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归类·品味

时间:2022-09-30 04:55:20

诵读·归类·品味

目前中学语文课本中,文言文占的比重很大,占整个内容的三分之一还多点,就苏教版而言,文言文近七十篇,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既是难点又是重点。但现行的中学文言文教学还是以教师串讲为主,即使装配了多媒体,也还是让学生听听录音,教师逐字逐句地讲解翻译,学生死记硬背,最后利用多媒体抽查学生对文言翻译的掌握情况。这样的教学只能是教师费力地教,学生盲目地学,教师教得迷惘,学生学得糊涂,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久而久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抹杀了,丧失了主体意识,只知贮存,不知变通。其实文言教学也很简单,只要走好诵读、归类、品味这三步,就能老师教得简单,学生学得愉快。

一、 诵读,积累语言

“诵读是学生学用语言积累的一种途径,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一条常用的教学线索,是阅读教学的一种基本课型。”这是语文名师余映潮对诵读教学独特而深刻的见解,可见诵读教学在语文课堂中的重要性。“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文言文而言,诵读教学的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每教一篇文言文,可将教师范读(或听录音)、学生仿读、背诵竞赛等多种诵读方式结合起来,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减轻了教师的负担,还可以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积累语言材料,从而扩大知识面,提高阅读、说话能力。学生通过反复读,不断揣摩速度的快慢,语调的高低,感情的变化,长期潜移默化,培养了较强的语感。

诵读能有效地为理解服务,在读中感受和表现文言文独有的语言魅力。文言文诵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句读正确,这和词的理解、句的理解都有紧密的联系。仅仅如此还不够,还要能读出文言文的情味,在读中发现问题。要读出情味,就要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揣摩语言的运用;要在读中发现问题,就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就要在读中有自己的发现。因此文言文的诵读,不仅是用口,更强调要用心。用心,才能感受到字里行间的感情;用心,才能发现问题。这些问题,或者是理解的困难,或者是提出了新的有价值的疑问,或者是对现成结论的质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为学生提供自由诵读的机会,更要指导学生去读,这样才利于学生吟咏玩味,体验情感,发现问题。余老师在教《承天寺夜游》时,要求学生抓住“念、盖、但”这三个字,把三个字的音节拖长一点,读出文言的味道。然后指导学生语速缓一点,音调低一点,这样就能读出宁静的氛围,再读出一点夜游时复杂的情愫。这样通过几次朗读,学生体会到了苏轼复杂的感情中乐观旷达占着主导地位,也品味了“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样的美句。

二、 归类,积累词语

由于文言与现代汉语的源流关系,我们在教学中可将重点放在那些演变的词上。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很多词在用法上、意义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文言篇目来看,继承的词多,而演变的词少,因而,学生如果掌握了这些演变的词,就等于掌握了文言翻译的金钥匙,文言翻译也就迎刃而解。因而在文言教学时,要指导学生学会归类,即从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的文言句式这四个方面加以归类记忆。

(一) 古今异义词。从字面上看,“古今异义词”就是词的古义和今义不同。文言中除了少数“古今异义词”外,其他的绝大多数是与现代汉语意义大致相同或相近的,可以说,掌握了古今异义词,就等于掌握了文言翻译的第一把金钥匙。例如:教师在教《桃花源记》的时候,如果学生掌握了“鲜美”“妻子”“无论”“绝境”“不足”“间隔” 等几个古今异义词,就等于扫除了文言翻译过程中一半的障碍。其余的部分只须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和继承的原则,翻译就会水到渠成。

(二) 通假字。通假,即同音替代。它是文言尤其是先秦古籍中经常出现的一种语言现象。要构成通假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 必须是一对出现;2. 通假字与本字在意义上没有任何关系;3. 在上古音中,二者必须是同音或近音。由于通假字是同音替代,所以必须读回本字之音。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说”通“悦”。但按现代汉语读音,显然,“说”的读音不对,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读回本字“悦”的音。由于通假字在本质上是一种借的关系,“悦”借了“说”的字,“说”借了“悦”的音和义,所以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用本字“悦”的意义,句子才能通顺。

(三) 词类活用。所谓词类活用,就是某些类型的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原来的一般性质和语法功能,而具有新的语法功能,但离开了这种语言环境就失去了这种性质和功能。

在文言语句中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即文言词语与现代汉语的词语的意义看起来分别不大,但是一旦译成现代汉语,语言马上就不通了。如:“渔人甚异之”中的“异”,“置人所罾鱼腹中”的“罾”,“假舟楫者,非能水也”中的“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的“箕畚”,从表面上看,这些词与现代汉语中的意义没有多大区别。“异”可解释为“奇怪”,“罾”可解释为“鱼网”,“水”可解释为“河水”,“箕畚”可解释为“箕畚”,但是,一旦将这样的意义放入句子中间翻译的时候,就会发现句子根本就不通顺。语言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实际上,这些词都是被活用了。“异”原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意为“对……感到奇怪”。“罾”原为名词,现活用为动词,意为“用网捕捞”。“水”原为名词,现活用为动词,意为“游泳。”“箕畚”原为名词,现活用作状语,表所用的工具,意为“用箕畚”。如果将这些活用的意义插入句子中,句子马上就通顺了。

(四) 特殊的文言句式。常见的特殊句式有倒装句、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教师在教学中对这类句式的特点和翻译方法如能进行反复的练习和强调,并经常归纳总结,那么,文言翻译对学生来说就是轻而易举的事了。

三、 品味,赏析美句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这实质上是强调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教师绝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古人说得好:“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学生只有通过对语言的品味,才能获得美的感染和语感的培养,语文课堂才能体现出人文的关怀。此外,语文学科有广阔的想象拓展空间,文言文教学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这一特点,积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教《承天寺夜游》一文时,可以抓住“庭下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一句指导学生从手法、内容、情感三个方面进行赏析。

当然除了这三步,还要注意指导学生学会使用工具书来自主学习。

【作者单位:江苏省建湖县上冈实验初级中学】

上一篇:无字处皆其意 下一篇:引领孩子兴趣盎然地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