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课堂品德与社会有效教学思考

时间:2022-09-29 06:37:03

小班课堂品德与社会有效教学思考

“激情、明理、导行”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三个重要环节,它反映了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符合思想品德形成的四个要素:“知、情、意、行”的形成和发展规律。怎样处理好在小班课堂教学中“激情、明理、导行”的关系,使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不流于形式,提高教学效果?笔者在小班课堂教学中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一、活用教材,依托生活,提高教学有效性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社会的需要,是生活的需要,并使其服务于生活,服务于社会。因此,今天的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对明天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小学思想品德课教材中,为了达到激情的效果、增强说服力,大多数课文选用了革命前辈,名人名家或者代表性较强的故事。但在教学中我发现,这些优秀的故事离学生太远,很难到达激情的效果,总结起来,主要原因是:1、学生无法理解革命先辈艰苦的生活条件,降低了学生心目中这些故事的可信度;2、对故事的背景、人物不了解。小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的课外阅读受条件的限制,即使从其他科目中了解一点,也是知之甚少。因此提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3、故事的时间、地点远而分散,教师无法为学生提供直观、生动的感性材料。造成了学生把教材中的故事当传说来理解,削弱了故事的真实性。如此种种,不仅会使课堂枯燥无味,更重要的达不到教学目标。对此,在思想品德课的教材组织上,我始终坚持“近”、“实”,“活”的原则。所谓“近”,就是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由于这些故事离学生背景近、时间近、条件近、环境近,所以学生听起来比较有亲切感,学生容易接受,易于分析比较。能提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实”,就是要求故事真实。讲学生看到过、听到过的故事,不仅有利于活跃学生思维,更有利于学生从故事中明理。“活”是指学生能从教师的故事中把身边的许多故事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拓展思维,将理全面展开,起到由此及彼,触类旁通的效果,强化教学目标。那么,怎样处理教材呢?我把教材作为升华“情”和“理”的桥梁,作为“行”的催化剂,让学生初步明理的基础上,再凭借教材,用前辈或名人名家的典型故事来激发和引导学生对“理”的肯定。为他们树立榜样,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的更深刻更具体,从而强调导行的环节。

二、贴近生活,深入生活,提高教学有效性

小班课堂教学中仅仅在教材上依托生活远远不够。还要让学生贴近生活、深入生活。学生在与家庭,社会的具体生活中会看到、听到或经历过许许多多的事,这些事情涉及到许多道德问题,怎样才能把那么多丰富的材料组合起来,发挥教育的作用呢。我采取了“放”、“查”、“比”、“议”、的方法。

“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把品德与社会课放到课外活动中。例如:把品德与社会课的内容溶入社会实践活动,班队活动等,第二是把学生放到生活中去寻找材料,收集材料,然后按照材料的内容进行归类整理。例如:“受人称赞的事”、“受人厌恶的事”、“让我讨厌的事”、“我最喜欢的人”等,为品德与社会教学提供鲜活的教材。

“査”就是让学生到社会中去调查大人们对他们言行举止的评判。多鼓励孩子们去调查他们身边发生的好人好事。调查自己感兴趣的人物、事件,并学会判别这些兴趣、爱好是否健康。并从调查中获得独到感悟,以此来校正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外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通过让学生贴近生活,体会生活。或者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选择地调查理解身边的人物、事件。再通过讨论、交流,验证道德价值,从而体会道德行为的思想根源。

“比”一是将自己的今天和昨天比较,看看在道德方面自己有没有进步,学习上有没有进步。引导学生学会自省,形成自觉反省的优良品质;二是将自己和身边的人比,看看自己在道德品质上,谁做的比自己好,好在哪些地方,在哪些方面,自己做的比别人好,怎样去帮助别人,改正不良行为;三是同学之间比,看谁懂得的“理”多,看谁的进步大,看谁的道德故事最精彩。这部分主要检查学生是否用心去贴近生活。为下一部的“议”做好准备。

“议”就是要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是对“放”、“查”、“比”的总结。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畅谈感悟。特别要注意学生的不同感想和意见,只要是不违背道德的见解都要给以肯定。教师要站在人性的角度上,正视不同思想的表白。对于争议较大的见解,通过主题班会来进一步讨论,让更多的事例来帮助学生统一认识,总之教师要善于正视学生、肯定学生,巧妙的指导学生将教学做结合起来,让“做”和“教”彻底地为“学”服务,真正在小班课堂教学中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课堂教学有效性。

三、让孩子们读懂生活、学会生活,提高审美

怎样在小班课堂教学中利用生活引导生活。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读懂生活,学会生活,提高审美。社会中千姿百态的现象,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有人用“大熔炉”来比喻社会生活。在“大熔炉”中锻炼出来的不仅有金子,还有渣滓,这就是社会的本质。让学生读懂生活,就是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的本质。笔者认为,对于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作为教师不应该采取回避的态度。要用辩证的观点,客观的心态来正视这些不良习气,使学生充分认识现实生活中积极向上和阳光的一面,并与学生作为人的“积极向上”的本质特征结合起来,就能够有效的抵制社会上各种不良习气的影响。经常引导学生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不良习气产生的根源,并将其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反面材料。在与学生交心谈心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正反两方面教材的教育作用,以此来指导学生读懂生活。如:农村普遍存在的赌博现象和封建迷信等,这是由于农村落后引起的。需要我们努力学习,我们这一代来改变。通过这些现象的分析指导学生学会读懂生活,学会生活,提高审美。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终目标。也是学生将成长过程中学到的思想品德知识更好地运用于社会、更好地服务社会。

上一篇:文化建设绽光彩 百年老校今梦圆 下一篇:浅议小学数学教学语言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