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利用外资状况的实证分析

时间:2022-09-29 01:14:16

河南省利用外资状况的实证分析

【摘要】河南省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呈快速增长态势。能否充分利用外资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研究河南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利用外资的真实状况,对历年来河南省利用外资的总量、来源、投资方式等进行了调查,报告了河南省利用外资的现状,虽然利用外资总量逐年增长,但是在利用外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结构过于集中、成本优势逐渐减弱等问题,总之,河南省在利用外资方面还需进一步采取相关的改善措施。

【关键词】河南省;利用外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巨大的市场空间吸引了外资的大量流入,外资的流入促进了我国的技术进步,对于我国经济的增长贡献巨大。因此,如何更好地利用外资是加速经济建设、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客观要求[1]。近年来,河南省抓住历史的机遇,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拓宽吸收外资渠道,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努力提高引资的品质和水准,利用外资取得了长足发展。30年间,河南省由外商投资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一个过程,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逐步增强。

一、河南省利用外资的现状

河南省利用外资的情况在逐年改善,利用外资总量逐年增长、利用外资的环境优化,外商直接投资方式逐步向独资经营转变、外资利用领域和外资来源地也在逐步扩大。

(一)利用外资总量平稳增长

从2001年底至今,河南省实际利用外资金额逐年增长.2010年外商投资企业实现进出口值45.18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值的25.4%,比2005年提高了6.0个百分点;实现出口值25.56亿美元,占全省出口值的24.3%,比2005年提高了7.7个百分点。[2]2009年,河南省全年新批准投资企业274个,实际利用外资金额479858万美元,比2008年增长了19%,实际利用外资总量呈逐年上述趋势。2006-2010年期间,全省共签订合同2013个,比2001-2005年期间多了225个;2006-2010年合同利用外资累计249.47亿美元,是2001-2005年合同利用外资额的2.2倍;实际利用外资累计199.84亿美元,比2001-2005年增长了4.8倍。利用外资的快速增加,促进了经济转型,拓展了全省经济发展空间。

数据来源:《2010河南统计年鉴》和国家统计局网站。

(二)外商直接投资方式转变

在改革开放初期,外商对我国和河南投资环境不熟悉,加之外商投资政策的不够完善,外商直接投资更多采用的是合资经营、合作经营和独资经营等方式。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程度的扩大,利用外资环境的逐步改善,外商直接投资方式逐步向独资经营转变,独资经营成为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之一。2000年,合资经营仍是外商直接投资在河南省的投资方式,占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利用外资额的80.17%,合作经营和独资经营的比重分别是11.57%和8.44%。从2000年至2010年,合资经营和合作经营所占比重逐年下降,而独资经营方式所占比重逐年上升。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2010年以独资经营形式实现的实际利用外资占全省实际利用外资的58.7%,分别比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以及外商投资股份制等经营形式实现的利用外资比重高28.1、49.3和57.4个百分点,这些数据充分说明河南省外商直接投资方式发生了转变,独资经营成为全省实际利用外资的主要方式。

数据来源:由《2010河南统计年鉴》和国家统计局网站资料整理而得。

(三)外资利用领域拓宽

外商在河南的投资,仍然是以第二产业为主,2010年,第二产业签订合同项目217个,合同利用外资额38.3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额45.22亿美元,占全省的比重分别为59.9%、66.3%和72.4%。但是相比较而言,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利用外资的增长速度较快,2005年,三次产业合同利用外资比重为5.8:60.6:33.6,实际利用外资比重为1.8:74.5:23.7;到2010年,三次产业合同利用外资和实际利用外资的比重分别为7.9:66.3:25.8和3.9:72.4:23.7,第一产业利用外资比重明显提高。[2]分行业来看,制造业是利用外资最多的行业,另外,外资还主要投向房地产、电力、交通等行业。金融、保险、旅行社、会计师事务所、法律事务所、咨询、商业零售等服务贸易领域正在对外商投资开放。国际财团、跨国公司来豫投资或洽谈的大项目、基础设施项目日益增多。

(四)外资来源地逐步扩大

由于一定的地缘优势和人文传统,我国港台地区一直是河南省外商投资的主体。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推进,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逐步增多。目前已有美国、泰国、新加坡、日本、德国、意大利、韩国等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投资河南。2009年,来自香港地区的资金仍占最大比重,合同利用外资的比例为57.3%。除了日本、新加坡、德国和美国等贸易往来大国和我国香港、台湾地区之外,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同利用外资额为159848万美元,比2002年的16939万美元增加了近9倍。2010年底省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来河南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国内500强企业分别达到68家和128家。

