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活动对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研究

时间:2022-07-30 08:40:57

区域活动对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研究

摘要:区域活动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之一,有助于为幼儿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并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但当前区域活动中存在教师指导不到位、幼儿自主探索与合作的意识有待加强、材料环境布置有待科学的问题。为加强区域活动对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作用,需要在教师角色、幼儿与材料互动、活动评价等方面努力。

关键词:区域活动;自主学习;幼儿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5-0235-02

一、区域活动对幼儿自主学习的意义分析

区域活动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之一,是幼儿一种重要的自主活动形式。区域活动是幼儿通过游戏进行自发学习,是最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整体性的活动,是最尊重幼儿学习发展个性差异的活动,是最符合幼儿学习特点和学习方式的活动。[2]它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以操作、摆弄为途径,是幼儿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一种独特方式,是一种开放的自主活动,对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区域活动的开展为幼儿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区域活动具有全面性和层次性的特点,保证了每个幼儿的需要都能得到满足,让幼儿拥有广阔的活动空间。[3]丰富的环境为孩子提供了探索、求知、交往、合作的机会,使孩子的欲望得到满足,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水平、兴趣来选择个别或小组性操作活动。与集体教学不同,区域活动给幼儿创造了自由宽松的心理氛围,在区域活动中幼儿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活动,并在其中体验成功的乐趣。例如,在小厨房的区域中,他们一会儿扮演主人做出美食招待客人,一会儿又扮演客人享受主人的盛情,孩子在自由、温馨的环境中尽情的活动,活动的积极性也就越来越高。

区域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合作意识。孩子们在区域活动中扮演着各种角色,他们通过不同角色的扮演,学习不同角色的交往方式,想象表现并体会不同的情感。做医生时细心照顾病人,做店员时耐心热情地接待顾客,做餐厅大厨时礼貌接待客人,学习做菜打扫卫生等,这些区域活动的角色扮演无形中使孩子增强了自我意识和群体意识,为孩子将来参与社会独立活动奠定了基础。在区域活动中,幼儿拥有较广的自由交往空间,他们可以在伙伴面前表现自己,从而让同伴了解自己,在与同伴交流想法的过程中来协调自己的愿望和行为。并且,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还经常模仿学习他人的行为,在与伙伴的合作中逐渐学会如何处理人际关系、解决矛盾冲突等。总之,幼儿在与同伴的共享、交流中获得了自主成长,从而养成幼儿独立、自主的品格,有利于良好社会情感的培养。

二、区域活动中幼儿自主学习存在的问题

1.教师认识与指导不到位。首先,教师对幼儿区域活动的性质认识有偏差,这是影响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区域活动究竟是一种有目的的学习活动还是游戏活动,不同教师的理解不同。在幼儿园实际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对教育目标和幼儿自主学习两者之间的关系如果把握不准确,很容易出现对区域活动理解的偏差。这种偏差主要体现为以“课”为导向的区域活动和以“自由活动”为导向的区域活动。前者认为区域活动是集体活动的延伸,“手把手”的教会幼儿材料的玩法,这对区域活动实际上造成了较强的控制,幼儿失去自由活动的兴趣,也无法形成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后者认为区域活动完全是幼儿自主操作学习,认为主要任务就是维持好秩序,这又走上了放任自由的一端。其次,教师对区域活动的指导不到位。教师对幼儿进行指导首先要进行充分的观察,部分教师未能仔细观察幼儿在活动区域的情况就对幼儿进行指导,而且介入的时机与方式有待规范,造成教师的指导频繁且低效,不能有效引导幼儿思考自己的想法,不能做到对幼儿本质性的介入,对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产生不利影响。教师对幼儿指导的不到位还表现为忽视幼儿的个体差异,个别教师没有充分理解幼儿的差异性,也就不能根据幼儿的发展特点进行指导。

2.幼儿自主探索与合作的意识有待加强。幼儿区域活动的自主性主要体现为幼儿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活动,可以选择材料进行操作。但部分幼儿也存在依赖教师指导的现象,在操作前不进行整体的构思,也不会主动使用不同材料完成作品,部分幼儿在操作不会使用的材料时较少进行探索,而是去模仿别人或请老师帮忙,在主动性和独立性方面不够。还有的幼儿对区域活动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但容易受外界的干扰,一拿到材料就进行操作而不是先对材料进行思考,操作一次后就选择放弃,频繁更换手里的材料,不能持续对材料进行探索。而且在区域活动中幼儿合作意识薄弱,愿意与别人共用一个材料与伙伴共同完成任务的幼儿较少,幼儿大都自己操作材料,与同伴合作交流比较少,有的幼儿虽然有一定的合作意识但缺乏合作技巧,幼儿的合作意识有待加强。

