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特色城镇化 建设刻不容缓

时间:2022-09-30 12:27:17

云南特色城镇化 建设刻不容缓

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书记、厅长罗应光代表

编者按:2013年1月21日,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书记、厅长罗应光代表(以下简称罗应光代表)在云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了发言。应省政府研究室风光杂志社社长、总编辑、云南两会特派记者蔡金华先生(以下简称蔡金华)的约请,罗应光代表就五年来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工作、云南城镇特色化工作详细回答了记者的提问。罗应光代表表示,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会在今后的工作中,多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将把城乡建设工作放到所有工作的首位,以促进云南城乡建设的快速发展。

蔡金华:2013年1月21日,在云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云南省省长李纪恒作了政府工作报告。您能谈谈听了李纪恒省长的政府工作报告后的体会吗?

罗应光代表:听了纪恒省长代表十一届政府作的工作报告,我倍感振奋、深受鼓舞。报告通篇贯穿和体现了中共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第九次党代会、九届四次全会精神,充分肯定了2012年和十一届政府五年的成绩,明确了今后五年的目标任务和2013年的重点工作,是一个具有很强思想性、前瞻性、指导性的好报告。五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人民团结一心、奋力拼搏,实现了“稳增长、冲万亿、促跨越”的阶段性目标,保持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的良好局面,为实现“两个倍增、三个翻番”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事实证明,只有稳步推进改革、加快经济发展,才能凝聚人心、解决问题、推动跨越。

蔡金华:请您介绍一下2012年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在哪些方面取得成效?

罗应光代表:2012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坚持走有云南特色城镇化道路,充分发挥城乡规划龙头作用,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创新城镇建设管理模式,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发展,全省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城乡规划管理工作成效显著。《云南省城镇体系规划》正在按法定程序上报国务院审批。滇中城市群、滇西城镇群、滇东北城镇群和云南省历史文化名城(镇、村、街)保护体系规划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滇东南城镇群和滇西南城镇群规划已经省级有关部门和专家审查。全面完成了城镇近期建设规划调整完善,坝区内“退规划建设用地还耕地”近30万亩。组织编制完成了全省210个特色小镇规划。圆满完成了13.15万个村庄规划编制任务。有62个村庄被国家首批确定为部级传统村落。

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推进。出台了《云南省公共租赁住房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做好保障性住房先租后售工作的意见》和《云南省保障性住房规划与设计导则》等文件。2012年,全省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新开工建设31.84万套,基本建成城镇保障性住房22.52万套,提前两个月完成省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全省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及地震安居工程53.3万户,春节前基本实现主体工程全部竣工。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全省县城以上污水河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污水处理能力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均达到80%以上;燃气普及率达63.29%,供水普及率达93.17%;建成区绿地率达28.15%,绿化覆盖率达33.0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8.66平方米;城市建成区面积达1457平方公里,建成城市道路8262公里。编制上报了《特色小镇和重点工业园区供水、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项目专项规划》,启动了16个重点流域重点镇的污水管网项目建设。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稳步提升,城镇化水平提高了2个百分点,城镇化率达到38.8%。

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实现较快发展。出台了《关于促进建筑建材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积极推进建筑业在地行业统计试点工作,工程勘察设计和工程造价管理水平显著提升,建设工程招投标管理进一步加强。2012年,实现勘察设计咨询业营业收入突破160亿元以上,实现建筑业产值突破2370亿元以上。坚决贯彻落实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大力推动房地产市场监管体系建设,实现房地产开发投资突破1570亿元以上。严格落实工程质量安全责任制,积极推进建筑安全标准化工地,依法加强监督管理,认真开展保障性安居工程等专项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检查,确保了全省建筑质量可控、生产安全形势稳定。

住房公积金监督管理机制日臻完善。加强住房公积金监督管理,各项制度日趋完善,公积金规模不断扩大,全省住房公积金运行情况总体良好。2012年全省住房公积金归集总额达到1230亿元,较上年增长23%;增值收益达10.39亿元,较上年增长5.39亿元;上缴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5.8亿元,较上年增长4.4亿元。累计清收逾期单位项目贷款4660.52万元,历史存留逾期单位项目贷款已全部清收完毕。

建筑节能示范取得阶段性成效。出台了《云南省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云南省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实施细则》等文件。全省有4个项目获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昆明呈贡新区列入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有5市4县10个示范区项目列入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市县和示范项目。太阳能热水器建筑应用率达15.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防震减灾工作成绩突出。圆满完成宁蒗、彝良地震灾区抗震救灾应急抢险工作,累计完成79万多平方米震损民房、72万多平方米公共建筑和173个市政单体工程的应急评估,及时有效地完成了供水保通、灾民过渡安置等急难险重任务。盈江地震灾区第一阶段恢复重建任务基本完成,宁蒗、彝良地震灾区民房恢复重建工作全面展开。编制完成减隔震技术地方标准,扎实推进减隔震技术工程推广应用。

风景名胜区和世界自然遗产管理工作成效明显。“澄江化石地”在第36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列为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世界遗产地保护状况报告》通过审议;《“三江并流”国际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丘比普者黑部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经国务院同意批准实施;《石林风景名胜区旅游服务中心区详细规划》《丽江老君山景区详细规划》和《玉龙雪山景区泸沽湖景区详细规划》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实施。

蔡金华:回顾五年来走过的历程,请您对这五年来的工作做个总结,并谈谈您的体会?

