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并行 丰满古诗

时间:2022-09-30 06:13:54

读写并行 丰满古诗

摘 要: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且不能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研究读写整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利于从真正意义上落实“减负增效”。

关键词:阅读教学;读写结合;教材

读写整合不仅能帮助学生把阅读教学中学到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运用到作文教学中去。同时,在作文中形成的知识技能,也能促进阅读教学。因此,我觉得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融入自己的智慧,在习作教学时也要将教材中的例子为我所用,重视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将“阅读”长期根植于“写作”的沃土中,使学生从“阅读”中学“写作”,从“写作”中更好地凸显“阅读”的魅力,使学生读写并行,而文道自得其中。下面,我就《小儿垂钓》这首古诗如何进行空白点读写整合,将精炼的古诗丰满化,成为一幅幅孩子感兴趣的连环画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理解古诗

1.出示古字,左边是半年成熟的禾苗,右边是短尾巴鸟“隹”。整个字的意思是幼鸟出生不到半年,表示幼小。现在的楷书中,它就是(稚)。

2.出示“稚子”猜意思。诗题中有歌词和“稚子”的意思差不多(出示:小儿)。

3.出示“纶”的图片。把钓鱼用的丝线垂下是在干吗呢?也叫做(垂钓)。

4.齐读诗题。学生读一读这首诗,读准生字的字音,读准七言古诗的节奏。

5.学生先读读诗句,再联系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然后想想诗中描绘了哪两个画面?

二、读写整合

画面一:小儿垂钓

1.(1)第一个画面是“小儿垂钓”,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出示:蓬头稚子学垂纶)

(2)出示图片。指名说说这小孩的外貌、穿着。

(3)出示:老人蓄着一撮……还记得《爱因斯坦和小女孩》吗?作者只写了胡子、眼睛、头发就将爱因斯坦不拘生活小节的样子描绘了出来。可见描写事物要抓住特点,不一定要每个细节都刻画出来。

(4)还有谁能抓住这个稚子的特点介绍一下他的外貌、穿着。

(5)你觉得他描绘的是一个怎样的乡村小孩?(质朴、纯真、无忧无虑、天真可爱、无拘无束)

(学生在描写人物外貌时喜欢面面俱到,而教师列举了《爱因斯坦和小女孩》这篇课文的外貌写作方法后,学生再介绍这质朴的乡村小儿时就学会抓住了特点,没有眼、耳、口、鼻等进行一一介绍。学生顿悟了描写任何事物都应抓住特点,还在脑海中初步形成了一个丰满的乡村小孩形象。)

2.(1)垂钓的环境如何?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板书:环境)(出示:侧坐莓苔草映身)

(2)你从“草映身”这个词读出了什么?(夏天,草很茂盛;怕鱼儿见到人的倒影;不想被人发现、打扰;这是个鱼不受惊、人不曝晒的理想钓鱼处)

(3)你还看到野草以外的美景了吗?出示图片(柳树、野草、小河等)(出示:《三顾茅庐》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还记得《三顾茅庐》中这段秀丽的环境描写吗?其中,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巧妙地衬托了诸葛亮的性格特点。那小孩的性格特点是什么?(调皮)那你能说出柳树、野草、小河的调皮样子吗?

(环境描写一向在习作教学中是被忽视的,而这首诗中环境描写和《三顾茅庐》中的景色描写相结合,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按顺序观察景物,而且学会了用景物来衬托人物性格特点的描写方法。请看学生的习作。

那男孩斜着身子坐在一块石头上。石头旁是一丛丛青翠欲滴的野草。在微风的吹拂中,那一株株野草摇曳着,多像一双双小手,调皮地挠着那小孩的脚丫,跟他闹着玩儿。身后的大柳树舒展着鹅黄色的嫩叶,仿佛一把绿伞为他遮挡毒辣的阳光。小河清澈见底,蓝宝石般的天空倒映其中。它哗啦啦地流着,仿佛在为小男孩鼓劲:“加油呀!”一阵风吹过,野草和柳枝伴舞,河水与风声齐奏。这真是一块钓鱼的好地方。)

(4)可小孩子为什么要侧坐?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孩子?(调皮、随性)

(5)现在,你就是那调皮的稚子了,侧身坐在河边,赤着双脚悠闲地坐在茂盛的野草丛中,你会怎样学垂纶呢?(板书:动作)出示:《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齐读。有谁受到启示,能把稚子垂纶的动作说得更清楚。

(小儿动作描写与《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相整合。让学生从以往学过的课文中学会钓鱼的准确动作。从而感受到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触摸词句的温度。在习作教学时,教材中的相关课文其实也是一种很好的范例,学以致用,才能算是真正运用了语文这个工具,由间接吸收到直接表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同时,能与先前的课文形成一个回环往复,前后照应,再让学生有提升的

空间。)

画面二:借问不应

1.谁来说说第二个画面?出示: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2.请你做一下“遥招手”的动作。(和“遥摇手”作比较)

3.当路人看到“遥招手”的动作来到小孩身旁时,小孩会怎样和路人低声耳语呢?(板书:语言)和同桌演一演第二个画面吧。

三、拓展延伸,丰满古诗

1.能读懂古诗的意思很了不起,如果你能把诗中的语言变成一幅幅画面才算真本事,你能展开想象,用文字把古诗的情境描述出来吗?

2.充满稚趣的儿童诗还有很多。学生回忆:《宿新市徐公店》《四时田园杂兴》《所见》《村居》……

启迪:教师合理引导学生研究、化用(能动模仿)范文,可以不断从“原型”中获得启发,掌握写作技能和方法,积淀语言,进而内化,为自己的写作提供帮助。

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的话很好地诠释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阅读是写作的根基,写作的素材很多来源于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到:“阅读是收集信息,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由此可见,阅读与写作既是两个互相独立的个体,又有紧密的关联性。因此,教师更要重视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读写并行,而文道自得。“读写整合”就是为了这样一个任重道远的目标,尽可能多地把语文学习从“掌

握一种交际工具”的目的转移到“丰富人的生命活动、情感活动和心灵活动”上来。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08.

[2]赵振民.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的协同关系[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07).

[3]王尚文.关于读写听说的动机问题.语文建设,2005(05).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清凉小学)

上一篇:浅谈学困生转化工作 下一篇:善用数学典故 渗透数学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