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情报 第15期

时间:2022-09-29 05:09:30

技术情报 第15期

可让空调节能74%的新型太阳能玻璃

台湾科技大学近日宣布研发出一种能让空调节能达74%的太阳能玻璃材料。

据悉,这种太阳能节能玻璃结合发电、高透光性、抗辐射、夏季隔热与冬季保暖功能,表面更透过纳米处理,不堆积污垢,从而确保太阳能发电正常运作不受影响。具体技术原理和效果为透过高效率反射膜的技术,将其热传导系数从1.6下降到0.8,辐射热穿透系数从0.14下降到0.08,太阳能阻隔太阳辐射热能进入室内,隔热效果增加一倍。发电量也从70W/m2增加到110 W/m2。

因其具有高度隔热的效果,经实体屋试验,平均节省74%的冷气耗电,冬天可以节能30%的暖房耗电。

新电池系统突破万次充放电循环

由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华民研究员领导的储能电池研究团队自主研发的2kW全钒液流储能电池耐久性快速评价试验系统,自2007年7月6日开始运行以来,每天进行7次充放电循环。截至2011年6月4日已无故障运行1429天,累计运行时间超过34000小时,电池系统成功实现10000次充/放电循环,电池模块的能量效率未见明显衰减。

这是继日本住友电工公司以后,国内外第二套成功突破10000次充放电循环实验考核的全钒液流储能电池系统。该试验结果表明,开发的全钒液流储能电池具有优异的可靠性与耐久性,并为其工程化和产业化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实验基础,目前该电池耐久性快速评价试验系统仍在继续运行。

一种太阳能航标灯

2011年05月17日,由洪湖航标器材维修中心“启湘团队”研制的新型HD155-C型太阳能一体化航标灯成功问世,该项技术在国内领先。

HD155-C型太阳能一体化航标灯的灯光颜色可以调节,具有视距远的特点。同时还设置了航标遥测遥控接口、IAS航标安装接口及防水充电控制接口,可安装航标遥测遥控系统。

高质量铁硒超导单晶体薄膜问世

中国科学家在新材料制备技术和测量技术的帮助下,确认了铁硒超导体中电子配对的方式。这项成果为揭开铁硒等铁基超导体的超导机制之谜打下坚实基础。

超导是物理世界中最奇妙的现象之一。正常情况下,电子在导体中运动时会损耗能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导体有电阻。但当环境温度低于某个临界温度时,部分导体的电阻会突然降为零,或者说进入超导状态,其原因是导体内部的电子呈配对状态,成对的电子可以在导体中毫无羁绊地前行。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科学家发现了多种高温超导材料,高温超导材料是临界温度相对较高更容易进入超导状态的材料。不过,目前发现的高温超导材料,进入超导状态的临界温度仍远远低于室温。

受访时,中科院物理研究所马旭村介绍说,此次研究中,中国科学家借用名为“分子束外延”这一半导体领域的制备技术,制造出了超高质量的铁硒超导单晶薄膜。这种新技术保证科学家可以精确控制薄膜中的每一种化学成分,精确度达到原子水平。然后,科学家利用强磁场扫描隧道显微技术对薄膜进行测量。这种测量技术具有原子水平的空间分辨率和高能量分辨率。

难选硫化镍矿强化浮选技术问世

镍是我国重要的战略有色金属资源,目前硫化镍矿仍是金属镍的主要来源。我国硫化镍矿资源中存在大量的低品位硫化镍矿,因其矿物成分复杂,选矿难度大。以云南金平白马寨镍矿为例:矿石中滑石含量高,磁黄铁矿含镍低、比例大,镍选矿回收率低、精矿品位差。如何有效提高镍选矿回收率和精矿品位是制约我国一大批低品位镍矿资源高效利用的主要技术难题。

2003年,中南大学冯其明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与红河恒昊矿业有限公司合作,针对云南金平白马寨滑石型低品位硫化镍矿,开展提高镍选矿技术指标的试验研究工作,研究成果成功实现工业应用。技术还推广应用到该公司在新疆哈密的镍矿。该项研究工作先后得到了云南省省院省校合作计划及国家重大基础理论研究(973)计划的支持。8年来,项目攻克了层层技术难关,取得了丰硕成果:

开发了脱泥-浮选、分步浮选两种新工艺,形成了难选低品位硫化镍矿强化浮选技术;研制了新的硫化镍矿浮选高效药剂和药剂制度,强化了含镍磁黄铁矿的浮选回收;开发出分步丢尾的脱泥浮选流程和分步浮选流程,使得金平镍矿工业生产镍平均回收率从63.65%提高到74.83%。该技术自2004年以来成功应用于云南金平和哈密天隆镍矿的工业生产,大幅度提高了镍及伴生金属铜钴的选矿回收率,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11年7月8日,该成果顺利通过了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该技术生产过程稳定,操作简便,指标先进,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该技术对我国其他低品位镍矿、脉石矿物中含有滑石的铜矿石与钼矿石的高效分选,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该成果的推广应用,将有力促进我国大量类似矿山资源高效利用。

一种多晶致密碳化硅陶瓷材料

日前,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先进陶瓷研究所博士生戴培在杨建锋教授指导下用物理气相传输法成功制备出多晶致密碳化硅陶瓷材料,首次在不需添加烧结助剂的条件下获得了接近理论密度的纯碳化硅块体陶瓷材料,标志着西安交大在陶瓷研究方面获得重要进展。

物理气相传输法(HTPVT)是制备单晶碳化硅的常用方法,在材料学院碳化硅单晶材料研究的基础上,戴培在研究工作中进行了不同原料密度和烧结工艺的对比试验,建立了碳化硅多晶陶瓷的生长模型,并从热力学和动力学角度解释了碳化硅多晶生长的原理。此方法完全不同于现有的碳化硅陶瓷的制备工艺,获得的材料具有优异的性能,在军工、电子、机械等行业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此技术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该研究受到国家基金委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支持。

科学家利用病毒提高光电池转化率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日前成功利用病毒提高太阳能电池能量转化效率,该技术有望应用于太阳能电池生产。研究报告发表在新一期的《自然―纳米技术》上。

碳纳米管一直是科学家试图应用于太阳能电池的理想材料,它可以提高电池的电子收集效率,但碳纳米管容易发生团簇、导电性不均匀,这又使得碳纳米管的效果反而降低。

科学家在这项研究中注意到,一种被称为M13的转基因病毒可用于控制碳纳米管的排列,让碳纳米管变得分散、不会团簇在一起,从而避免电流因为碳纳米管而发生短路。他们将这种病毒加入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进行测试,发现电池能量转化率从8%提高到10.6%――这样的变化是很显著的。

通过进一步研究,科学家发现M13病毒可以产生出二氧化钛涂层并包裹在每根碳纳米管表面――而二氧化钛又是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一种关键成分,且M13具有的缩氨酸可固定碳纳米管的空间位置,保持其分散性。正是以上两点提升了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化率。

研究人员表示在未来的研究中,电池的能量转化率还能得到进一步提高,并且由于加入M13病毒的步骤很简单,该技术的产业化可以很快实现。

上一篇:浅谈营业性场所动态火灾隐患的成因与对策 下一篇:浅谈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其控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