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文章的眼睛

时间:2022-09-30 05:05:24

读懂文章的眼睛

看一个人要先看他的眼睛,从中可读出这个人是忠厚老实还是机灵乖巧,是感伤忧郁还是欣喜愉悦。对于一篇文章来说,题目就像是一个人的眼睛。未读文章之前,先看题目,仔细地揣测,有时候,“窥一斑而知全豹”,内容也会知道个八九不离十。并且,现在的课堂讲求导入精彩,精致的导入能创造课堂气氛,紧扣学生的心弦,提高课堂效率。教师用题目做教学导入的切入点,也是进行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然而,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忽视题目的存在,往往撇下题目就直接进入到文本的阅读,这也会造成一种资源的浪费。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题目的解释是概括诗文或演讲内容的词句。这一解释说明了题目的特点是高度的概括性,并且这种概括性一定要与文本内容相联系,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文题相对。除了从题目中看出文本的内容之外,有一些还可以看出文本的体裁,比如《师说》、《归去来兮辞》、《阿房宫赋》、《琵琶行》、《六国论》、《报任安书》、《张衡传》、《滕王阁序》、《陈情表》、《游褒禅山记》中的说、辞、赋、行、论、书、传、序、表、记,都是文章的文体。它们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文体风格,这也就决定了文本内容表达方式的侧重点不同,有记叙,有议论,有抒情。

在语文教学中,从题目入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更有效地使用题目则要运用各式各样的方法。

一、提问法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看到一个题目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比如《我有一个梦想》这一课,马丁・路德・金有什么样的梦想?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梦想?他怎样实现这个梦想?其实这三个问题分别对应了课文的后、前、中三个部分。提出这样三个问题,可以让学生更加容易地理清演讲词的思路、把握文本的内容。

二、诠释法

题目是文本的眼睛,那么题目里面的重点字就是题目的瞳孔了。有时候,诠释题目中的重点字就可以了解整个文本的内容,抓住一点而牵动全身。比如《陈情表》中的“情” 字,抓住这一个“情”字,就能够很好地了解李密在这篇文章里面所有的感情。这一个“情”包含着李密对于晋武帝的忠情、对于祖母的亲情、还有自己进退狼狈的苦情。

三、换字法

换字法,顾名思义就是换掉题目中的一个字或几个字,有时也可以把题目全部换掉,通过换字来比较题目的优劣,使学生注意换掉的字在文本中的作用。比如《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把“常春藤”换成梧桐树或杨树可不可以?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作者选择常春藤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它的价值含义。常春藤生命力顽强,而小说的主旨也涉及到了关于生命的思考。二是写作构思上的考虑。常春藤是攀附在墙上生长的植物,这样才能让老画家在风雨之夜把叶子画在墙上。只有选择常春藤,如此的构思才是合理的。

还有鲁迅先生的《为了忘却的记念》,把“忘却”改成“铭记”可不可以?“铭记” 一词放在此处,意思也是恰当的,但是,“忘却”是为了摆脱悲哀,化悲痛为力量,为了更好地战斗而去忘却,因此“忘却”比“铭记”更加醒目,更富有战斗力。

四、加字法和减字法

题目对于文本内容的概括本来就是很准确的,如果加字或减字,就会破坏了这种准确性。不过,通过这种破坏,可以让学生对比这种变化,来更加准确地把握文本的内容。比如《荷塘月色》,如果加上“的”,变成了《荷塘的月色》,怎么样?又比如《听听那冷雨》,如果把“那”去掉呢?不管加减,文章的内容都和题目不相符了,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文不对题”。加上“的”,使得全文应该只写月色,而荷塘只是一个限定词。减去“那”,“那”而不是“这”,不是身边的,不是眼前的,而是遥远的地方的,因此,就带有了回忆色彩,体现了余光中对于离别土地的深深的眷顾。

因此,题目虽小,但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教学资源。一些文本的题目本身就很有研读的价值,如果教师对题目多下功夫,深入挖掘和发现其佳处,开好这个头,引导学生思考、探究,那么就会增加学生对学习文本的浓厚兴趣,在文本的解读中也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一篇:浅谈英语课堂提问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下一篇:浅议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