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思考

时间:2022-09-30 04:10:06

浙江省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思考

根据浙江经济发展形势和趋势,“十一五”时期将进入人均GDP3000~5000美元时期。在这一重要的发展阶段,抓住机遇切实推进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提前实现有需求的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总体目标,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新课题。

一、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三个转变,不断实现满足残疾人各项基本康复需求的目标。

一是阶段性的工作目标应从单一以完成目前的各类康复任务转变到不断满足残疾人各项基本康复需求上。提前实现有需求的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能力,并根据残疾人日益增长的基本康复需求,不断增加新的服务内容,逐步完善我们的工作任务。

二是工作形式应从侧重以开展各类康复助残活动为载体转变到为残疾人康复服务提供制度保障的工作重点上。

开展活动是手段,满足残疾人多样化基本康复需求才是目的。从根本上讲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总体目标需要制度保障,需要不断拓宽康复业务领域,需要不断扩大为残疾人康复服务的覆盖面。制度保障具有根本性和稳定性的特点,也是建立和完善长效机制的关键。因此,为残疾人康复服务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这是新形势下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是工作机制从现有的框架转变到更有效更有活力的工作机制上。

我们应根据实际情况和所面临的发展目标与任务,全面分析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从不断增强机制的生机和活力出发,进一步加强社会化工作方式,逐步完善以网络化的组织为平台、社会化的运作为手段、法制化的制度为保障的浙江康复模式入手,整合社会资源,发挥社会力量参与康复工作的作用,并加强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加快制度创新,规范工作程序,建立和完善长效的工作机制,这是我们的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

二、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抓紧做好“十一五”规划。

目前我省的任务指标尚需进一步完善,主要表现在:一是资源配置的空间结构上存在着不均衡性。当前,我省农村残疾人康复需求量大与康复资源贫乏的矛盾相对突出。二是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拉大,不同地区残疾人享受的公共服务的差距拉大。各地区发展不平衡。三是现行任务指标体系子系统层次的框架结构不够明确,尤其是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围绕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在加强分类指导方面的导向性指标上不够明确和完善。在制定残疾人“十一五”规划中,首先应树立以残疾人为本的规划理念,把促进残疾人全面康复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重点应放在政府履行的公共职能或需要政府调控、引导和扶持的领域,尤其要关注解决欠发达地区基础性问题,逐步调整康复资源配置与残疾人口不均衡的空间结构。其次,建议国家和省级规划应从加强分类指导的要求出发,根据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工作基础,增加操作性强的导向性指标,拓宽开展多样化服务领域。再次,根据我省县域经济发达的特点,各市县要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在开展多样化、个性化、人性化的康复服务方面深化细化具体化,避免出现规划“上下一样粗、各地一个样”的倾向。

三、从构筑大社保体系着眼,为残疾人康复服务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

根据我省将于2007年在全国率先建立覆盖城乡新型的大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各级政府加大了社会保障资金的投入,社会保障支出将占财政支出比例的20%,经济发达地区如杭州、宁波等要达到更高的比例,这为建立和健全我省残疾人医疗及康复服务的保障制度提供了基础和条件。当前,从构筑全省大社保体系着眼,在医疗及康复领域要加快三项制度的建设:

(一)全面推进新型的农村医疗大病统筹合作医疗制度。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农村群众、包括残疾人尤其是农村贫困残疾人享有医疗及康复服务的基本保障制度。各地残联应积极参与全面推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工作,摸清残疾人底数,掌握残疾人的基本医疗及康复需求,动员残疾人参保,主动帮助解决参保残疾人尤其是贫困残疾人参保费用的问题。从试点情况来看,农村贫困残疾人参保自负部分费用基本是由政府或残联承担,经济发达地区还扩大到农村所有的残疾人和城镇贫困的残疾人。因此,我省90个县(市、区)应都具备这方面的经济承受能力,完全可以争取做到应保尽保。同时,应积极客观地向有关部门反映残疾人的基本康复需求,合理地争取更多的报销项目,不少地方已把精神病患者门诊用药列入报销范围,基本解决了精神病患者常规用药的经费问题。扩大参保残疾人的受益面。

