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网络红人”现象的负面影响

时间:2022-09-29 11:56:25

防范“网络红人”现象的负面影响

从2003年的木子美开始,到后来的二月丫头、天仙妹妹、芙蓉姐组、网络小胖、周正龙、周久耕、范美忠等网络红人太多太多,类型也丰富多彩,出名的途径也越来越多,出名的过程也颇具娱乐性。他们都是从最初的普通平民百姓,通过网络这一平台,迅速吸引了一定数量人群的注意力,拥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成为“网络红人”。他们通常在很短的时间内,在网络上形成一阵旋风,席卷各大网站。例如在长沙堕落街卖烧饼的帅哥,因为长着混合了金城武和黄晓明的俊朗面孔以及不错的烧饼味道而成为当地大学生新发现的“绝对心跳”,在这个网络横行的时代,通过照片而令其成为了网络红人,被网友亲切地取上了一个“烧饼帅哥”的称号,一夜之间创下接近300万人次的网络点击率,这是之前任何好男或者快男选手无法企及的全民关注度。现在这些“网络红人”们有很多已经不是单纯的网络这一新型媒体上的红人了,开始逐步涉足传统媒体,尤其是越来越多地在电视、报纸等传统大众媒体上抛头露面了,从最初的“网络红人”慢慢发展到了“传媒红人”。

一、“网络红人”现象对现代公众价值观的影响

现代社会中出现越来越多的“网络红人”现象,从网络媒体到传统媒体,引起了社会上大部分人的关注。这一现象对社会公众到底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⒈“网络红人”现象影响公众传统价值观念

我国传统价值观中强调的是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中国文化历来关注现实人生,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并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是这种入世的人生哲学,培育了中华民族敢于向一切自然与社会的危害和不平进行顽强抗争。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不信邪、不怕鬼的精神,强调人生幸福靠自己去创造。反观“网络红人”的成名过程,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走网络红人这条非常渠道来一鸣惊人、一夜成名,以期达到出名和赢利的双向效益。“网络红人”现象的出现似乎让很多渴望迅速成功、成名的青年人看到了曙光,有太多的人在为“红”而疯狂,为“红”而丑,为“红”而暴露,甚至为“红”而脱。显然,这种急功近利的想法和行为与传统价值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截然相反。他们要么把成名的希望寄托于网络推手公司,要么想方设法刻意地炒作自我。“网络红人”现象使一些人放弃正常的生活方式,陷入某种兴奋和幻想的状态,并导致他们追求个人享受、不求上进、胸无大志、个人主义严重,从而滋养不思进取、荒废学业和工作的不良思想。

⒉“网络红人”现象导致一部分公众丧失独立人格

越来越多网民在眼花缭乱的“网络红人”中迷失了自己,他们观赏着、羡慕着、追求着,渴望同样的成功能够在自己身上实现,为了发财和满足一己私欲而不择手段;“网络推手”们则积极投身于“网络红人”这一新兴职业当中,从红人的代言费和其它一切可观的商业利益中使自己得到满足;现实生活中还有一大批人成为“网络红人”的“粉丝”。为了捍卫自己的偶像, 粉丝们在网上发帖炒作、拉帮结派甚至互相谩骂。比如“二月丫头”的粉丝与她的反对者“倒二月丫头派”, 展开了你来我往的激烈的口水战,导致网络语言污染严重,秩序混乱;而“红楼弟弟”则把心仪的“网络红人”“芙蓉姐姐”作为生活的中心,希望非他不嫁非她不娶,甚至上演街头裸奔求婚的闹剧。这部分公众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期目标,只顾自己捞钱,不管他人死活,做事无所谓道德与否,严重丧失了自己独立的人格。