二、对河南省利用外资问题的建议

虽然河南省利用外资的总量在逐年增加、利用外资的领域在逐年拓宽,但是政府在引导外商投资方面缺乏准确和清晰的定位,外商在河南省的投资仍然集中在工业领域,河南省最具有资源优势的农、林、牧、渔、采掘业等并没有真正成为外商在河南省的投资热点。河南省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也有全国最大的食品生产加工基地,但是却没有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一优势。

针对目前的现状,河南省要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必须通过强化自身优势,改善外商投资结构,加大多元化引资的力度,逐步改善投资环境等途径来实现。

(一)利用优势,以点带面

河南省的自然资源丰富,主要体现在:1.地理优势,能源蕴藏丰富,旅游资源丰富;2.河南是人口大省,劳动力资源丰富;3.市场优势,河南省因为人口众多,所以其生活消费和生产消费的市场都非常庞大。河南省应该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资源优势,并且要将这些优势展示给投资方,采取优惠的措施鼓励外商增加在资源优势开发项目方面的投资,实施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的发展战略,通过发展重点产业、重点城市或地区,带动整个河南省的经济发展。比如区位优势明显的郑州、洛阳、焦作、新乡、许昌、平顶山、开封、漯河、济源等中原城市,有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工业门类,可以作为全省利用外资的龙头;对于农业资源丰富的黄淮地区,可以重点发展农产品的深加工和精加工,借助外资加速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对于煤炭、有色金属资源丰富的豫西豫西南地区,因为其工业有一定的基础,可以重点发展其煤炭开采、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和洗选业等产业;对于煤炭、油气资源较丰富的豫北,应重点发展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产业。[3]

(二)改善外商投资结构

从上述实证分析可以看出,河南省第一产业利用外资比重过小,第二产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利用外资略显不足,而且结构不合理,外商投资过于集中在房地产业的发展,应该加快信息、金融、中介、物流等服务业的发展,为外资进入提供更广阔的渠道。河南省应该加大对外商投资的产业导向力度,比如发展物流业可以以郑州为中心,建设一批市场信息、仓储配送、多式联运、展示、交易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物流基地,把郑州建设成全国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

(三)多元化引资

外资来源地过于集中,会使河南省对外资来源地的依赖性增加,容易遭受政治风险和汇率风险,河南省应该继续扩大外资来源地的广度,加大在欧洲、北美洲等发达地区的招商力度,充分利用其丰富的资本优势,启动基础性项目的建设。[4]另外,积极开拓新的投资方式,在保留原有的中外合资、独资、合作等传统的外商投资方式时,继续利用BOT和TOT方式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另外,积极采用新的投资方式,比如并购、境外发行股票等,可以通过股票等证券投资方式更多更好地吸引外资。

(四)投资环境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投资环境和投资回报率是吸引外资的关键。现阶段河南省的投资环境和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还是存在着一定差距的,目前河南省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创建一流的投资环境。根据河南的实际情况,河南省改善投资环境应该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比如能源、交通运输、通讯等;其次,注重对外商投资企业的法律保护,维护外商投资企业的合法权益,不准各地以各种形式进行地方保护和行业垄断,打击假冒伪劣,保护知识产权;第三,建设高标准的科技开发园区,发挥其在地方经济中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最后,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提高各部门的办事效率[5]。

总之,河南省在利用外资时,要做到既重数量,又重质量,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对那些有较强辐射和带动作用的产业项目有重点地招商引资,同时充分利用闲置有效的资源,合理引导外商投资的产业结构,的鼓励外商采用新的投资方式,重视环境保护,重点引进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前景好的外商投资项目。

参考文献:

[1]王欣,赵进.江苏省利用外国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经验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7(1):71-76.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www.stats.省略/tjfx/dfxx/t20110217_402703859.htm.

[3]赵晋平.利用外资和中国经济增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56.

[4]苗菱.河南省利用外资水平途径探讨[J],洛阳大学学报,2004(3):74-77.

[5]樊丽淑,潘冬青,郑舒.入世后宁波利用外资的特征、绩效及发展对策[J].国际贸易问题,2007(8):88-91.

作者简介:任东红(1978―),女,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讲师,经济师,商丘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负责人。

上一篇: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企业管理中的有效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