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衔接问题

时间:2022-09-30 03:13:27

浅谈初、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衔接问题

摘 要:自新疆实施高中新课改以来,信息技术成为一门学考科目,这无形中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虽然各校有了统一的教材,但却发现教材中内容十分丰富,涵盖的知识领域广泛,有的内容是从零起点开始,有的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基础,可高中的学生均来自不同地域、不同的学校,学生层次和基础各不相同。由此带来的现象是(1)初、高中信息技术教材中知识重叠的部分,初中学过的学生在重复学习,他们产生厌学情绪;初中没学过的学生,老师不讲,他们不会。(2)由于教材知识领域宽泛,如果面面俱到,课时不够,每个知识只能蜻蜓点水,如果放弃某个知识点,又怕学考要考。面对这样的矛盾,不得不使笔者思考初、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衔接问题。

关键词:初、高中信息技术 衔接 解决策略

笔者任教的学校是一所完全中学,根据学校工作安排,经常同时担任初中和高中两个学段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自2008年新疆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后,高中信息技术成为一门学考科目。自那年起,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有了统一的教材,新疆乌鲁木齐市选用的是教科版信息技术教材。也是从那年开始,很多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开始慢慢觉得高中信息技术不好教。一是教材内容太多,涵盖的知识领域太宽泛,要参加学考,必须每个章节都讲到,这样课时不够,且每个章节、每个软件都只能蜻蜓点水,导致高中生上机操作水平不如初中生。二是高中的学生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学校,他们在初中搭建的知识结构不同,他们的层次和基础也各不相同,很难在一堂课让所有学生同时、统一的达到某个教学目标。三是我国现行的初、高信息技术教材考虑到学科自身特点、地域差异和城乡条件,采取了零起点、螺旋式上升的知识体系,由此带来的现象是初中、高中信息技术教材中知识重叠的现象十分突出。但是到了高中,大部分学生对初中所学记忆不深。以我校目前使用的信息技术教材为例,初中我校使用人教版信息技术教材,高中使用教科版。七年级上学期学习走进信息世界,文字处理、表格处理;下学期学习Photoshop。八年级学习Flash和几何画板。高一必修课本第一章信息及信息技术,与七年级有雷同;高一必修第四章文本、表格信息处理,且学考上机操作必考题为word和Excel,与七年级又一致;高一必修第五章图像、音频、视频信息处理,与七年级下有内容重复,都学习Photoshop。如果初、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衔接的较好,那么高中教师会比较轻松,很多知识只需要拔高,不需从头讲起,但现状却是,大部分学生如同一张白纸,特别是对表格处理软件Excel、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动画制作软件Flash,升入高中能记得这些软件如何操作的学生微乎其微。

面对如上问题,不得不使笔者思考,初、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在衔接上出了什么问题,初、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如何去做,如何根据初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对教学思想、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作相应的调整,各有侧重地开展有区别的教学,实现初中、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互补性衔接。达到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目标。下面谈谈笔者的一些思考和做法:

一、分析出现衔接不畅的原因

1、初、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缺乏交流、沟通,出现各自为政的局面

现在办学形式不断集聚化,趋于初、高中分设,分设后,初高中教师教学联系相对较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不太了解,缺乏互相探讨。特别是高中课改后,学考成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指挥棒,学考的要求只有高中教师关注,高中的课程标准也只有高中教师会去研读。日常教学中即使是集体备课,教研活动,也是初、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分开,导致初、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交流、沟通不够,初中信息技术教师也没有机会了解高中教学现状。

2、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差异大

初、高中信息技术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城镇与农村发展不平衡。农村学校教师苦于教学资源的溃泛,无法正常开设信息技术课,导致学生层次、基础参差不齐。以我校为例,每年新高一的学生有一部分来自南北疆各地州,一部分来自乌鲁木齐市周边,大部分来自乌鲁木齐市各中学,来自乌鲁木齐市的学生基础略好,因为大部门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来自乌鲁木齐市周边和南北疆的学生,以前基本没上过信息技术课,有的学生甚至连电脑都没有碰过,导致学生个体差异较大。这样就会给高中教学带来一定的影响。

3、各校对信息技术课重视程度不同

信息技术在学校作为一门副课,各校对课程的重视程度各有不同。对于高中要参加学考来说,有的学校信息技术课一周2课时,有的学校一周1课时。对于初中,没有学考和统考要求,学校重视程度更有不同,有七年级、八年级都开课的,但有的学校一周2课时,有的一周1课时,有只有七年级开课的,课时也不同。一般九年级都不开课。这就导致学生在初中建立的知识结构各不相同,为高中的教学带来了极大不便。

