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数学的课程改革

时间:2022-09-30 04:57:39

浅谈高中数学的课程改革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迄今为止仅有几个省份没有完成进入新课程教学。在这几年的实际教学中,我亲历了存在着的诸多困惑。现将发现的问题罗列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以提高自己的认识,共商对策,进一步高效地推进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实施。

一、教学设施不足,硬件差,教学辅助工具滞后,倡导的教学手段难以实施

(一)教室设施、直观教具不齐全。

至今基层学校在改善新课程实施的设施上变化不大,特别是农村中学,因为经费严重缺少,相应的配套设施如教室、实验室、阅览室等基础硬件不足,导致班容量大,教学活动受限,此种现象严重制约着?“设立体现数学某些重要应用的专题课程”的行进。“新课程标准(下称‘课标’)”强调,教学中要通过各种不同形式,促使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但班量大、配套设施不齐全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这些活动“心有余而力不从”,难以实施“课标”倡导的教学途径和形式。

(二)现代教学辅助工具投入量少,人均利用率低。

现代教学辅助工具,如成套的多媒体、电子阅览室、图书阅览室、学生使用的科学计算器、教师现代化的办公设备等,以及相应的应用软件,配备不齐或基本没有,纵然有也因人均利用率低很难按“课标”要求投入使用。因为没有这些设备或辅助手段,使得学生的某些学习认识更加抽象,理解更加困难。我校的某位教师在讲授算法和框图时为了让学生认识计算机语言,拿着自己的笔记本电脑让全班80多名学生轮流体验,事实是这一过程花了近一个月的自习时间还没有完全进行完。“课标”提出“……特别是数学的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尽可能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平台,……,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计算器等进行探索和发现。”这在农村中学目前基本不能实现。其中还包括着因教师信息技术应用不熟练,学生信息课程理论多、实践少、没有条件上网查询资料的后续影响,使得新课程“穿新鞋走老路”。

(三)教材单一,辅助教学的学习用书不足或没有。

“课标”基本理念中提到“……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选择,必要时还可以进行适当地转化、调整……高中数学课程也应给学校和教师留有一定的选择空间”、“并在适当的内容中提出对‘数学文化’的学习要求,设立‘数学史选讲’等专题”。这就要求学生和教师必须有成套的新课程课本,而事实上是大部分教师没有随时可读的“课标”(参加培训时配发)、没有成套的人教A版教材或提前研读的后续教材、没有其他版本教材,没有可供查询学习的专业类图书、交流刊物和稿件(关于新课程实施)。教师的教学用书是由学校征订当地新华书店调配,由于当地学生学习用书的选择使得学校的征订教学用书仅仅是给学生必用图书。代一轮以上的教师还能够保存全学校配发的教学用书,而其他的教师很少有必需的成套教材(不包含系列1、系列2、系列3、系列4)。教材的单一和不足使教师的教学没有超前学习的条件,更缺少了必要的教研条件……再加上教师培训时间不充分(假期集中培训5天)、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培训时没有设计农村特殊现状的教学案例,让作为课堂主导的教师驾驭不了新课程,教学中体现“课标”理念的成分不大,教学压力得不到改善。

二、教材不适应,教学方法跟不上“课标”要求

(一)教材的不适应主要有以下三点:①编排顺序:由于“课标”与旧教学大纲的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有差别,所以在编排顺序上有很大变化。

新课程通过模块建立知识的主干——“削枝强干”,再完善枝丫——“恰时恰点”落实知识。这种“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地安排学习内容”的模块现象,破坏了数学的内在逻辑性,削弱了知识的系统性,导致知识的前后联系不顺畅。如立体几何的编排上,采用了“从整体到局部”的编排结构体系;三角函数和三角变换之间穿插了平面向量……②知识衔接:知识的衔接包括本学科自身知识体系(如初高中知识和章节间知识)的衔接和相邻学科知识体系的衔接(高一物理、高一地理第一单元知识等对数学知识的依赖)。这种“螺旋式”结构和知识模块与数学学科结构上严密的逻辑性、内容上完美的由浅入深的特点有点矛盾。这些衔接弄不好就会形成知识的断层,影响学生对课本的掌握。

(二)教师的教法受制于“课标”和“考纲”要求的协调。

“课标”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式,在教学中要多设置与生活联系的问题情景,要加强探究活动,要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等等,但是在课堂上学生探究合作的时间多了,就基本没有练习基础知识的时间,教师普遍感觉课时紧,出现了“讲得完与讲不完、舍不去与舍得去、练不了与练得好”的矛盾现象。新课本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方法和人文价值,但数学在高考中如何体现这些思想,教师心中无数,所以在教学中也不知道该如何把握。

三、校本课程无法完成,多元化评价执行有困难

(一)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少,校本课题成为形式。

各校给学生安排的时间紧、任务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少,无法完成“新课标”要求“学生应进入社区、社会,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的校本课题。虽然校本教材各校都有,但都成为形式,因为课程多,课时少,所以一般都不进行,纵开展了学生也不积极参与。

(二)实施的评价体系单一,达不到“课标”要求。

评价体系一方面是对教师的评价,另一方面是对学生的评价。社会对学校、教师的评价标准,上级部门对学校的评价机制和评价方法单一——只看考试成绩,使得全方位落实“课标”有了难度。各级对教学唯一的评价标准就是高考成绩——以成绩论英雄——使得教学只有注重分数而缺少了过程,迫使教师不能摒弃老方法来上课;而在学校和社会对学生的评价中,因评价过程的不可控和基础设施的不足、被评人数的庞大,评价任务的繁重,使得“过程评价——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学生互评、家长和社会有关人员评价等结合起来”流于形式,很难沿用“课标”要求“实施促进学生发展的多元化评价”、“根据学生的不同选择进行评价”的标准。

总之,新课程在实施推进过程是个充满问题的过程,这些问题的妥善解决,将使新课程的全面高效实施真正落到实处。

上一篇:树立新的课堂教学观,“探究学习法”进课堂 下一篇:数学语言起源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