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陶瓷印章制作之浅见

时间:2022-09-30 06:43:51

关于陶瓷印章制作之浅见

近几年来,由于优质印石开采殆尽,资源枯竭,四大名石价格飞涨,制印人几近无石可用,而陶瓷印却以其高雅别致,可塑性强,价格低廉,及开采不尽的资源,深得广大制印人的追捧。

其实古人制印最早用的就是陶。中国陶瓷闻名于海内外。而据考证,陶印出现于铜、玉印之前。近年出土的大量陶印、封泥都是原力的佐证。也就是说,从我国的印章史来说,陶印无疑是各类印章的鼻祖。陶瓷是“中国”的代名词,而陶瓷印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门类,以其鲜明的艺术表现形式立于民族文化之林。

陶瓷艺术历史悠久,可谓辉煌灿烂,而历代书画家以陶瓷为载体,结合各种陶瓷工艺,创造了独具中国特色的陶瓷艺术。印章也被广泛运用于各类陶瓷器具的款识,这种印章往往是用写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在古代,由于各种名石的不断被发掘利用,和陶瓷印烧制的工艺限制,以致于陶瓷印未能被延续推广,而随着近年印石资源的枯竭,陶瓷印又被现代制印人所重视,并得以发展。

印章材料应用的先后顺序为:陶、金属、玉、石材。就硬度来说,石质较软,陶烧制前较软,金属、玉较硬,但陶坯可塑性强,易于刻制。唐宋以后,高温瓷的出现,瓷印就更细腻完美了,因此,瓷印早已被完美地运用于印章的制作了。

从印章材质的发展过程来说,陶瓷材质在当代篆刻领域的充分利用,是符合发展规律的。从艺术角度看,现代制印人对新材料的探索欲,也是陶瓷印发展壮大的主要因素,而当代制印人也在陶瓷的创作过程中,体会到了别样的意趣。

很多人认为,篆刻艺术发展的每一个高峰都与材质的变迁有着直接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说,一部印章发展史说是制印材质不断更替的过程。

传说明代文彭首用冻石治印,印章的金器时代正式走向了石器的时代,而刻印也从工匠制印进入了篆刻艺术的时代。而当今篆刻艺术的空前繁荣,已远远超越了以往。就材质而言,石质仍是主流,但优质的印石资源是极其有限的,因此,寻找新的材质上的突破便成了大家不约而同的渴望。

陶瓷材料资源丰富,可谓取之不尽。从发展趋势来说,其必将成为未来制印人的主要选择,而又由于其强大的可塑性及烧制过程中有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偶然效果,其在篆刻领域的地位是可以预见的。有不少篆刻团体已举办过专门的陶瓷印艺术作品展,而在近年全国性篆刻展中,陶瓷印也占据了一席之地。

印章的印体、印钮、印面的组成,也是一门综合艺术的展现。而在古代,鲜有钱钮、印面整体由单独某一位艺术家独自完成的作品,因此其很难保证一件印章作品的完整性。而陶瓷印的优势就在其强大的可塑性,为艺术家创作完整而又完美的印章作品提供了便利的条件。陶瓷印可由作者本人采泥、捏坯、制钮、篆刻、施釉、烧制,独立完成各道工序,这是其它材质达不到的。

严格地说,陶瓷印应是一分为二的。陶印中温煤质成胎体未能烧至致密。瓷印则经高温烧制,胎体致密细腻,釉色更鲜亮,且变化丰富可人。但相对于其它印材,它们应归属一类,各产瓷区因其陶土及制作工艺的不同,成品风格也是各具特色,就如四大名石的各具其美。因此,作者可通过选泥、施釉、烧制出各种风格的陶瓷印。尽管工序繁琐,然其能烧制出各种丰富的精美效果也足以让制印人为之驰骋想象,亲历亲为。

陶瓷印创作其意义更在于它的可探索性。例子钮创作上也不能喧宾夺主,抢了印面的风头,正文的创作,由于材质的改变,刀法必将会显现出不一样的风格,线质也将会是全新的,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艺术风格形式,也会给制印人带来许多意外的惊喜。

在陶瓷印的创作过程中,制印人会从中体会到不同于石材的泥土气息。而在刀法上,也不能完全使用刻制石材的刀法形式,在力度、角度上都要作适当性的调整。线条要圆融,避免燥气。印钮的制作上,可借用古印的钮式,如青铜、玉器、带钩、佛道文化的装饰纹样,使钮工造型更加丰富多彩。当一件陶瓷印作品烧制完成,带着出炉后的余温,捧于手心,那种成就感不言而喻。

要创作陶瓷印,需要全身心地投入,要多了解陶瓷艺术的历史与现状,对陶瓷制作工艺了然于胸,充分掌握陶瓷工艺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要领,了解泥与火的脾气与秉性,才能具备创作出好的陶瓷印作品的技术基础。选泥、制坯、施釉、烧制等所有的工序亲身体验,才能把中国陶瓷特有的风采充分地展示于一件陶瓷印的作品上。

在整体创作、烧制的过程中,我们制印人可以从心灵深处体验到陶瓷文化的精彩,在与自然的交流中获得灵感,感受来自于泥土的亲切,窑火的热情,让这一切完全渗入到陶瓷印作品的制作过程中。在这一过程中,体会快乐和惊喜,这就是用其它材质创作所无法体会到的一种新的状态。

在近年的创作实践过程中,笔者通过反复实践、多方求教,解决了许多创作中遇到的一些工艺技术上的难题,其中有辛苦,更多的是惊喜和成就感。最近,我们又成功开发出了一种先烧后刻的陶瓷预烧印材,通过反复试验,成功解决了硬度控制和印面吃油等技术上的难题,使得许多产瓷区以外的制印人也能通过购买预制好的陶瓷印而可以随时随地过过刻制陶瓷印的瘾了,这也就为陶瓷印的普及推广做出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儿吧!

如凤凰涅槃,一枚枚陶瓷印在烈火中得以重生,在这一过程中,虽累但快乐着。

上一篇:席建华陶瓷艺术赏析 下一篇:姚大因教授与飞天陶瓷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