4、各校教材不统一

初中信息技术不像高中信息技术,各省各市都使用统一的教材,初中信息技术没有这样的规定,各校现在均由信息技术教师自由选择教材,有选人教版的,有选浙教版的,有选清华版的,有选北师版的。这样必然导致,学生在初中阶段学的知识各不相同,到了高中后,教材又统一了,无论教师怎么调整,都会出现学生重复学习的现象,这样每个章节都会有学生嚼剩馒头、有学生跟不上。

5、各校授课形式、深度、广度、存在差异

不同的学校,教师层次、教师基本功、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同,对于初中来说没有考试的压力,每位老师可以对自己学生确定的学习目标就不同,这样导致学生所接受的老师的授课形式、教学深度、教学广度等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实施教学时,即使是同一授课内容,也会出现不同的教学目标,那么学生掌握的技能和学到的能力就不同。

二、教学中采取相应的策略

由于教材、硬件条件、课时、学习方式、考试模式等因素的影响,许多学生因无法适应高中信息技术的学习而影响高中学习的情绪。如何搞好初、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衔接问题,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使基础较薄弱的学生能有所获,使基础好的学生不产生厌学情绪,就成为初、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为此,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初、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共同采取的策略

1、教学目标的追求上各有侧重

初中侧重知识的积累、高中侧重问题解决。初中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在课程的总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总目标。在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下,总是习惯于按统一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结果教学效果和预设的目标相差甚远,《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对此作出了明确要求:“建议在保证基本教学目标达成的前提下,设计分层次的学习目标,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不同发展水平和不同发展特点的学生,都能够作出符合自己学习的选择”。为此,我们应该将总体目标进行分解,分年龄段在初中高中阶段逐步达成。让初中阶段的学生主要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形成初步的信息意识,学会选择信息资源,对信息进行简单处理、加工和传送、接收,懂得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的作用和影响。而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则要求他们掌握计算机实际操作技能,创造性地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推理判断能力,理解计算机应用的可能性和局限性,理解计算机等信息工具给人、社会带来的伦理的、社会的、政治的影响。

例如:在“IP地址”章节的教学上,初中阶段应该侧重IP地址的定义、格式和作用上,通过与门牌号的类比,让学生对IP地址的基本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但是对于高中生,仅此是远远不够的,他们可能对IP地址为什么分成五大类、怎样分类、其分类的方法和作用是什么等感兴趣,教师就必须深度发掘教材,让学生对IP地址有更进一步的理性认识,进而可以对局域网的IP地址进行选择和规划,解决有关网络的实际问题。又如:网页制作在初高中教材中均有出现,我们可以让初中阶段的学生掌握简单的静态网页制作就可以了,但是对高中学生,我们可以开展动态网站的学习,比如让学生建立一个简单的BBS论坛等。

2、教材内容的认识方式和深度难度上各有侧重

初中侧重感性认识、高中侧重理性理解。知识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信息技术相关知识的形成也不例外,它要经过由实践到感性认识,再上升到理性认识然后回来指导实践的过程。针对信息技术课程与教材“零起点”的现状,我们可以推行“多起点”实施的策略,即在不同年龄阶段采用不同方式、不同难度、不同要求的施教方法;根据初高中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已有知识结构特点,确立不同的教学重点;对于难以避免的重叠部分内容,我们可以改变其教学难度、广度、深度,并形成梯级层次。

例如:在“信息的获取”这一章节的教学上,初中阶段可以考虑展开有关文字、图片、软件、网页等相关信息的下载,而对于譬如迅雷这样的专用下载工具,只要求学生掌握其使用方法就行。到了高中阶段,我们可以通过架设FTP服务器,制作BT种子等操作,引入断点续传、多线程、流媒体的下载、P2P下载原理分析等深层次的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究解决,提升高中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3、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各有侧重

初中生的年龄阶段决定他们兴趣广泛、活泼好问、喜欢群体活动,为此,可以考虑采用情景设置和任务驱动的方式来开展教学,通过小组协作分工完成教师设定的任务,以达成教学目标,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而在高中阶段的学生,自主性和闭锁性较强,喜欢独立思考问题,同时高中生的思维更加具有预计性,也就是说,在解决问题之前,能事先形成打算、计划、方案以及策略等等。为此,可以考虑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任务、过程、目标全部由学生自主掌握,教师仅仅起到指导、监控的作用。

例如:在学习 “设计主题网站”章节时,在初中阶段,我们要手把手先教会学生如何创建站点,然后怎么用表格来定位布局整个网页,如何插入图片和Flas等等,然后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既定的任务设计,应该来说还是走的“先模仿后操作”的路子。但是对于高中生来说这个方法肯定不行,他们已经又很强的自我意识了,你要强迫他们按照你的意图一步步完成网页制作那是非常困难了,我们不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研究,说不准有些同学做的网站比老师做的还要漂亮呢,何乐而不为呢?