3.材料环境布置有待科学。幼儿在与材料互动过程中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同一个幼儿面对同一种材料应该会有不同的玩法,不同的幼儿在面对同一种活动材料时也会有不同的作用方式,但部分教师常常在还没有对材料进行研究的情况下就将其投放到活动区域,从而造成材料投放的误区。一方面是材料的教育价值与功能没能得到全面的发挥,教师完全是按照自己认为幼儿在操作材料时应达到的教育目标来制作材料,常常是一种材料指定为一个教育目标,从而也限制了幼儿各种发展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材料投放的过于周全,有的教师认为区域活动中的材料投放越精致完美越能吸引幼儿的兴趣。其实,过于完善的材料也会限制幼儿创造性思维,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缺乏自己的想法,不利于幼儿创造性的培养。此外,材料环境的布置也存在忽视幼儿兴趣的现象。材料的布置体现在幼儿的活动中,只有能够引起幼儿学习兴趣、引发幼儿操作活动的材料才是能够促进幼儿发展的材料。学前阶段的幼儿的思维水平仍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因此幼儿的学习活动需要通过游戏与自主操作的方式进行,需要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幼儿游戏中可以操作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投放材料时需要进行研究,考虑所投放的材料是否能够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幼儿感兴趣的游戏内容,考虑能否引发幼儿的操作行为等。如材料不能引发幼儿的学习活动,幼儿失去对材料进一步探索的兴趣,这样的布置对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

三、提高区域活动中幼儿自主学习的建议

1.做好教师角色。在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角色非常关键,转变以“课”或“自由活动”为导向的观念,应该认真观察,把握好介入的时机。应按先观察、再合作、再引导的顺序,扮演好教师促进幼儿自主成长的角色。教师首先要充分相信幼儿的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在区域活动中多观察,这也是区域活动区别于一般课堂集体教学的特点之一,感受幼儿在其中独立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享受他们自由发挥的无尽想象力。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要与幼儿平等相处,在合适时机教师可以合作者的身份加入,这也有利于幼儿对自身能力的认同,有利于他们对自身平等个体的体验。当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体验由于知识经验等缺乏只停留在表面或陷入困境时,教师还要适时介入,帮助幼儿排除困难。如此,在幼儿自由活动时教师给予充分的关注,当他们遇到困难时教师又给予适时点拨,启发幼儿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幼儿在一种和谐轻松的氛围内体验成功并对区域活动充满期待。

2.促进幼儿与材料的有效互动。只有给幼儿提供可操作性和探索性的材料才能吸引幼儿积极动手动脑参与到活动中来,才能引发、支持幼儿与材料的积极互动,从而促进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教师首先要为幼儿提供有层次的活动材料。教师在投放区域活动材料时,应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为幼儿提供有层次性的材料,以满足幼儿不同的发展需要。材料是靠简单技能掌握,还是注重更深层次学习,还是注重激发兴趣与好奇心,幼儿通过对不同材料的选择,每个幼儿都会在不同水平上获得不同体验。其次,要为幼儿提供“半成品”。操作材料是区域活动的灵魂,是幼儿学习内容的载体,根据教育目标投放材料,当幼儿进入教师精心设置的环境中时,在与材料互动的过程中即可获得相应的发展。在投放时如果教师有目的的将材料“遗漏”或“缺失”,可以更好地促进幼儿自主学习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比如,在“菜市场”区域,教师就可以在美工区给幼儿提供制作蔬菜的“半成品”,让参与美工区的幼儿制作蔬菜,然后将制作的蔬菜卖到“菜市场”,这样能更好地促进幼儿动手探索学习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让幼儿学会主动交往。

3.重视评价环节。教育评价功能是指教育评价活动本身所具有的能引起评价对象变化的作用和能力。它通过教育评价活动与结果,作用于评价对象而体现出来。幼儿学习活动的反馈信息对幼儿活动方式有改进和调节作用。活动结束后,教师要鼓励幼儿对在区域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例如如何探究材料、如何与伙伴进行交流等。教师可以让能力较强的幼儿分享自己的活动经验,从而带动能力较弱的幼儿如何在区域活动中学会与伙伴交流,鼓励幼儿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鼓励幼儿协作创新。当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能较好的进行探索或与同伴合作学习与游戏时,在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及时的给予肯定,如“你能商量着,真好!”、“你们俩配合的真好!”,如果教师对幼儿投以赞许的眼神,对幼儿一个微笑的面容,给幼儿一个大拇指等,都能使幼儿收到极大的鼓励。对不大愿意合作或缺乏合作意识的幼儿,教师也要对他们进行适时的引导,并根据幼儿发展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建议。在教师积极的鼓励和适宜引导下,幼儿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会逐步得到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徐艳贞,等.《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引领下的区域活动指导[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6):73.

[2]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246.

[3]周云.区域活动促进促进素质教育提高[J].中华少年,2013(9):56.

上一篇:通过高质量的学徒制开展TVET――UNESCO―UNEVO... 下一篇:试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