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生态文明理念培育的调研分析

时间:2022-09-30 04:29:15

高校生态文明理念培育的调研分析

摘 要: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会影响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高校的生态文明氛围、生态文明知识的普及和宣传、生态文明相关课程是否开设都会对大学生生态文明理念的培育产生影响。文章在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对学校的生态文明氛围、生态文明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开设生态文明相关课程的状况进行了解,最后从高校的角度对如何培育学生的生态文明理念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高校;生态文明;培育;旅游管理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4-79 -02

一、引言

党的十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同列并举,宣示要“五位一体”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生态文明素质影响着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大学生生态文明理念的培育受多方面的影响,毋容置疑的是学校会对学生生态文明理念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学校的生态文明氛围、学校的宣传、开设的生态文明相关课程都会对生态文明理念的培育产生影响。所以本次调研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对高校生态文明培育的现状进行调研,主要包括学校生态文明相关课程的开设现状、生态文明的实践性活动、生态文明知识的普及和宣传等,从而知晓高校在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中存在哪些不足,以指导我们及时调整培育的方式和修正人才培养方案,使培养的学生更符合社会的需要。

本次调研选取的样本分别是:武汉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大二、大三学生;酒店管理专业大二、大三学生。具体如下:本次共发放31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调查问卷301份,其中旅游管理专业的样本是164份,酒店管理专业的样本是137份;在总体数据中,本科学生占83人,专科学生占218人;为了保证样本的完整性和全面性,还到武汉的其他高校进行了调研,通过面谈访问的形式了解学校学生生态文明理念培育的现状,这也构成了调研结果的内容。

二、调研结果分析

调研主要目的是了解武汉商学院生态文明理念培育的现状,共设计6道题目。当问及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过程中,老师是否强化过生态文明方面的内容,回答“否”和“不知道”的共占42.51%,回答“是”的占57.49%;当问及学校是否曾经开展过生态文明方面的讲座或宣传活动,回答 “否” 和“不知道” 的共占42.86%,回答“是”的占57.14%;当问及学校是否有生态文明的相关社团,比如绿色社团组织等,回答“是”的占37.54%,回答“否”的占31.89%,回答“不知道”的占30.56%;当问及学生所在学校是否开设了生态文明方面相关的选修课或必修课时,回答 “没有开设” 的占38.87%,“不知道”的占42.86%,认为开设了的占18.27%;当问及学校是否组织过生态文明的社会实践活动时,认为组织过的占37.54%,认为没有组织的占28.24%,不知道的占34.22%;当问及是否期望开设生态文明方面的课程时,71.39%的同学认为可以开设选修课,16.04%的同学认为应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强化该部分内容,12.30%的同学认为应该开设专门的课程作为必修课,认为没必要开设的只占不到1%。

三、调查结果分析及高校培育生态文明理念的建议

大学生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力量,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念,对生态文明建设将会产生影响,在本次调研中发现学生对生态文明认知较差,因此在大学内应采取多种方式培育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理念,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教育效果。

(一)开设全校的与生态文明相关的公共选修课

目前,在我校的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都设有公共选修课,要求在学校期间完成2~4门选修课,可以开设与生态文明相关的公选课,比如《生态伦理学》《生态经济学》等,培育学生的生态文明理念,增加学生生态文明方面的知识,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在思想政治课及时事政治教育中对生态文明的知识进行强化

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资源的紧张,世界各国都很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我国与时俱进提出了进行“两型”社会建设,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等,尤其是党的十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同列并举,宣示要“五位一体”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对学生进行时事政治教育时强调这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等问题,理解目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三)将生态文明理念与所学专业课相结合

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时,应树立起生态文明的意识。比如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进行旅游产品开发时,融合生态文明的理念开发出绿色产品;在景区规划与开发课程中,引导学生在进行景区规划和开发时注意资源的保护,进行合理的开发;在导游进行讲解时,也时时不忘提醒游客爱护景区的环境。

