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单导学:儿童数学创造力的开发

时间:2022-09-30 05:01:03

活动单导学:儿童数学创造力的开发

[摘 要\]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儿童数学活动就是让儿童充分经历“数学化”。作为儿童数学活动的承载体,活动单能有效地引领儿童主动从事数学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数学活动,这就是“活动单导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活动单,引领儿童进行“数学化”的活动。

[关键词\]数学活动;活动单导学;创造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4-0052-02\

儿童的数学学习过程就是儿童不断地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儿童数学教学特别关注儿童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那么,如何充分凸显儿童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引领儿童的发现、探究等数学活动呢?实践中,我们尝试运用“数学活动单”的方法对儿童的数学活动进行有效的引领。“活动单”架设了教师“教”和儿童“学”之间的桥梁,为儿童留下了自主探索的空间,保证了儿童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改善了儿童的数学学习方式。

一、“活动单导学”的价值内涵

所谓“活动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主题,由教师和儿童共同设计,帮助儿童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和评量工具,具有导学的功能。所谓“活动单导学”是指我们在设计活动单时应该从儿童的经验、需要出发,着眼于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将儿童的数学学习由“现有的发展水平”转向“可能的发展水平”的教学活动。活动单要能够吸引儿童主动“卷入”数学探究活动,引发儿童的数学思考。儿童应该根据活动单的具体内容,懂得自己该做什么、怎么做及为什么这么做。在具体的“做数学”和“数学再创造”活动中延长数学知识的抽象化进程,以便让儿童对数学知识进行充分体验和准确概括。

二、“活动单导学”的实践建构

(一)精心设计数学活动单

活动单是儿童开展数学活动的“脚手架”,理想的活动单是即使教师不在场,儿童也能够根据活动单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活动单。

首先,要尊重数学教材。教材是活动单设计的依据,也是儿童形成数学素养的依托。教师设计活动单时要充分解读数学教材,领会编者的意图,对各个数学知识点的来龙去脉要进行“根”的探寻;要把握数学知识间的纵横联系,理清数学文本在整个数学知识链、数学主题单元中的地位、作用、意义等;要细细揣摩、品味例题、主题图的内涵、意味等。这是设计数学活动单的首要所在。

其次,活动单的制作要基于儿童的认知。在儿童有效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儿童参与活动单设计。“儿童眼中的数学”和“成人眼中的数学”是不一样的,数学活动单的有效与否取决于教师对儿童的理解。教师要从儿童的立场出发,着眼于儿童的“数学视界”,以学定教;要尊重儿童的生活经验,了解儿童的知识基础,关注儿童的思维方式。

再次,活动单要包含数学活动的核心概念或核心目标。教师要先做一个统整性的考虑,考虑设计什么样类型的活动单,是探究型、实践型,还是练习型?最后,设计活动单要给儿童预留充分的“自主建构”时空。皮亚杰曾说:“儿童不是学会算术的,而是重新发明算术。”数学活动单要向儿童提供探索、讨论、实践、调查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帮助儿童主动从事数学活动。要能让儿童充分经历“数学化”,引领儿童跨越从实物到算式,从数学情景到数学本质的鸿沟,实现儿童从“日常思维”向“数学思维”,从数学知识的“原生态感知”向“精致化建构”,从素朴的“经验数学”向抽象的“理性数学”的转变。

(二)活动单导学:引领儿童进行“数学化”活动

首先是儿童的自主探究。探究是儿童的本能,法国数学家托姆(Rene Thom)一再强调:数学学习应该是一个自发探究的过程,如果认为只需要通过大量的死记硬背就会容易地学到数学,那无论如何是一个可悲的错误。儿童的数学探究是儿童的“理智历险”,是让儿童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创造”。但儿童的数学“再创造”不是数学史中的“原始创造”,而是儿童根据自己的体验并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儿童自主地提出问题,自主地提出猜想,自主地实施验证,某种意义上讲,“儿童不可能通过演绎法学会任何数学知识”。儿童数学的“再创造”活动不追求数学知识的“一步到位”,而要体现数学知识发展的阶段性;不过早地把数学概念“符号化”,而要延伸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数学活动中,教师要着重引发儿童的数学“观念冲突”,帮助儿童纠正错误观念;要在活动中加大探索性成分,引发儿童在数学观念上的不平衡,促成儿童实现数学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其次是儿童间的合作建构。“活动单导学”的过程不只是儿童个体内部的意义建构过程,更是儿童彼此间展开“我与你”平等对话、交往与互动的过程。儿童数学知识的获得是儿童彼此间“协商”的结果。“活动单导学”极力倡导“兵教兵”。在“兵教兵”“兵练兵”的过程中,发展儿童的社会协作能力。

再次是儿童间的交流展示。传统的数学教学忽视了学习成果的展示,其结果是儿童情意、态度和价值观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活动单导学”非常重视儿童自我与他我的确证与表征,让儿童在数学学习的成果展示中发现并敞开自我,使儿童的主体性得到最佳的凸显和弘扬。一方面,儿童在探究活动中感受到数学本身的思想与力量,以知怡情;另一方面,儿童通过展示活动,感受到自我的本质力量,进而以情促知。儿童的数学展示方式是多样的:可以说(如解说、交流、辩论、质疑等),可以写(如在黑板上板书等),可以比划,可以操作,等等。儿童正是在说、画、写、演的活动中提升并完善自我的。在展示中,教师适当点评,师生、生生间互相答疑解难,学习可以获得最佳成效。

值得注意的是,在儿童数学教学中运用“活动单导学”一定要建立完善的学习机制。所谓“完善”,一是指活动中数学“学习共同体”成员要相对固定,不能经常变化;二是指开展数学活动时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三是指教师要善于“授权”“赋权”,在“活动共同体”成员中培养“领头雁”,使之能够组织好本团队的学习活动,帮助本团队中的学习弱势群体。教师的使命和责任是调控数学活动的“序”和“度”。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伯特・M.加涅曾提出“为学习而设计教学”的口号。“活动单导学”就是完全基于儿童主体的学习设计,它构筑了一个儿童自主探究的学习空间,搭建了一个让每个儿童都能参与、交流、合作和展示的平台。由此,“活动单导学”构筑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自主探究――合作建构――学习展示――反馈完善。“活动单导学”让儿童的数学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然,学生在使用活动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数学的客观知识进行“意义赋予”,充分经历了从“非形式化数学”(经验数学)到“形式化数学”(理性数学)的提升历程,自然地实现了由“生活数学”向“科学数学”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洪建林.“活动单导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0(8).

\[2\] 张卫星.“活动单导学”的内涵解读及使用――以“乘法的初步认识”为例\[J\].辽宁教育,2012(15).

\[3\] 杨志翔.让学――“活动单导学”模式下数学教学的“华丽转身”\[J\].教育艺术,2012(9).

上一篇:基于学生错题的学法指导的思考 下一篇:两个月和十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