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诵读中品味语文

时间:2022-09-20 11:38:55

从诵读中品味语文

诵读是一门用声音进行再创造的艺术,它融入了诵读者的思想、情感和想象。诵读先入于眼,后出于口,再进于耳,最终了然于心。整个过程,实际上是以“感性”上升到理性的思维过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诵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和理解力,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想象力,激发爱憎情感。新课标指出:诗歌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可以说,诵读在诗歌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贯穿诗歌教学的全过程。以往,诗歌教学总是条分缕析地解读、分割式地探究,破坏了诗歌的美感,这是不可取的。朱自清说:“新诗不要唱,不要吟,它的生命在诵读,它得生活在诵读里。”朱光潜说:“写在纸上的诗只是一种符号,要懂得这种符号,只是识字还不够,要在字里,见出意象来,听出音乐来,领略出情味来。诵诗时就要把这种意象、音乐和情趣在声调中传出。这种功夫实在是创造的。” 所以诵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

一、老师范读的重要性

1.有助于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文艺性的材料,特别是优美的诗词、散文,最容易拨动学生的心弦,唤起他们的共鸣。教师的范读,有时像清澈见底的涓涓细流,淌入学生的心田,给学生一种雨润禾苗般的纤浓美;有时如大江东去,激情澎湃,气势磅礴,才思滚滚,给学生一种激越雄壮的豪放美;有时似高山流水,错落跌宕,层层推进,飞流直下,给学生一种多姿多态的飞动美。总之,教师的范读,能使不同的内容通过完美的语言得到最充分的体现,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潜移默化地感染和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他们不断地从“知之者”向“乐之者”转化,增强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学习成绩也自然会得到提高。

2.有助于强化学生的“向师性”,激励学生刻苦勤奋地学习。教师轻如和风、重如洪钟、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范读,是学生评价教师的一个感性依据。学生折服于老师的范读,可以使学生对老师尊敬和爱戴,建立起健康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学生还可以从老师的范读中受到熏陶和启发,潜移默化地学会一些朗读方法和技巧,而且通过教师的点拨和鼓励,也会逐渐培养起自觉向老师学习的意识,使他们的朗读水平不断提高。

3.有助于组织学生的注意和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最佳心境中获得最佳学习效果。只有高度集中而稳定的注意,才能保证学习的顺利,并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在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课堂气氛较沉闷时结合课文内容和讲解进程,适时而巧妙地插入一段精彩的范读,就可以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如果辅之以小组读、齐读等手段进行积极调节,就能使学生的注意力较长时间地保持集中。这样就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学生朗读要有分层目标

我们注意到每个学段对朗读的要求中都有这样几个词:正确、流利、有感情。细品这几个词,我们就会发现其中有一个层次的问题,同时,这三个词是“相互联系、螺旋上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个既分层又紧密相关的整体。

1.初读――读正确。学生初次接触文本的朗读,要做到不添字、不丢字、不读错字、不重复字句。这个环节也是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阶段。通过朗读,学生可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师要保证学生读的时间,读前强调“三到”:心到、眼到、口到,集中注意力,让学生真正做到“字字响亮”,教室内充满着学生琅琅的读书声。初读的同时,学生可借助汉语拼音或工具书扫清生字障碍。

2.细读――读流利。学生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进入对文本的细读。在此过程中学生对文本有了一定的思索,同时通过几遍的朗读,在初步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把文章读流利,也就是我们过去讲的读通顺。

3.品读――培养语感,读出感情。这个层次中,学生品析文章的句段,感知课文形象,体味节奏韵味,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自然而然地以恰当的语调、感情再现文章的内容,培养语感,读出感情。

三、诵读品味,点拨指导

对诗歌更高要求的诵读,是在对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与把握之后,能够根据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个性化的诵读,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诗歌语言进而把握诵读的感情。那么,怎样进行诵读的点拨指导呢?

1.要注意点拨读出诗情。诗歌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思想感情,不同的诗歌情感是不同的,甚至说不同的语句所蕴含的情感也是不同的。所以在诵读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注意语调的高低起伏,停顿的长短,节奏的缓急,重音的把握,等等,把朗读的技巧与诗情的品味完美结合。

2.要注意点拨读出形象。让学生在诵读中展开想象的翅膀,这样会使学生深入其境,感同身受。以徐志摩《再别康桥》的第二节为例:诗人描写河边的金柳如同夕阳中的新娘,金柳像一位漂亮可爱的新娘子,那种娇媚可人,谁不喜欢呢?那么“新娘”这一句就要读得语调扬起来一些,从而传达出喜爱之情。

3.要注意点拨读好关键词语。诗歌中那些内涵丰富的字词,浸润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对升华诗歌的情感起着重要作用。教师要抓住这些关键词,引导学生揣摩、品味,做到叶圣陶先生指出的“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从而让学生加深对诗意的理解。仍以《再别康桥》的第二节为例:“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中的“荡漾”恰如其分地传达了诗人的深情。可以引导学生品味“荡漾”这个词,金柳的艳影在康河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中荡漾,它像一位无比艳丽的新娘,在诗人的心中掀起感情的涟漪,从而让学生用缓慢而低沉的语调读出诗人深沉的眷念与喜爱之情。

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烂熟于胸,才能真正在诵读中得到体会、领悟和升华,从而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正如巴金所说:“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慢慢体会到它们的好处,也就慢慢摸到文章的调子。”叶圣陶说:“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了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法都有莫大的收获。”总之,诵读应贯穿诗歌教学的全过程,我们应让学生在诵读中品味诗歌,在诵读中感悟诗歌,在诵读中热爱诗歌。

上一篇:善抓难点质疑,提高课堂效益 下一篇:如何进行语文学科的愉快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