(四) 在学校内成立与生态文明相关的社团组织

调查显示学生对学校是否有与生态文明相关的社团并不是很清楚,在调查中回答“否”和“不知道是否有绿色社团组织”的共占62.45%。这反映出两个问题:第一,学校确实没有成立生态文明的相关社团;第二,如果有这样的组织,也说明这个组织影响力有限或者学校对这个组织的宣传不够。生态文明社团是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生态文明社团来源于学校的各个院系,各个专业,它的影响具有广泛性;加入社团的成员依照自愿性的原则,他们有着共同的爱好,传递着生态文明,对全校的学生产生示范的作用;开展的社团活动,丰富了生态文明教育内涵,传播生态文明理念,促进学生生态意识的培育。

(五)进行生态文明教育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从调研的数据来看, 37.54%的同学认为学校组织过生态文明的社会实践活动,认为没有组织的占28.24%,不知道学校是否组织过与生态文明相关的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占34.22%。这说明学校组织生态文明的社会实践活动比较有限,需要广泛地开展社会性实践活动。在课堂传授生态的理论知识,使同学们获得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只有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比如开展植树节、地球日、旅游节等活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进行亲身感触,增加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利用所学理论,解决身边的环境问题,更能增强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树立生态文明观。

(六)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校园生态环境感化

培育学生的生态文明理念,其所在的环境对其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校园内要形成生态环境的示范,例如校园内不随地丢垃圾,爱护校园内的花草,灵活多样地采用宣传牌进行生态文明的提示与宣传,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逐步养成良好的爱护环境的习惯。充分利用高校的宣传渠道,多方面地宣传和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多举办生态文明知识的讲座。

(七)完善生态文明的管理制度

第一,学校应建立激励措施来鼓励和生态文明相一致的行为,建立惩罚制度来惩罚与生态文明相悖的行为,为生态文明的培育提供制度保障,例如,为校内公益性的活动或社团组织提供一定的支持,比如曾有学生到各办公室回收废旧报纸、纸张等,对变废为宝这样的活动应予以支持。第二,加大校园生态环保监管和奖惩力度。可以在校园内开通多个投诉和惩戒通道,通过这种方式使破坏生态文明的行为得到及时制止,使学生逐步抛弃不良习惯。

(八)将生态文明加入学生的素质测评

根据生态文明的要求,建立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的道德规范,以规范和引导大学生的道德行为。在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估中,将学生的生态文明理念加入其中,以激励学生注重培养自己的生态文明理念。必要时也可以考虑将生态文明的内容加入应试范围。

(九)教职工应带头示范文明,引导和感染学生

第一,教师首先要具有生态文明的理念。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要率先垂范,在自己的行为中体现生态文明。比如有的教师下课后没有及时关灯、电扇等,浪费了能源;有的老师在办公室、教室抽烟,污染了环境等,这些都会给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第二,将生态教育纳入教师评价体系。学校可以考虑将生态教育作为学生基本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班主任、辅导员、专业教师均应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将生态文明纳入其中。第三,教师积极开展生态文明的课题研究。利用高校科研优势,积极开展与生态文明相关的课题研究,积极投身于生态文明的建设中去。第四,加强生态教育的师资培训。高校可以考虑建立专业的从事生态文明知识教育的师资队伍,并加强对他们的培训,各专业教师要结合自己的专业,与时俱进不断拓展自己在生态教育方面的知识,并寻找出生态教育知识与学科知识的最佳结合点,在学科专业知识中融入生态文明的理念。

(十)引导学生建立起生态的消费习惯

引导学生之间消费不要相互攀比,杜绝奢靡之风,养成节俭的习惯,当然这种节俭是在满足人的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基础上的适度节俭。比如,当宿舍无人时,及时关灯以节约能源;当见到水龙头未关,能及时关上;打印时尽量节约纸张。改变大学生的消费模式,建立一种符合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要求,同时维护生态环境为前提的消费观。

参考文献:

[1]田梅.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构建[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01).

[2]王淑英,孙克俭,郭岩.高职院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研究:现状、原因及对策[J].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03).

[3]郑耀星,刘国平,张菲菲.基于生态文明视角对福建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思考[J].广东农业科学,2013,(07).

[4]王包泉,陈云,何有华.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认知状况的调查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04).

[5]刘秀丽,刘亚玲.基于教育的视角谈旅游业生态文明理念的培育[J].当代经济,2015,(32).

作者简介:

刘秀丽,女,辽宁葫芦岛人,产业经济学硕士,武汉商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旅游与会展经济。

上一篇:供给侧改革就在我们身边 下一篇:论我国现阶段家族企业文化建设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