罗应光代表:五年来,全省建成和在建城镇保障性住房95.6万套,为280万城镇低收入家庭解决了住房困难问题;127个县(市、区)均建成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城镇污水和垃圾集中处理率均达到80%以上;实施135.3万户农村危房改造及地震安居工程,有效解决了470万农村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570亿元,较2008年增长181.57%;建筑产业值完成2370亿元,较2008年增长163.33%;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圆满完成了13.15万个村庄规划编制任务;全省城镇化水平由2008年末的33%提高到2012年的38.8%,增长了5.8个百分点。

回顾五年来的工作,我们有如下体会:

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住房城乡建设工作是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工作,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全力推进新型城市化战略、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和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创造性地将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各项重大决策部署贯彻好、落实好,才能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统筹发展。科学发展观是推动住房城乡建设事业不断发展的根本方针。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妥善处理好经济与社会发展、城市与农村建设、国内和国外市场、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等诸多重大关系,进一步推进统筹建设,才能切实推动住房城乡建设事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创新是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发展的原动力,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停滞,不断用改革的办法破除体制障碍,用创新的举措破解发展难题,才能不断为城乡持续发展注入活力,才能确保我省住房城乡建设工作始终走在前列。

必须坚持关注民生,求真务实。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必须始终将住房、城乡基础设施和环境等民生问题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努力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真抓实干,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大力推进和谐建设,才能践行执政为民宗旨,才能树立住房城乡建设部门亲民为民便民的良好形象。

必须坚持转变职能,加强自身建设。逐步建立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管理体制与组织体系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始终围绕转变职能,强化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加强作风建设、队伍建设和廉政建设,不断提高住房城乡建设部门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才能为全省住房城乡建设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提供政治和组织的坚强保证。

蔡金华:请您分析一下,什么样的城镇发展模式才是符合云南实际、具有云南特色的城镇化模式?结合李纪恒省长的报告,您能详谈一下关于云南特色城镇化建设的工作吗?

罗应光代表:纪恒省长的报告,总结了五年来的工作,报告认为十一届政府,是砥砺奋进,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的五年;是统筹城乡,新农村建设实现重大跨越的五年;是承前启后,改革开放步入新阶段的五年;是以人为本,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是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五年;是与时俱进,政府自身不断加强的五年。

五年来的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报告既充分肯定了成绩,也指出了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更指明了今后五年的政府工作的思路,力争到2017年,经济总量跨越2万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在2012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减少贫困人口500万以上,城镇化率达到48%。云南作为一个资源丰富但经济体量不大的省份,拉动投资、扩大需求、加快发展的空间还很大。因此,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强化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振奋精神,趁势而上,抢抓有利时机,抢占发展新高地,培育竞争新优势,加快推进云南“三个发展”。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推进城镇化,从提出“六个层次”,到“做强大城市、做优中小城市、做特乡镇、做美农村”,到“守住红线、统筹城乡、城镇上山、农民进城”,再到“以建设山地城镇为特色,以发展中小城镇为亮点,以组团式发展为方式,以推进城乡一体化为目标”,都在积极探索云南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但是,城镇结构不合理,产业集聚效应不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资源配置效率不高、规划权威性不强等等,造成云南城镇化发展速度缓慢,2011年全国城镇化率达到51.27%,而云南仅为36.8%,相差为14.47个百分点。

总的看,发展水平还比较滞后,发展方式还比较粗放,空间分布还不尽合理,产业支撑还不强。城镇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平台和载体,推动经济发展离不开城镇化;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城镇化,保持快速发展离不开城镇化;城镇化连着工业化、牵动着农业现代化,现代化离不开城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工业化主要是创造供给,城镇化主要是创造需求。

目前中国GDP的70%、国家税收的80%、第三产业增加值的85%都出自城市,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90%以上都设在城市。城镇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可拉动GDP增长1.5到2个百分点。每增加一个城市人口,可带动10万元左右的投资;一般认为,人均消费城市是农村的3倍。就云南而言,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意味着有近50万人从农村到城市。截至2012年底,全省农村转移人口已有286万,单纯以户口性质统计城镇化率,仅2012年就提高6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城镇化是拉动内需、扩大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强大动力。

中共十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把新型城镇化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走有云南特色化道路,是改变云南落后状况、实现“三个发展”的必然选择。纪恒省长的报告认真贯彻中共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九届四次全委会精神,把产业兴省、基础先行、城乡统筹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云南特色城镇化道路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提出了要求,我们必须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认真贯彻“守住红线、城乡统筹、城镇上山、农民进城”的思路,认真落实“建设山地城镇、发展中小城镇、实现组团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和“建得起、建得美、建得好、建出特色”的要求,按照“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建则建”的方法,努力实现“山水田园一幅画,城镇村落一体化,城镇朝着山坡走,良田留给子孙耕”云南特色城镇化的目标,努力构建生态宜居幸福家园,为建设美丽新云南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蔡金华:请您结合云南的实际情况谈谈,在今后的城镇建设工作中具体会在哪些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将会怎样实施?

