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语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时间:2022-09-30 06:36:33

丰富语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摘要:针对当前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低效现象,提升阅读教学有效性,必须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遵循学生语文学习的规律,通过动口表达、动脑思考、动手实践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促进学生在具体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

关键词:阅读教学;有效学习;动口表达;动脑思考;动手实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所以,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遵循学生语文学习的规律,通过引导和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口表达、动脑思考、动手实践等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一、动口表达:让课堂成为学生读、说、评的自由乐园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目标,多种阅读方法的形成与发展,是培养独立阅读能力进而形成良好语感的基础。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到学生动口表达的意向,积极引导自由朗读、说话、评价,使动动始终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读、说、评的自由乐园。

1.多种形式带其读

读书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最基本技能和重要手段,但有部分同学由于性格特征、朗读能力等因素影响,不愿读书,不善读书,久而久之,学习主体欲望淡化,参与课堂学习能力低下,既抑制了自身学习能力的发展,又制约了课堂教学整体效果的提高。例如,诗歌教学中声情并茂的范读,学生在头脑中浮现出语言所描绘的意境,读的念头悄然萌发,继而想读、乐读,进而大声朗读、摇头晃脑地读,不经意间学生已经带着浓烈的情感兴致勃勃地读诗,其乐融融。

2.真情鼓励促其说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尽管“对话”形式五花八门,但最简单、直接的表现仍然是学生发自内心的语言表达——说。部分学生受“怕说错”这种消极心理影响,在课堂上不愿意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改变这种状态,课堂上教师必须给每一位学生以真情的鼓励,善于舍得把时间还给学生,并耐心地引导,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言交流情境。例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人物描写一组》等写人的文章,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上用一个词来概括人物特点,并引导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撷取其中感受最深的一点,都可以说出自己的收获。

3.各抒己见诱其评

通过语言描述形式的评价,可以增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情感的体验的同时,更为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自信心的获取、学习主体欲望的激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朗读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真正掌握感情朗读方法,我故意用平淡的语调读课文,通过设置“错误情境”诱导学生进行评价,引领学生发现并指出我读得不好的地方,有的还“教”我应该怎么读。发自内心的自由评价方式有效地激励了学生学习主体的积极性。

二、动脑思考:让课堂成为学生放飞思维的广阔空间

在课堂中,积极创设条件,诱导学生动脑思考,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发展思维的创造性,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利用课文标题,激起思考

教师要善于利用文本第一个探究资源——标题,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例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在板书课题时,我故意写“我的伯父鲁迅”,学生马上发现我的“错误”。我就引导学生对这两个题目作比较,激发学生深入思考:说说从这两个题目看出了什么?这时学生纷纷提出了问题,进而仔细研读文本,寻找答案。这样有效诱导,激励学生踊跃提出“想学会”的问题,为深入感悟课文奠定了基础,而且放飞了学生的思维,课堂教学自然沿着有效探究的方向发展。

2.利用课文“空白”,诱导思考

小学课文中有不少文章为了合理表达需要,作者把某些情节删掉或浓缩成一句话而留下“空白”,教学时利用这些“空白”让学生根据情节发展,联系生活经验和阅读积累,展开合理的想象,填补这些“空白”,就可以有效诱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开拓创新空间。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再见了,亲人》文中略去了朝鲜大嫂受伤至伤好之间的情节,教学时引导学生想象补充,这样可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加深了对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战斗友谊的理解,从而在增进学生全面、准确理解体验的同时,促进其想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3.利用课文“插图”,帮助思考

课本中的插图蕴含着丰富的语言内容信息,承载着强烈的思想情感,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应充分开发与利用的重要课程资源。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插图,积极引导学生去细致地观察,紧密地联系,认真地思考,促使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更全面、深刻,使思维更活跃、准确。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王二小》第一段这样写:“他常常一边放牛,一边帮助八路军放哨。”我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中王二小是怎样注视前方。从王二小那从容不迫的神情展开联想,再追问:“他为什么要一边放牛,一边放哨,而不只是放哨?”通过看、想、说,让王二小勇敢机智的形象在儿童心中树起来。

三、动手实践:让课堂成为学生能力创新的无限天地

好动爱动是儿童的性格特点。在教学中,不能强制压抑,要因势利导,正确对待,巧妙结合教学内容,创设让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促进学生在创造性的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情感的体验,进而在提高教学实效的同时,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1.以动制动,引导主动批注

“以动制动”,顾名思义就是引导学生用恰当的动手形式来制约其影响学习的消极好动的习惯表现,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过程。比如,自学时,在文中写上发现的问题或产生的体会,在空白的地方写上几句;朗读时,圈上重点,点上好词、疑难词,画住优美的句子;听课时,在课文的“无头、无脚”处做横批眉批等。总之,用恰到好处的动手方法把学生好动习惯引“上轨”,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2.动手操作,引导主动验证

有些课文,学生对文本描绘的情境理解并不十分透彻,影响了学习效果。课堂上,让学生动手操作、演示相应的情境,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通过验证丰富文本理解形式,还发展了学生动手实践与创新能力,可谓一举多得。例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一次成功的实验》一课,让学生各自准备好道具,在课堂上开展实验,深入理解“合作才能成功”的道理,也深刻感悟“有了危险先为别人着想”的高尚品质。

3.以乐促乐,引导丰富文本

平时,孩子们总爱在黑板上、本子中写呀画呀,这种乐写乐画的潜在意识应该正确加以引导,让他们参与有益的动手活动,为课堂学习服务,并发展其技能。如教学《画风》一课,在学生学习课文的同时,让喜欢画画的同学来“画风”。有的同学再现了文本内容,有的同学画出了自己的美好祝愿,童真童趣跃然纸上。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关键在于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学生主动地动口表达、动脑思考、动手实践等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真正让“功课”成为学生主动领受的“礼物”。

参考文献:

[1]张化万.语文教学的高质量从何而来:以小学阅读教学过程质量的改进为例[J].人民教育,2009(12):43-46.

[2]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 福建省诏安县白洋乡中心小学)

上一篇:如何做好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素材积累 下一篇:发挥教材优势,设计多样化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