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体育课程的本质及开设意义

时间:2022-09-29 12:17:24

浅谈初中体育课程的本质及开设意义

摘要:初中体育课程沐浴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春风,也在携手其他学科,不断创新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教师,笔者不想再与其他同行一样去探讨教学方法的优劣或者先进,只想对自己眼中的初中体育教学做一总结,以期鞭策和勉励自己不断沿着科学的轨迹从教。

关键词:初中教育 体育课程 开设意义

1、体育教育的本质简介

体育顾名思义就是身体教育,初中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黄金时期,人生观、世界观也开始慢慢形成,体育作为一门开放性、公开性、竞技性和娱乐性都具备的学科,在各阶段教育体系中都有自己的位置。

1.1身体教育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们先看一组教育的定义:广义的教育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广义的教育是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知识、技能、身体健康以及形成或改变人们思想意识的活动(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它区别于其他社会事物的本质属性就是人的培养(潘懋元主编《高等教育学》)。狭义的教育指的是在人们专门设置的教育机构中实施的教育,由专职的教师根据社会的要求,对受教育者进行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和培养,使受教育者在思想品德、知识技能、智力和身体方面向预期的方向发展,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因此,不论是广义的教育抑或狭义的教育都是对人的培养,德育和智育是对人的社会属性的培养与发展,不同的德育可以使人形成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智育可以使人形成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方式,那么每个人也都需要接受身体教育。

1.2初中阶段身体教育的本质

身体教育是促进人身体科学全面发展的教育。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可有不同的身体教育目的,工业社会需要更多的技术工人,羸弱的清末中国需要保家卫国的子民,但促进人身体的发展却是身体教育永恒不变的属性。身体教育的本质是教育,是促进人身体发展的教育,是保证人的身体科学全面发展的教育。使人认识身体和发展身体是身体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与德育和智育相区别的本质属性。人对自身机能的发展规律都不认识,何谈科学发展身体。对人体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使人意识到,身体活动是促进身体的发展手段,健康生活习惯的养成、体质的增强、运动技能的获得是身体教育的结果。

1.3身体教育的学科体系

身体教育的本质是依据人身体的发展原则,促进人身体的科学发展,需使人掌握发展身体的知识与技能。对身体发展规律的认识是科学全面发展身体理论基础,身体活动性是发展身体的途径。因此,身体教育的知识体系应该包含人体发展规律的知识、运动对人体发展影响规律的知识、促进身体发展的运动技能。人体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可以涵盖生理卫生、健康教育等学科;竞技运动技能、身体锻炼技能和促进残疾人及其他特殊人群身体发展的技能则属于促进身体发展的运动技能的范畴;而目前的大众教育体系中仍未有运动对人体发展影响的知识,何种运动量、运动强度、运动方式才能促进身体的健康发展是普通教育受众需要掌握的知识。

2、体育课程在初中阶段开设的意义

体育课程以其多样性、娱乐性赢得了广大学生的青睐,很多教师在业余时间也与学生一道,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更说明了该课程的意义。

2.1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

体育教育是典型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是有效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过程。体育教学的完整过程,应包括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的教学不是传授体育知识和技术,而是引导学生根据计划、要求、自身兴趣、爱好进行各种体育活动项目的练习。教师在必要时进行示范、指示、辅导、总结。

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应采用选择性自由组合的形式。根据学校现有的条件,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打破原来的班级分组,实施年级分组开放和实施一些普及性和兴趣性较强的体育活动项目,采用单项俱乐部制。各俱乐部由有体育特长的学生负责,为学生提供选择的自己练习手段、练习难度、练习伙伴,创设自主练习的氛围。

2.2培养、形成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在体育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一是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二是培养学生把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成为一种习惯。

2.2.1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首先,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各系统器官的功能,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识,体育动作的规律特点,以及体育锻炼是如何促进人体生理变化的。此外,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身体锻炼。

2.2.2加强良好锻炼习惯的训练

良好习惯的形成,是意志与毅力的结果,只有经过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和努力实践才能形成。体育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根据教与学的需要与可能,制定严密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有的放矢地逐个项目培养和训练。让学生准确掌握动作要领和练习过程,要由易到难,由单项到系列,由部分到整体,坚持不懈,反复训练。教师还应经常督促检查,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形成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2.2.3培养训练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应与端正态度、激发兴趣相结合

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同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三者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锻炼态度端正,参与锻炼的兴趣浓,必然催化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形成。而有了良好锻炼习惯的学生,其锻炼态度自然端正,参与锻炼的兴趣自然愈浓,锻炼效果也会得到显著提高。因此,好的锻炼态度和方法都要将它化为习惯,只有形成了习惯,好的态度和方法才能随时表现与应用,受益于终身。

参考文献:

[1]潘绍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姜红卫.体育教师在学生主体性学习中的作用[J].中国学校体育,2003(3):67―68

上一篇:小学体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下一篇:探索蒙医药学特点及发展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