⒊“网络红人”现象使公众的审美价值观发生畸变

“牌”的“网络红人”紧捏“脱”字诀,用除去衣衫的写真照片集中轰炸,“木子美”以性体验写作出名,“妖妃娘娘”,因频繁上传自己的、频引起关注;玩动作的“网络红人”利用舞蹈、性感姿势等,推陈出新地展示肢体感官,其中以“芙蓉姐姐”为“领军人物”;在、热辣舞蹈、身体姿势让人不觉得新鲜时,不少“网络红人”返璞归真,开始走清纯路线。如“嫦娥公主”凭借博客上清纯漂亮的照片和洒脱流畅的文字,再加上婉转动人的歌声,一个月内赚来超过200万人次的点击率,总访问率高达300多万人次。这不但污染了公众的视觉,更污染了网络文化,很可能使整体社会文化有走向低俗化的倾向。“网络红人”现象透露出部分公众审美价值观的畸变:以艳照为美,以畸形为美。

二、正视“网络红人”现象对公众思想领域的影响,积极寻找解决措施

2007年年初,共青团上海市委在上海青年中所做的一份调查表明,“网络红人”们在青年中大多仅具有知名度而缺乏美誉度,能吸引一定的注意力但缺乏影响力。青年人对“网络红人”们的认知度都相当的高,但只有1.3%的青年人明确表示自己经常关注“网络红人”,71.8%调查对象都表示不希望自己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走红。有13.7%的青年开始动摇,表示自己可能会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使自己成名。其中,无业和无固定职业的青年希望成为“网络红人”的愿望更加显著,选择有可能和很希望的比例分别为28.2%和22.9%。这意味着,“网络红人”现象对部分青年的价值观产生了影响。

如果任由仅具备一些注意力而缺乏影响力的“泡沫化”网络红人泛滥会带来一定的社会问题。而且许多的传统媒体尤其是电视媒体对这种非理性、低俗娱乐的因素又不恰当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我们应当正视“网络红人”现象对公众思想领域方面的影响,积极探寻缩小负面影响,规范其发展的有利措施。

⒈引导公众具备良好的网络素养

网络是个大染缸,面对纷繁芜杂的网络现象,如果不具备敏锐的判断力,就有可能被大堆的网络信息冲昏了头脑,形成盲目跟风、一味从众的社会心理,从而影响其传统价值观的确立,丧失独立的人格。因此,要加强公众网络素养的教育,引导他们批判地认识网络传播,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保持自觉的思考和领悟。一方面,使他们在面对网络现象时有科学、全面、深入的认识,不至于出现盲目跟风等无原则的行为;另一方面,要使他们学会独立地分析判断网络现象的能力,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和不道德的行为。

⒉网络媒体工作者必须加强职业道德修养,为公众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传播环境

网络媒体传递新闻等信息,使得信息传播自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各种资讯在网络中和流通,受众的知晓权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满足。但是,在“网络红人”这一现象中,网络媒体对非理性、低俗娱乐的因素不恰当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美国著名新闻工作者李普曼早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两个环境理论。他认为,现代社会越来越巨大化和复杂化,人们由于实际活动范围、精力和注意力有限,不可能对他们有关的整个外部环境和众多的事物都保持经验性接触,在超出自己亲身感知以外的事物,人们只能通过各种新闻供给机构去了解。新闻机构提示的环境即拟态环境,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拟态环境全等于真实环境。网络媒体工作者应该为公众当好“把关人”,不断提升自身的伦理道德修养,并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内容,约束和修正自己的行为,从而具备扎实的新闻媒体工作的职业道德和人文关怀,为社会公众营造一个健康、真实的网络传播环境。

参考文献

[1]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6页

[2] 李文杰:《网络化视野中的综合媒体传播》,载《山东视听》,2007年第10期,第56页

[3] 张小平:《网络语言特点及其文化解读》载《山东视听》,2007年第1期,第45页

[4] 浩瀚:《“芙蓉姐姐”多元化社会的网络狂欢》,载《社会观察》,2005年第1期,第10页

(作者系青岛农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现代传播教研室主任,讲师)

上一篇:“维基百科”与维客的受众需求 下一篇:高校报刊发行由“鸡肋”变成“香饽饽”