罗应光代表:结合云南地区特色,我们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加快推进城镇群建设进程。按照“1157”的空间布局,我们先后启动了滇中城市群、滇西城镇群、滇东南城镇群、滇东北城镇群、滇西南城镇群、滇西北城镇群规划的编制报批工作。其中,滇中城市群、滇西城镇群、滇东北城镇群等三个规划已经省政府批准实施,滇西南、滇东南城镇群两个规划已经完成省级部门和专家审查并报省政府,最后一个滇西北城镇群规划要年内完成。《云南省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年)》已经上报国务院审批;《云南省城乡规划条例》经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于2013年1月1日起施行,要进一步抓好宣传贯彻落实,加快推进城镇群建设进程。

加快推进城镇上山的进程。保护坝区农田建设山地城镇,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完全符合云南省的省情和实际。按照“守住红线、统筹城乡、城镇上山、农民进城”的要求,把建设山地城镇作为城市规划设计的主要方向,加快转变城乡建设用地方式,严格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强耕地保护促进城镇科学发展的意见》和全省保护坝区农田建设山地城镇现场会的要求,以建设山地城镇为特色,以发展中小城镇为亮点,以组团式发展为方式,以推进城乡一体化为目标,进一步深入开展山地城镇规划建设,特别是统一布局、发挥聚集效应的研究工作,尽快制定出台山地城镇规划建设配套的有关标准体系,解决颁布不平衡、差异大和多元投入等问题,为“建得起、建得好、建得美、建出特色”创造条件。

加快特色小城镇建设进程。近年来,我们根据云南独特的资源优势,成功打造了一批旅游小镇,逐渐摸索出了一条特色小城发展模式。但政策落地不够、推进力度不大的问题,制约了特色小镇的建设。下一步,要按照省第九次党代会、省委第九届四次全体会议、省人大十二届一次会议提出的总体要求,适时组织召开特色小镇建设推进会,明确目标任务,把握工作重点,交流各地特色小镇的建设经验和做法。找准切入点,加大推进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步伐,力争到2020年,全省每个县(市、区)均培育1-2个产业特征突出、功能配套完善、人居环境优美、发展活力强劲、带动作用明显的特色小镇。

加快推进农民进城的进程。城市化首要的问题就是农民转化为市民。要按照《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大城乡统筹力度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的意见》,认真落实进城农民“城乡兼有”的特殊身份、盖上“城乡两床被子”、穿上“十件衣服”的具体要求,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的顶层设计、确保城市管理制度间的无缝对接,科学测算未来进入各级城市的人口,进一步修改完善现有城镇保障性住房管理办法,积极发挥配合协助作用,超前规划建设改造城市道路、管网、绿化、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争取中央支持、千方百计加大保障房供给问题等,消除农民进城定居的后顾之忧,为加速城镇化进程提供住房保障。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进程。住房城乡建设部仇保兴副部长讲,美丽中国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即自然美、城镇美、乡村美,住房城乡建设系统承担了城镇美、乡村美两个美丽的责任。因此,要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中心镇建设和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和城市形象。在2013年1月17日召开的全省住房城乡建设会议上,刘平副省长已经明确,省政府确定在全面建成127个县(市、区)“两污”设施并投入运营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城镇污水收集管网系统和加快推进全省210个特色小镇和55个工业园区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全省镇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无害化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全省城镇污水处理厂处理率达到95%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要按照“一年起步、三年见效、五年大变样”的目标,在全省开展城乡人居环境提升行动,力争两三年内实现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观,切实提高城乡群众的满意度。通过5年的努力,全省城市基础设施各项指标水平进一步提高,供水、燃气全面实现城乡一体化,城乡污水和垃圾处理一体化水平大幅度提高。

加快住有所居的进程。中共十对实现住有所居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强保障型住房建设和管理,满足困难家庭基本需求。通过近几年扎扎实实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住有所居的成效十分明显。全省建成和在建城镇保障性住房95.6万套,为280万城镇低收入家庭解决了住房困难问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仍然要按照“廉租保底、公租解困、农村解危、抗震安居、市场调控、收窄廉租、放宽公租”的原则,突出抓好“两手”:一手抓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及地震安居工程建设,努力实现城乡中低收入居民住有所居;一手抓好市场调控配置,合理增加普通商品住房的有效供给,充分满足城镇化过程中新增城镇人口首次置业的刚性需求和原有居民的改善性需求。再通过五年的努力,基本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目标。

上一篇:某三甲医院肝癌肝切除术单病种住院费用及相关... 下一篇:富饶宜良 巨龙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