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读”

时间:2022-09-29 01:31:39

试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读”

摘 要: 读,是语文教学的精要,是语文学习的法宝,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根本,在语文教学和学习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以读为本,采取有效的朗读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关键词: 语文课堂 教学教法 引导方式

小学语文有独特的优势和特色,其中“读”是语文课的主要特色,而“情”的渗透则是语文学科的优势特色。语文是一门情感很强的学科,只有对语言文字的“破译”,才能感知理解,而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读”才能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朱熹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读,在读中陶冶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想象[1],真是异曲同工。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恰如其分地演绎读的方式和效果呢?这可能是盘亘在语文教师心中的新问题。下面我就语文课堂教学的“读”谈谈看法。

一、教学中“读”的方式的选择

“读”有几种方式。叶圣陶先生在《中学国文学习法》中说:“阅读总得‘读’。出声念诵固然是读,不出声默读也是读,乃至口舌绝不运动,只用眼睛在纸面上巡行,如古人所谓‘目治’,也是读。”[2]对于哪类文章采取哪种方式读,在教学中随着课堂进展的步伐选择哪种方式读,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反复揣摩。如在初读时可采取速读的方式,大概感知文章内容;在带着问题读时采用默读的方式,让学生有充分读与反思的时间和享受自己独特体验的过程。如在最后悟读时,可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将自己的所悟、所感表达出来。当然,也要根据文章的不同决定“读”的方式。如对于诗歌,要多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尽情感悟诗歌的韵味及思想。对于科学性的小品文,多采用默读、速读的方式感悟文章的知识性。对于故事性很强的文章,人物语言比较多,教师要善于采用有感情的朗读、表演读等形式。当然,还要根据教师、学生、文章个体的不同合理运用。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正确的良好的读书习惯,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达到“读”的目的。

二、学生课堂中“读”的作用

1.教学中以读悟情,读中“显”物。语文教学中的读是一个载体,在课堂中,它承载着学习语言、培养语感、促进理解、诱发思辨、引导感悟、熏陶情感、完善知识建构的使命[3]。反思语文教学,多年来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形成模式化教学,语文教学没有激情,没有创造,没有灵性。语文教学要调动学生学的主动性,教师首先要摆脱课本、课堂的束缚;其次要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而读作为最直接、最易接受的方式,更应纳入语文课堂。正如新课标所诠释的: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让读书声回归课堂。教师应该少一些滔滔不绝的讲解分析,学生应该多一些充满情感的朗读,让学生在吟诵之间细细品味,用心领悟,感受作者的喜怒哀乐,展开联想、想象,海阔天空,纵横驰骋,“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如在教学《一双手》一课时,让学生先质疑,其次让学生带着疑问读文章找答案,在解决问题之后,让学生从人物的对话中有感情地读,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读下手,以读代讲,尤其要设计很多重点句、段的体会读。如在让学生边读边想描写张迎善手的样子的语句中,学生通过读,不仅明白了这是一双怎样的手,而且感受到对这双手的特殊。在设计“我”与张迎善的对话中,让学生分角色读,体会张迎善的性格特征。孩子们读完,一位说:“他太善良,太不爱张扬了。”另一位说:“他太勤劳。”这便是从读中所悟到的情感的升华。一节课结束,课堂被学生学习的氛围包裹,而以读代讲,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中带疑质读,以读促思。宋代朱熹早已指出:“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现代教学理论认为,问题是一切教学的起点,语文教学的过程应该是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以问促读,熟读深思[4]。这样,既能让学生明确读书的目的,又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如教学《跳水》一课时,可以首先出示课题,让学生读题质疑,学生读题都非常踊跃,质疑更踊跃。有的说:“是谁跳水了?”有的说:“为什么要跳水”?还有的说:“怎样跳水的,结果怎样?”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在遇到有质疑答案的地方做出标记。学生求知欲非常强,这时候读书肯定非常专注,急于通过读探个究竟,“读”诱发了学生的读书兴趣,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正确的良好的读书方法与习惯。

三、教师教学中“读”的引导

1.范读要善于运用语言来读出感情。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语言准确,而且要有艺术性和科学性。而且教师要善于用形象生动,富有表情的语言范读,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从读中使学生受到感染。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朗读水平和朗读技巧。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时,就要饱含深情地范读,一下子就将学生的情绪带进十里长街送总理的人群中,孩子们也从深情的范读中领悟到对总理的怀念与难舍之情。

2.要指导学生入情入境的读。平常在很多公开课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都很注重课堂的“多读”,但读是读了,学生却未入情入境,表达不出真情,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渗透“情”的传递教育,没有充分地发挥教材内蕴的感染力和教学张扬的感染力。读只停留于表面,未进入学生心里,如果做好这些,学生就一定会读出真情。

3.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表情、姿态、手势增加读的感染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脸面则是心灵之镜”。它们以灵敏的变化,把各种复杂的内心世界,如高兴、赞许、悲哀、愤怒、疑惑等思想感情在读的过程中表现出来,为进一步通过读悟出人的品格及内心世界而奠定基础。姿态和手势具有形象鲜明、学生能得到最直观、最形象、最真切的感受,表达和激发人物的情感和文章的情感的作用。如果教师在指导学生读的过程中,能够运用这些方式,那么对增强学生读的感染力帮助很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Z].2012.1.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3]蒋朝文.浅谈语文课堂中的“读”[J].读写算,2011.34.

[4]施海刚.试论“读”的要义[J].语文教学之友,2007.8.

上一篇:区域活动对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具有地方特色的电气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