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关于实施教育新模式的思考

时间:2022-09-30 09:41:05

浅谈关于实施教育新模式的思考

【摘要】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要想真正实施素质教育,要想切实培养真正的人才,就必须真正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脱离出来,把课堂这块主阵地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做好课堂的主人。而在这个课堂中,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紧抓不放不对,但完全放手也不可行,本文着重探讨实施教育新模式的重要性以及新模式教育体制下的师生应该有怎样的质的变化。

【关键词】新模式关键动力源泉保证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与唤醒!"然而在我们传统的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现象仍然在主导着课堂。教师占主导地位,很多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很难发挥出来,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讲得辛苦,学生学得劳累,整个课题毫无效率而言。在这样的背景下,新课堂就成了时展、教师需求、学生渴求的产物。新教育模式要求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有极大的改变。教师的角色应该由原来的主导者变为学生建构知识能力的忠实支持者,教师必须通过激励与唤醒,为学生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这种安全、欢快的环境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而学生也应该由原来的被动学习者,变为课堂的主人,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整个课堂。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快乐教学",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1转变观念是教师真正走进新模式的关键

在传统课堂上,教师起着主要的主导作用。教师以的是首席参与者和引领者的姿态出现在课堂中,这样的话,所有学生的注意力都会吸引到教师这里来,教师不自觉地以领导者的地位占据了整个课堂,教师的这种主导和领导地位,使学生不自觉地依赖教师,使教师成为学生的拐杖,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离开教师就茫然不知所措。新模式的宗旨是重建教育结构、教育秩序,真正实践自主、探究、合作的教育理念。新模式的基本框架是小组合作学习,课堂展示交流。而在新的课堂模式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权威,只是教学过程的引导者、聆听者,点拨者。教师从讲台退到了幕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去除学生依赖教师的拐杖,教师由主导、领导的角色变成引导、参与的角色。教师在课堂中充当的是参与者、观察者、引导者、帮助者、评价者。

2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是走进新模式的动力

在现代社会,最重要的,既不是鱼,也不是渔,而是对鱼的需求。对今天的学生,授鱼和授渔都是次要的,首要的问题是开启引擎,点燃激情。教师的组织能力首先体现在唤醒、激活学生学习欲望的能力。教学习意味着开放,有开放就有创新。教知识意味着封闭,封闭必然产生保守。新模式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为每一个学生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的教要致力于导。教师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学生们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们的积极主动性,而教师只是适时的引导和

点拨。课堂上会较多地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教师尽可能地组织学生运用合作、小组学习等方式,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同时,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形式多样,经常开展讲座交流和合作学习,让大家共同提高,老师们多是鼓励性的话语,对待学生和蔼可亲,尽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和创造性,让学生享受"快乐教学"。

3引导学生改进学习方式是走进新模式的不竭源泉

在新模式下,教师不再是仅仅活动在四堵围墙内、三尺讲台上的"教书先生",教师将活跃在各种有助于学生学习、成长的自然和社会中,将成为帮助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出色协调者,组织者。学生学习方式开始逐步多样化,学生在学习中能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整天处于被动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不再是对于所学内容总是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似懂半懂,学习内容比以前宽泛多了,经常能够联系实际,接触社会实际,从生活中来学习、思考,作业形式也丰富多了,有演讲、写小论文、社会调查、查找资料…等等。活动性作业比书面作业有增多,让学生学习更轻松、更有兴趣、更有积极性。

4改变固有的评价模式是走进新模式的保证

教育新模式的评价强调:评价功能从注重甄别与选拔转向激励、反馈与调整;评价内容从过分注重学业成绩转向注重多方面发展的潜能;评价技术从过分强调量化转向更加重视质的分析;评价主体从单一转向多元;评价的角度从终结性转向过程性、发展性,更加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评价方式更多地采取诸如观察、面谈、调查、作品展示、项目活动报告等开放的及多样化的方式,而不仅仅依靠笔试的结果;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现状、潜力和发展趋势。

总之,新教育模式下的课堂教学,应是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它既注重了知识的生成过程,更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的培养,是真正实践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教育理念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愿望和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卓玉 《构建教育新模式》 湖南教育出社 2013

[2](加)莱文(Levin,B.) 《教育改革:从启动到成果》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3]唐盛昌 《直面数字化挑战的中学教育改革》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上一篇:浅议新课程体验式教学的操作策略 下一篇: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