4、在教学评价方面各有侧重

教学评价具有鉴别功能、诊断功能和激励功能,教学评价是推进素质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对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评测是检验学校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然手段。初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评价既要关注评价结果,更要关注整个“教”与“学”过程,注重对学生信息意识和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信息技术常识的全面评价。同时,根据初高中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建议初中阶段重点考察学生对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的情况,而高中阶段重点考察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价值主体的建构,即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图片处理”章节进行考核评价时,对初中阶段的学生可以主要考察操作的主要方法和过程,或者给出一张作品,让学生指出用到了Photoshop的哪一些技术,可以用简答题或填空题来实现考察和评价。而在高中阶段,我们可以要求学生从互联网上搜索素材,自主创作一幅图片广告,除了完成相关的技术操作要领之外,还要对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进行评价。

(二)高中信息技术教师采取的策略

1、适时开展学情调查

高中信息技术教师除了要对初中,高中信息技术课内容之间的衔接有所了解外,还要了解学生的信息技术情况,在学习前具有什么样的水平,具备怎样的能力,所以要通过对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学生的情况。

可以在必修模块开始前使用问卷调查法,了解学生的起点水平情况,如:针对高一年级学生信息技术起点水平情况做的《新课程高一年级学生信息技术起点水平调查》,重点了解学生的起始情况。

另外,还可以采用下面的一些方法:

①调查法:在学习每个内容(章节)前,为了解学生对该内容已经掌握的程度,可以就该节课的内容进行一个简单的问卷调查,题目不要多,三到四题即可,了解学生对该项内容的掌握情况,为了便于课的设计,这样的调查可以于前一节课的最后1分钟进行,以便教师有充足的时间统计学生的情况以及针对学生的起点设计信息技术课。

②测验法:必要的话,在学习某个内容前,可以先对学生进行测验(笔试或上机操作),了解学生的起点水平及所存在差异的程度;

③访谈法:对于个别学生,用访谈法了解他们是如何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他们偏爱采用哪一种学习方法;

④观察法:通过观察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的表现,了解他们的信息技术能力水平。比如:文字录入速度的快慢,学习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做练习的速度等。

2、对学生进行分层

通过对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和水平进行分析发现,学生都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但程度参差不齐,存在差异性,多起点,可以在教学中采用分层的方法,通过一定的检测手段或调查,确定学生的层次,

A层次:这部分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较差,对信息技术课学习没有兴趣,学习速度较慢,在学习中经常需要别人的指导和帮助。

B层次:普通层,这一层次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一般,课堂中能掌握教师所传授的内容,但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C层次:计算机操作基础好,学习速度较快,能较快掌握新知识和技能,思维活跃,对信息技术课学习具有浓厚的兴趣,在学习中能够担当“小助手”“小老师”的角色。

在组成学习小组时,可以A、B、C层次的学生进行搭配,以利于课堂学习的开展。

3、制定教学目标的策略

在教学目标的确立时,可以设置多级教学目标,如:

①同一样的内容,在教学目标上提出不同要求,或者根据学生兴趣特点设计不同的目标倾向。

②同是制作一个作品,评价等级相应的在技能要求、技能掌握以及态度方面做出不同等级的要求。

③特别突出的学生,经过测试合乎条件后,允许他自定计划,但必须接受教师检查和监督,达不到相应要求时,需要其重新提交学习成果,如果再达不到要求则重新回头补课。

4、合理调整和整合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课在选择教学内容上,在保证课程标准基本要求能实现的基础上设计多种学习任务、使用不同的软件工具。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一方面,教师应该针对差别设计不同的学习内容和任务、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应该针对学生能力水平的差异提出不同难度水平的学习任务。

5、兼顾不同学生的需要选择教学方法

教师应该在教学的各方面,无论是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还是心灵的交流,都应兼顾到不同学生的需要。教学环节是教学过程展开和发展的基本程序,教师应在各个教学环节都能兼顾学生的不同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兼顾学生的不同需要,教学方法手段要多样而灵活。为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教学方法应该提倡多样性。在教学中,教师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在课堂上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每个学生都愿意学;二是如何指导学生学、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三是让学生学会调控自己的学习,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涉及到新技术领域的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从学科特点来看,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来说,教与学都是一个挑战,它需要教师和学生具有较高的信息技术素养,又要具有浓厚的兴趣和积极探索的钻研精神。否则的话,就无法达到普及信息技术知识和培养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目的。但同时必须看到,这门学科在学生的不同学段特别是初、高中阶段又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如果教师能够及时调整教学思路,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从本课程和本阶段学生的特点和现实背景出发,做好初、高中的教学衔接,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启发与引导,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积极钻研的欲望,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马涛 《调整初中阶段的教学》

[2] 王问洋《高中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指导作用》

上一篇:猎户之光 第1期 下一篇:中职学校舞蹈教学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