(二)加快推行和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

医疗救助制度是对城镇大病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补充,救助对象是困难群体,包括困难的残疾人。据调查,全省2003年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6%和42%,残疾人恩格尔系数为49.7%,可见,残疾人生活质量与健全人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而残疾人多样化的基本康复需求又决定了比健全人要承担更多的开支。因此,将困难残疾人纳入医疗救助制度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各级残联应在同一工作平面上,把符合救助条件的残疾人纳入到救助制度中,帮助困难残疾人解决实际问题。

(三)探索创建康复救助制度。

城镇大病保险、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目前还不可能把各类残疾人各项基本康复需求的保障都包含在内。根据残疾人基本康复需求多样化的特点,建立康复救助制度十分必要。康复救助制度是对医疗救助制度的补充,是医疗救助制度在残疾人康复领域的延伸,是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关键环节。近几年来,全省在增加康复工作资金投入的同时,对贫困残疾人的康复开展了无偿服务的尝试,越来越多的贫困残疾人免费得到了服务。全省建立康复救助制度的基础和条件在不少地方已经成熟。有条件的地方应加快步伐,积极探索建立康复救助制度的路子。条件尚未成熟的地方,应从建立康复救助制度考虑做好前期规划。

四、深化社区康复服务,扩大为残疾人服务的覆盖面。

社区康复服务具有经济、有效、可行和覆盖面广的特征,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使残疾人就便就近及时享有服务的有效途径,是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必由之路。当前,我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行城乡一体化的步伐,今后5年内全省城市化率将超过60%。在这个背景下,大批农民将变成居民,农村残疾人也将进入城镇生活。所以,社区康复服务永远是我们工作的重点。社区服务的难点在广大农村。重点在建立信息流的畅通,实现社区资源整合和共享来保证服务流的到位。关键在把握好三个依托:一是依托社区组织网络。二是依托社区康复资源。三是依托残疾人家庭。因此,我们始终要把工作重心下移到社区、乡村、家庭。

当前,在社区康复工作中应重点抓好三支队伍的建设。一是康复管理队伍的建设。二是康复技术队伍的建设,康复技术涉及到多门学科,需要运用医疗、教育、职业、工程等的手段,需要运用因地制宜简便可行的方式,更需要运用高科技的成果。三是志愿者队伍的建设。这三支队伍各有所用,互促互补,缺一不可。

同时,要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整合和发挥社会资源的作用。要围绕实现满足残疾人各项基本康复需求的目标,加强与各个层面的有关部门和社会力量的统筹协调,进一步整合发挥各方面康复资源和力量,不断促进形成社区康复服务多元化的社会化服务网络的新格局。

五、加强康复机构建设,不断增强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

一是残疾人康复机构的职能定位要明确。目前,我们已从医疗康复为主进入训练康复、全面康复阶段,康复机构承担着技术指导和示范服务两大职能,不能把残疾人康复机构办成综合性医院或单纯的医疗门诊部。各级机构围绕全面康复的内容,通过对下级机构的业务指导,提高各个层面的康复质量;通过运用功能训练为主、医疗康复为辅的手段为残疾人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为下级机构发挥示范作用。

二是要始终坚持为残疾人服务的方向。我们应大胆探索康复机构的社会福利性质和市场化运作的结合点,既要讲社会效益也要讲经济效益。在具体操作中,对贫困残疾人要明明白白地提供无偿服务,对有经济能力的人群应清清楚楚地开展有偿服务。我省残疾人用品用具供应服务站的实践证明,争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三是各级各类康复机构应围绕提前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总体目标,进一步发挥技术资源中心的指导作用,按照分级指导的原则工作重心下移,把服务内容延伸到社区、乡镇、家庭。这样才能满足残疾人多样化的康复需求,保证社区康复服务落到实处,不断扩大为残疾人服务的覆盖面。

上一篇: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调研报告(续) 下一篇:盲人的情感体验与盲童的情感教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