有大量临床试验证实了中药可以降低乳腺癌复发转移,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但中药的标准化治疗目前仍难以实现,中药治疗究竟该于术后多久开始,治疗应维持多长时间才能取得最大生存获益,对于不同肿瘤特征的患者,中药治疗该有何异同,中药抗肿瘤的作用靶点究竟是什么,其对于哪种转移最有效,这一系列的问题仍有待于今后更大样本量、设计更完善、统计更科学的临床试验来解决。

[参考文献]

[1] Chow LW,Loo WT. The differential effects of cyclophosphamide, epirubicin and 52 fluorouracil on apoptotic marker (CPP232), proapoptotic protein (p21 (WAF21) and anti-apoptotic protein (bcl-2) in breast cancer cells [J]. Breast Cancer Res Treat,2003,80(3):239-244.

[2] 陈竞,高砚春.早期乳腺癌治疗中保留手术82例临床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0):120-121.

[3] 刘承兵.乳腺癌外周血转移与远处转移的相关性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6):118.

[4] 中国癌症协会.新编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乳腺癌分册[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9:23-24.

[5] 周际昌.实用肿瘤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7.

[6] 崔光,李实.老年乳腺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1705-1706.

[7]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08版)[J].中国癌症杂志,2009,19(6):448-473.

[8] 陆德铭.益气养阴法为主调治乳腺癌术后患者[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2(1):1-3.

[9] 唐汉钧等.中医药治疗乳腺癌术后患者288例临床观察[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16(3):23-25.

[10] 万华,吴雪卿,陆德铭.扶正祛邪在治疗乳腺癌中的应用[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16(1):30-31.

(收稿日期:2012-09-06 本文编辑:冯 婕)

上一篇:儿童过敏性紫癜补体活性研究 下一篇:110例脑出血偏瘫患者康复护理干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